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美两国首脑的相互访问是受到举世一致欢迎的重要事件。但是,这件事对于美国一小撮有势力的人士来说,却象是一场灾难。还在赫鲁晓夫动身访美之前,这些别有用心的人就加紧活动起来了。他们煞费苦心、绞尽脑汁,想出多种多样的主意,作了形形色色的布置。有的人在公开场合上可耻地谩骂;有的人在报刊杂志上大做文章歪曲苏联的政策;有的人主张用军事力量来恫吓苏联,说要让赫鲁晓夫去看看美国的军事基地和军事设施;有的人连夜赶制“丧服”以便当苏联客人来时穿着侮辱他们……诸  相似文献   

2.
甲正想找你,议论议论国际形势。乙有什么高见吗?和平力量一天强大一天,要求国际紧张局势走向缓和的压力越来越不可阻挡了。赫鲁晓夫和艾森豪威尔互相访问的决定,说明了冷战的冰块在浮动,冷战势力遭到了打击。甲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苏联和美国两国政府首脑互相访问还是破天荒第一遭。确如“人民日报”所说,这是当前国际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乙苏联和美国都是世界大国,对于世界和平负有特别重大的责任。这两个大国政府首脑的相互访问,对于缓和国际局势,促进世界和平事业可以有积极的作用。所以,这个消息一宣布,就引起全世界十分广泛和热烈的反应,这也说明了人心所向。甲是的,从易北河到红河,地理上联成一片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舆论,一致欢迎苏联和平外交的胜利,一致支持苏联为缓和国际局势所作的努力。这次反应的广泛性是前所未有的,其中不但包括和平中  相似文献   

3.
新十字军:美国要重画中东版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在冷战结束前,还是冷战结束以后,阿拉伯-伊斯兰世界都存在着一股反美思潮与势力。克林顿时期,对这一势力当权的国家采取遏制政策,但无法消除这一势力。布什上台前后,一直将推翻萨达姆政权列为重要目标。9.11事件后,安全问题成了悬在美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于是将打击阿富汗境内的“基地”组织以及支持它的塔利班政权列为首要任务。为了表明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决心,布什提出了引起争议的“进行新的十字军东征”的口号。2001年9月16日,布什对记者说:“这次十字军东征、针对恐怖主义的战争将是一场长期的战争。”后来白宫…  相似文献   

4.
半月述评     
国际战争势力对和平力量的反击,曾经使已趋缓和的国际局势一度趋于紧张。但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一致努力,终于遏制了侵略者的气焰,使侵略势力又一次遭到重大的失败。侵入埃及的英、法、以侵略部队已被迫开始从埃及领土上撤退;匈牙利反革命势力已受到致命的打击。尽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还力图利用联合国旗帜来煽起冷战,无理干涉匈牙利内政,但这只能更显出它们的丑恶的嘴脸而已。英法侵略者被迫撤兵 12月3日,英国外相和法国外长分别在英、法的议会中宣布从埃及撤回他们的侵略军队。这就等于宣告它们对埃及的武装侵略的政策已可恥地失败了。大家知道,英法勾结以色列发动对埃及的武装进攻的目的,是夺取苏伊士运河、推翻独立自主的纳赛尔政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民革命的偉大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奴役亚洲的侵略計划。为了稳住在亚洲的陣脚,和在南亚建立一个新的反共反人民的基地,美国首先着眼于独立不久的南亚大国——印度。1949年10月,当尼赫魯初次訪問美国之际,“紐約时报”就露骨地写道: “自从共产党軍队席卷中国大陆以来,华盛頓有好几个月总是把民主(应讀作帝国主义)势力在亚洲建立一个核心的希望,寄托在亚洲第二大国的印度,而且寄托在那位印度的决策人尼赫魯总理的身上。”  相似文献   

6.
1958年赫鲁晓夫匆促访华 1958年8月25日,中国海防前线部队向金门打炮,并封锁金门、马祖,美方出动海军第七、第六舰队。赫鲁晓夫着急了,他匆促决定亲自访问北京,直到临行赴机场前,才通知我去送行。赫鲁晓夫来京与我中央领导同志会谈,他提到为什么向金门打炮不事先通知苏联,我们回答说,我们通过我国防部参谋部的苏方顾问通知了苏联国防部。当时的形势是,中东伊拉克政变后美国海军陆战队在黎巴嫩登陆,英国则派武装部队去约旦,联合国准备讨论中东形势。我们为打击美国的一系列对第三  相似文献   

7.
正当亚非各国在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独立的道路上满怀信心地前进的时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殖民主义者害怕恐慌了。特别是当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访问了印度、缅甸和阿富汗、並且决定今后继续扩大对这些国家的援助时,美国更加惊惶不安起来。杜勒斯甚至在去年12月20日记者招待会上亲自发麦了一项声明,一方面吹嘘美国的“援助”,就什么“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因此丧失了分毫的自由和独立”,另一方面又大肆污蔑苏联的援助,企图把美国伪装成“慈善家”,是亚洲人民的“朋友”,以模糊视听。然而,亚非人民看得非常清楚:究竟是谁不附任何条件地援助他们走向经济发展和政治独立的道路,又是谁想通过所谓“援助”把他们拖上战争轨道,掠夺和控制他们的经济並从政治上奴役他们。在事实的强烈对比下,美国任何颠倒黑白的说法都是无济於事的。  相似文献   

8.
太平天国革命期间,浙江发生过十多次农民起义,浙南地区的金钱会起义,是其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一次。这次起义规模比较大,参加金钱会的会员达数万人,起义军也在万人以上,革命势力曾席卷浙南地区和福建东北,占领过平阳县城,并一度攻克温州府城和福建福鼎县城,沉重地打击了浙南和闽东的封建地主阶级势力。  相似文献   

9.
歧视作为一个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的问题,主要是由社会学家进行研究。但歧视作为一种有害的行为,因为无视人的努力、打击人的进取,其后果就是损害机会平等和待遇平等,造成人类资源的巨大浪费,在劳动力市场,歧视的这种危害性就更加突显。法经济学对各种法律制度进行了经济学的分析,其中也包括反歧视领域。经济学家对歧视现象的经济学分析为反歧视法律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的基础。本文拟对作为反歧视法律基础的经济理论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最近,俄罗斯与东欧国家的外交往来之频繁,即使在冷战的结盟时期也很少见。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捷克和匈牙利的外长、保加利亚的总理和外长先后访问俄罗斯,波兰总统也将对俄罗斯进行正式访问。同时,俄外长普里马科夫也先后出访了斯洛伐克和波兰。这表明冷战后几年来蒙在俄罗斯与东欧国家间的冰霜开始消融。反目成仇1990年“柏林墙”倒塌之后,苏东集团终于分崩离析。东欧国家长期积聚的对苏联的不满乃至愤恨一下子爆发出来。它们把过去几十年所有不顺心的事全都归咎于俄罗斯,翻出各种各样的历史旧帐要求进行清算。一些右翼极端势力甚至玷污庄严肃穆的苏军烈士  相似文献   

11.
1960年9月,一列装载着一枚二级洲际弹道导弹的列车驶出前苏联南方机器制造厂大门,直抵前苏联第二试验局及技术阵地所在的试验场的第42号发射坪。这是前苏联为了配合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访美而进行的P-16新型洲际导弹试验。赫鲁晓夫在去美国访问前给聂德林元帅下达了任务:“这次我去美国谈判,我的脚踏上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时,你要给我放一枚导弹,吓唬吓唬美国人。”然而,这次背负着重大政治意义的试验后来却成了一场大爆炸,  相似文献   

12.
近来,在国际舆论上忽然听到一些对美国的赞许声。比如,看到美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就阿尔及利亚问题表决时投弃权票,有人就说,这弃权仿佛就是美国放下了它的殖民主义的屠刀了。不仅如此,有人还天真地希望美国一反它以往的政策,进一步转变到奉行反殖民主义! 又如,美国中东事务助理国务卿朗特里,进行了对中东一些国家的访问:利比亚、黎巴嫩、约旦、阿联、伊拉克。有人也说这访问是为了“友好”,还有人认为:朗特里的活动采取了现实的政策,体会到  相似文献   

13.
毛主席是十四年前在延安对我说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现在这已经成为有历史意义的名言了。这句话照亮了这十四年世界大事的进程。因此,追述一下说这句话当时的某些情节,应该是很有意义的吧。我在1946年夏天去延安的时候,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组成部分),结束了刚刚一年。大多数美国人还把苏联和中国看成盟邦,但是反动分子已经发动了“冷战”,甚至于威胁要把它变成热战。他们对苏联的仇视,就是在反希特勒战争期间美国和苏联是同盟国的时候,也一刻没有停止过。他们在许多方面表现了这种刻骨的仇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宣称希特勒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4.
“重点打击”对象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全球范围确定了5个要重点打击的国家,即古巴、朝鲜、伊拉克、伊朗和利比亚,并先后对它们实施了程度不同的禁运和制裁。近年来,美国更明显加强了对这些国家的“挤压”,如就核反应堆问题对朝鲜施加了强大压力,竭力保持对伊拉克实  相似文献   

15.
大事日志     
1960年5月14日—30日5月14日毛主席在武汉接见日本、古巴、巴西和阿根廷外宾。周恩来总理自9日至今访问越南,今日中越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公报。苏联照会挪威,就挪威为侵犯苏联国境的美国军用飞机提供机场一事提出抗议。苏联就伊朗政府允许外国利用本国领空进行演习发表声明。5月15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一个卫星式的宇宙飞船。5月16日四国首脑会议在巴黎举行预备会议,赫鲁晓夫在会上发表声明,指出美国政府应谴责美机的挑衅行为并宣布放弃这种政策。艾森豪威尔在麦克米伦和戴高乐的支持下,拒绝赫鲁晓夫提出的意见,破坏了四国首脑会议。5月17日毛主席在武汉接见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代表团。  相似文献   

16.
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本不该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然而,在冷战的背景下,中国领土台湾被美国当做其国际棋盘上的一个棋子来摆布,台湾问题已成为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冷战结束后,台湾分离主义势力试图扩  相似文献   

17.
历史演变美苏在第三世界的争夺始于五十年代后期.那时,美苏在欧洲的严重军事对峙,使欧洲形成了势力范围分明,局势相对稳定的局面.赫鲁晓夫上台后,改变了斯大林的外交路线,加上苏联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都有所增强,便在保住和加强欧洲战略重点的同时,开始向第三世界伸展势力.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奉行”解放东欧”和把苏联势力从东欧“推回去”的政策受到阻遏,面对苏联向第三世界伸手,遂强调它同苏联的斗争已不再是防止苏联在欧洲发动战  相似文献   

18.
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外交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鲁晓夫鉴于“冷战”方酣的国际形势,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把和平共处的原则定为苏联对政策的总路线。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外交思想,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同时对缓和冷战时期紧张的国际局势和改善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也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基本上奠定了苏联后来奉行的“缓和战略”的理论和策略,为解决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当然,我们在看到它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它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半月述评     
新年前后,世界和平力量在对战争势力进行不懈的斗争中继续前进,不断取得新的胜利。中、蒙、苏“友谊之路”的通车,苏联领袖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第四欢会议上所作的关於访问印度、缅甸和阿富汗的结果和若干重要国际问题的报告,无疑的,是世界和平力量胜利的记录。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正在以巨大的规模在亚非两洲开展起来。今年1月1日在非洲大陆上诞生了一个新的共  相似文献   

20.
“每当我西服革履地出席一些重要外事活动时,都会感到作为一名外交官的神圣与自豪。但在受国际制裁的伊拉克,我却别有一种体验。”作为一名外交官,我曾去过世界许多国家,有常驻的,有经停的,也有短期访问的。在驻外工作中,有机会见到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和各界名流,与他们合影留念、共进晚餐;还有机会参加我国家主席、总理、委员长、部长访问驻在国时的接待工作,乘坐专机到外地访问、参观世界级的名胜古迹等。每当我西服革履地出席一些重要外事活动时,都会感到作为一名外交官的神圣与自豪。但在受国际制裁的伊拉克,我却别有一种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