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央银行对市场流动性的管理越来越成为货币政策执行的重要内容.文章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同业拆放行为和中央银行的流动性投放,纳入到一个中央银行和两个非对称商业银行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为分析央行构建利率走廊,完善配套合格抵押品制度如何抚平流动性缺口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研究发现:当净拆入银行的流动性资产比重过高时,货币市场上的净拆出银行为保证自身不出现流动性风险,更容易竞相囤积流动性,对净拆入银行发起挤兑,诱发流动性风险;净拆出银行的异质性程度越低,单个商业银行挤兑的预期越强烈,越容易引发羊群效应,加剧流动性风险;配合利率走廊的合格抵押品制度,能够有效降低金融市场对多余流动性的囤积需求.  相似文献   

2.
现代商业银行全面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放鸣 《系统工程》2003,21(5):88-93
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低下是信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分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落后产生信贷风险的内在机理。并从风险文化、风险监控模式、风险监控流程、风险度量和风险转移五个方面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全面信贷风险管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借鉴已有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了由金融生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风险控制系统三个子系统,11个状态层指标和33个变量层指标组成的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收集该城市群2011~2013年商业银行相关指标数据,采用熵值法对其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表明目前长株潭城市群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仍主要依赖于金融生态系统和发展支持系统,风险控制系统的表现较弱。此外,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流动性管理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人力资源的表现较差,亟需从以上方面对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提升。  相似文献   

4.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预警模型及其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R型聚类分析筛选指标,建立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了基于加权平均模糊综合评判的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预警模型.以曾在1999年7月发生严重危机的汕头市商业银行为例对风险预警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和验证.文章的特色与创新一是运用R型聚类分析剔除了相关性强的指标;二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的最大方差旋转来确定指标权重,三是采用梯形隶属度函数反映不同程度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四是指标体系的建立综合地考虑了资产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风险和盈利风险.  相似文献   

5.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级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R型聚类分析筛选指标,设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及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进行评级。以14家上市商业银行为对象进行流动性风险评级的实证分析和验证。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一是通过采用可观测指标替代不可观测指标保证了银行流动性风险评级的可行。二是运用R型聚类分析剔除了相关性强的指标,避免了指标的无意义重复和累赘。三是通过熵值法反映出的指标差异程度大小来确定流动性风险评级的关键因素,保证了对重要指标进行流动性风险评价。四是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进化多目标软子空间聚类(EMOSSC)算法,用于提升商业银行信贷审批过程中企业客户的信用风险识别和管理水平.考虑到信用数据高维、类不平衡的特征,将聚类算法中单一的聚类有效性指标转化为了一个四目标函数,并采用进化算法对该函数进行优化和求解.结果表明,EMOSSC算法不仅在信用风险识别准确率、稳健性以及结果显著性等方面显著优于对比算法,还能通过对指标权重大小的排序,揭示商业银行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关键影响因素,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识别和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双重差分模型(DID)方法,考察融资融券推出对企业盈余管理和流动性风险间关系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流动性风险呈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越强,其股票的流动性风险越大;并且存在正向(向上)盈余管理的风险效应相对小于负向(向下)盈余管理的现象.通过自然实验,发现企业盈余管理和流动性风险的正向关系在融资融券推出后得到了显著削弱.同时,融资融券机制本身也能降低股票的流动性风险.这表明融资融券起到了稳定股市,增强流动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考察资不抵债与流动枯竭叠加作用下,银行债务违约、流动性挤兑和资产减值抛售相互渗透、相互强化的系统性风险多渠道形成机制,动态模拟房地产贷款违约冲击下的风险传染演化过程.对2012-2020年我国38家银行进行研究发现:第一,银行体系能充分吸收房地产贷款违约初始冲击,系统性风险主要产生于银行去杠杆行为导致的多渠道风险传染过程中.资产减值抛售对系统性风险影响较大,债务违约和流动性挤兑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较小.第二,资不抵债与流动性枯竭是银行风险传染的主要形式,两者的叠加效应持续放大系统性风险.银行体系流动性枯竭较资不抵债更突出,但前者影响呈下降趋势,后者逐年凸显.第三,系统性风险释放在重度冲击下呈现“即时性”,中度冲击下呈现“延续性”,轻度冲击下呈现“自我恢复”特征.第四,银行体系风险类型趋于复杂化,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更容易出现流动性枯竭与资不抵债双重风险,且两者脆弱性和风险贡献度更突出;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多表现为双重风险或单一风险.基于研究结论,为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防范及金融监管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大、中小商业银行差异化准备金率政策在我国实施多年,然而鲜有看到对该政策实施效果的定量研究工作。本文从明晰差异化的政策目标出发,运用13家上市商业银行2005~2014年中报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对比了差异化政策实施前后,法定准备金率的上调对大、中小银行关键性指标——流动性比例、资本充足率、平均资产收益率的影响,意在从流动性、资本充足性和盈利性三个方面反映差异化政策是否对中小银行更有利;通过回归分析,揭示准备金率差异化的力度对大小银行流动性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大银行相比,差异化政策对缓解小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和提高盈利水平更有利,而对资本充足状况不利;准备金率的差异化程度与小银行流动性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谭德俊  彭建刚 《系统工程》2007,25(8):104-107
在分析利率的决定因素和推证经济资本最优配置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最大化和RAROC为控制手段的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三性”平衡的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该定价模式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