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三月,在纪念左联成立五十周年之际,上海文艺出版社重印了一九三三年由瞿秋白同志编选、作序并在鲁迅先生赞助、支持下出版的《鲁迅杂感选集》。这是做了一件极有意义的工作,它使我们得以重睹这本集子当年的风貌,更亲切地回忆起鲁迅和瞿秋白亲密而崇高的革命友谊,同时也很自然地,再一次引起我们去认真思考瞿秋白所作的《序言》的价值。瞿秋白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鲁迅的第一个人。《序言》是这种研究的卓越成果。这个特点,主要不是表现在《序言》里引用了列宁关于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的评价、斯大林关于中国  相似文献   

2.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瞿秋白关于鲁迅杂文研究的集中体现,也是他文学批评实践的辉煌顶点。自从1933年发表以来,该文就一直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评价。文章旨在梳理历史上对《序言》的评价,并且试图对这些评价作出辨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瞿秋白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翻译家。他在1933年编选出版了《鲁迅杂感选集》,并写了序言。此文在鲁迅研究史上相当重要,它把鲁迅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陈涌同志的论文《鲁迅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1981年11月号,后经《鲁迅研究》等刊物转载,1984年5月收入《鲁迅论》一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出版说明”中指出:“本书收入陈涌同志多年来撰写的研究鲁迅的主要论文12篇,出版前经过作者校订。”这使我们明白,收入书中的《鲁迅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的观点,作者一直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5.
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之一,是我党早期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理论家和文学家。1931年他离开中央苏区来到上海。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他同鲁迅一起领导了“左联”的工作,进行了革命的文化斗争,对中国无产阶级的文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时期,瞿秋白同志有关翻译的论述,对我国翻译界、我国翻译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意义很大,影响深远,这是他在上海文化战线上光辉业迹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大革命前,有关学习、研究瞿秋白同志翻译思想的文章不多。今天,在党的五中全会精神鼓舞下,重读瞿秋白同志关于翻  相似文献   

6.
关于瞿秋白到鲁迅寓所避难次数,现在公认的是三次,这是因为许广平在回忆文章中曾明确而具体地写了“秋白同志在鲁迅寓内度过三次避难生活”,但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我认为应该有五次。 瞿秋白第一次到“川北公寓”的鲁迅家避难是可以肯定的,即是1932年11月底到鲁迅家,至12月中旬由陈云同志接走。第二次是1933年2月上旬由于紫霞路一带发生警报(当时  相似文献   

7.
一、杂文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艺术特质要求呼唤变革思维1、变革的社会与杂文的使命中国社会的变革,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艺术上看,从变革的广度还是力度看,今天的变革都是前所未有的,这种社会变革的影响亦是全方位的.杂文这种集政论性和文学性、集新闻性和持久性于一身的文体所受的影响更是首当其冲.在这么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杂文的性质正如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的“序言”评价鲁迅杂文所揭示的:“鲁迅的杂文其实是一种‘社会论文’.”它的特点是“更直接的更迅速的反映社会上的日常事变,”当然这种独特的“社会论文”离不开特有的文学表现形式.但从现代杂文诞生之日始.杂文就与变革的社会血肉相连,陈独秀、胡适之、鲁迅、刘半农、钱玄同等新文化运动的骁将和现代杂文的代表人物,他们在《新青年》“随感录”专栏发表的杂文,便是抨击时弊和呼唤新时代的号角:历史推进到九十年代的今天,新世纪的曙光就在前头,迎接新世纪的中国社会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成熟的崭新巨人.然而,变革正如临盘的婴儿.充满对新生命临世的渴望、喜悦和穿过生命遂道的艰难痛苦,它需要助产士;需要呐喊扶助,需要涤除尘污还生命之清纯.从这个意义上说,杂文是今日变革社会的鼙鼓、号角.它是打开生命之门的手术刀,  相似文献   

8.
1931年初瞿秋白从政治舞台上退下来,转而从事文艺工作,鲁迅“马上把秋白同志当作一支很重要的生力军”,鲁迅“首先看重他的翻译,认为在国内文艺界是找不出第二个人可以与他比较的”。1931年12月15日,秋白给鲁迅写了一封长信,对鲁迅译的《毁灭》提出若干意见,并进而论及言语革命问题和翻译问题。鲁迅历来从善如流,虚怀若谷,凡有人  相似文献   

9.
茅盾同志在《回忆录(六)》,即《文学与政治的交错》一文中,回忆了他跟瞿秋白同志初次见面的情况:“一九二三年春,邓中夏到上海大学任总务长,随后瞿秋白也来了,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在一次教务会议上,我遇见瞿秋白。这是我第一次遇见瞿秋白。虽属初见,却对他早就有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从郑振铎那里听来的(“五四”时期,郑  相似文献   

10.
<正> 瞿秋白离开我们整整五十年了。一九三五年六月十八日在福建长汀,他英勇就义,年仅三十六岁。瞿秋白同志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有威信的领导人之一,而且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重要奠基人,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新闻记者、诗人和杂文作家。瞿秋白象鲁迅一样,是最早举起如椽的大笔,  相似文献   

11.
<正> 在最早创作中国现代散文的作家中,瞿秋白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早在1920年3月至8月,他就在《新社会》旬刊和《人道》月刊上,发表了题为《心的声音》的一组散文。1922年和1924年,他又先后出版了著名的散文集《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无论是题材的开拓,  相似文献   

12.
顷阅《鲁迅研究资料》第3辑,上面谈到《二心集·序言》署名男儿的《文坛上的贰臣传》,说:“这篇文章是否在‘某报’发表过,或真是《民国日报》故弄玄虚”,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334页)。从我所接触到的材料来看,这“某报”似乎是《轰烈报》。证据如下:鲁迅主编的《新地月刊》(即《萌芽》月刊第6期)上刊载《社会杂观三十八·所谓“左派”》一文,批驳右派对革命者的攻击,当中引到《轰烈报》的谬论:“《轰烈报》说:‘鲁迅先生在共产党诅骂到怕之后,一拉拢就屈服了,光华书局所出版之《萌芽》,名为鲁迅主编,实则是共产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申报》符号中发现了统治、知识、革命、孩子等多种主题,鲁迅以《申报》符号扫描中国的场景,侧重叙述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打造“中国”的丰富层面与深层内涵,进行一种卓绝的思考与反抗。鲁迅借用《申报》符号构筑了现代中国的两只底座:客观状态的现代中国(报刊显现)和主观状态的现代中国(精神显现)。  相似文献   

14.
尼采浅说     
《中国社会科学》于1982年第2期发表了钱碧湘同志的《鲁迅与尼采哲学》。文章引起了高等院校中文、哲学专业的师生的热烈议论,推进了对鲁迅思想的研究。年轻一代眼光敏锐,勇于思考,然而,他们并不了解尼采及其思想。查我国编印的《欧洲哲学史》,查不到尼采的地位;看中国《近代文学史》,看不出尼采对我国知识界有过什么影响;《辞海》的“尼采”条目,又是那样概括、简单。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尼采的生  相似文献   

15.
鲁迅杂文的诞生和被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已经半个多世纪了,然而,要为它下一个准确的、众所公认的定义,还是相当困难的。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言》里说过:“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而已集》以后的杂文集于,鲁迅大体上都是这样编辑的。在写完上引一段话的第二天,鲁迅又说:“我从在《新青年》上写《随感录》起,到写这集子里的最末一篇止,共历十八年,单是杂感,约有八十万字。”(《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由此看来,鲁迅是把除《呐喊》、《彷徨》、《故事  相似文献   

16.
茅盾与鲁迅     
毛泽东同志在1940年确立了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主将”的地位。茅盾比鲁迅小15岁,但也早在50年前,王若飞同志在重庆祝贺他50寿辰时就首次称他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位巨人”。1981年,胡耀邦同志代表党中央又高度评价了他的历史功绩,称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赞誉“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茅盾是鲁迅最接近的一个同伴”(史沫特莱语),他和鲁迅在新文学运动中结成了最亲密的战友。早在1921年他们就开始了书信往来。当时茅盾任制、说月报》主编,为了借外国的进步文…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中国现代、当代文学教学及科研的需要,天津师大中文系资料室编辑了《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论文索引》一书,该书收集了建国以来近30年发表在全国七百多种主要报刊的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和资料篇目。从国内已经印行的同类资料看,迄今只有一九六一年以前的索引,而且限于作家作品的评介,该资料从时间和内容上填补了以前的空白。全书分文学作品体裁、作家作品研究论文目录索引两部分,提供了各种文学体裁及文艺  相似文献   

18.
最近,在阅读有关鲁迅的回忆文章和整理堆积的旧报刊中,发现了鲁迅残简二则,均为新版《鲁迅全集》书信部分、《鲁迅书信集》所未收,马蹄疾同志《鲁迅残简辑考》也未辑录,故特抄出,以供参考。其一,鲁迅先生离厦门赴广州时,曾函告外地友人,以下是写给一位友人书信中的残存部分: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鲁迅的小说有着重要的地位,实现了中国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同时,鲁迅也是中国现代家族小说的创始人。虽然《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等不是中国家族小说的典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它们所反映的鲁迅对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弊端的批判管中窥豹。  相似文献   

20.
2009年《呐喊》、《彷徨》研究中,张旭东、俞兆平的《阿Q正传》研究,逄增玉的《故乡》研究,宋剑华、李哲的《伤逝》研究,方维保的《祝福》研究,皆堪称力作;《野草》研究出现了一个比较明显的回落,任广田、吕珏、张鑫的文章均可称得上别具一格;鲁迅杂文研究收获颇丰,吴康、张旭东的阐释极为精彩;于爱成的《故事新编》研究,李怡、辜也平的《朝花夕拾》研究,邓国伟、李震、熊焰的早期文言论文研究,魏韶华的《鲁迅与广义民俗学》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