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介绍了油区的地质概况,油藏特征、生产现状和开采特点,系统地分析总结了该油区的钻井、完井、井下作业和采油工艺现状,提出了配套的采油工艺设想。该油层物性和原油性质好,初期单层开采可获较高的阶段产量,开采方法以溶解气驱加边水驱为主,急需研究能量二次采油。  相似文献   

2.
马雷 《科技咨询导报》2011,(18):106-106
我国石油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在经历了注水开发和化学驱油后,目前石油平均采收率不到35%,仍有2/3的石油残留地下难以开采。针对现状,我国采油需寻求新的技术,实现合理的开采,满足市场需求。本文分析了我国工程采油技术的发展及现状,并对工程采油技术的发展做出合理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以描述非烃类气体采油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对气体采油技术中的二氧化碳,空气以及烟道气采油技术分别进行了阐述,说明二氧化碳,空气,烟道气等气体采油技术开发滩海稠油是可行的,与蒸汽吞吐及蒸气驱进行了比较,阐明采用蒸气开采滩海稠油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致密油藏孔喉较小而渗吸作用显著,为提高致密油藏水驱效率,本文提出了驱渗结合采油方法,同时利用驱替与渗吸作用。为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与主控因素,本文在水驱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渗吸作用,并基于实验数据特征建立了渗吸项模型,建立了驱渗结合采油数值模拟模型。结果表明,渗吸作用有效增加了注入水的波及面积,有效置换出基质中的原油,提升了采油效率;主控地质因素包括基质/裂缝孔隙度、渗透率和渗吸经验参数,主控工程因素包括注水压力、裂缝间距和半长;现场应用表明相较水驱方式,驱渗结合采油的日产油速度提高了约1 倍,受效时间约为200 d,提高累产约为340 t,说明驱渗结合采油工艺可有效提高我国致密油藏的采收率,该模型可用于驱渗结合采油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石油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剧烈,传统的分层采油等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石油行业的发展了,为了提高采油效率和实现石油的深度开采,采油工艺技术上必须加强改造和创新,应用新技术和新的采油设备,以充分挖掘油田的潜能,才能使石油行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该文介绍了一些石油行业的新型采油技术,如堵水调剖工艺、机械采油工艺、防砂工艺、稠油开采工艺等,特别介绍了新型微生物采油工艺,并对石油采油工艺的发展进行了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6.
摘要:海上稠油油田的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多元热流体吞吐是一项集热采、烟道气驱等采油机理于一体的新型、高效稠油开采技术,该技术在渤海油田进行了现场试验并取得了成功。以渤海 M 油田多元热流体吞吐实验井为例,介绍了海上稠油油田多元热流体吞吐工艺的特点;研究了热流体吞吐井各传热环节及井筒温度场分布模型,建立了井筒综合传热系数的计算方法,并以海上实际热流体吞吐井为例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模拟了隔热油管导热系数、下入深度、多元热流体组成等工艺参数对热采效果的影响,并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为海上稠油油田规模化热力采油工艺方案优化设计起到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非常规油气资源储量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其开采过程涉及一系列微纳米力学问题.聚合物、纳米流体驱油技术能够提高石油采收率,它们的微观驱替机理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页岩气以吸附和游离态贮存于页岩微纳米孔隙中,在注入气的驱替下,流入宏观裂缝.本文结合课题组相关工作,综述了目前非常规油气开采中的微纳米力学问题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强化采油技术中粘弹性聚合物溶液和纳米流体的微观驱替机理和页岩气的吸附、注气驱替以及微流动机制,总结并展望了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超深井稠油上返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稠油上返严重影响油井的正常生产,文中针对轮西油田稠油开采工艺现状,分析了稠油上返的原因,针对不同采油工艺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保证超深稠油井区高效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胜利油区绝大部分油田的开发都已进入“三高”阶段,利用化学驱技术可以改善和提高这类油田的石油采收率,胜利油区现场应用的化学驱油技术主要是:聚合物驱中和三元复合驱。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世界大部分地区已开采的油田在经历了持续的开采后纷纷进入了半衰期,逐渐趋于衰竭,加之油层含水量不断升高,曾经依赖的自喷井已远远不适应现代采油的要求,机械油引起独到的技术优势而逐渐在许多老油田出现并得到运用,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升级,机械采油的工艺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石油工作经历对机械采油工艺进行的分析,并提出了当前石油开采中常见的几种工艺技术,希望为同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微波采油是一种利用电磁能高效转化的新型采油技术,在非常规油气绿色开发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结合大量文献调研,通过对微波采油进展的探讨,分析出微波采油的四种提采机理及应用现状。研究认为:微波采油的提采机理包括作用于原油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以及对储层产生影响的造缝作用和润湿反转作用;微波在采油生产中常用于进行原油分离、破乳、脱蜡、解堵等;在对稠油等非常规油藏进行开发时,以蒸汽为主的单一热采措施增产效果有限,微波辅助蒸汽热采以及纳米催化剂辅助微波采油是未来微波采油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针对陆梁油田陆9井区边底水油藏特性,运用聚合物驱等方法提高采收率在该油藏中受限,采用最大可能数法( MPN)分析油藏产出液中微生物四类菌浓度及分析了油藏地层水的离子组成,确定了激活内源微生物的激活思路。确定以菌浓、原油乳化效果和界面张力作为优化激活剂配方的依据,并以物理模拟实验为指导,通过调整激活剂中蔗糖、钠盐的浓度,比较激活剂是否注气两种方式,优化了激活剂配比,进行了激活效果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对于陆梁油田陆9井区油藏,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激活剂中蔗糖,钠盐的含量,注入空气,可以有效提高微生物驱采收率,其中激活剂体系优化选择质量分数0.55%的蔗糖,质量分数0.6%钠盐,可提高驱油效率6.45%,能较好满足生产效益,为陆梁油田陆9井区开展内源微生物驱提供了可靠的室内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物理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鉴于塔河缝洞油藏单井注气吞吐试验取得了较好采油效果,为将注气技术从单井吞吐向单元区块进行推广,有必要优化缝洞型油藏单元注气方式。本文首先通过岩板刻蚀缝洞模型来研究不同气驱方式的产液特征、产液规律,在此基础通过具有类似缝洞结构的玻璃刻蚀模型开展可视化物理模拟研究来定性解释上述规律产生的机制。板状模型物理模拟研究发现,缝洞模型水驱后以不同方式注气,第一阶段皆表现为产水、不出油;不同注气方式产油速度、采收率增值差别较大。从采油速度看,转单纯注气效果优于气水同注、气水交替和注泡沫;从采收率增值看,泡沫驱 >气水同注> 纯氮气驱 >气水交替。研究表明,水、气体、泡沫在缝洞介质中流动特征可概括为:气往高处去,水往低处流,泡沫高低都能走,上述驱替介质在缝洞模型中特定的行进方式决定了其对水驱剩余油的作用机制和产液特征。  相似文献   

14.
海洋油田狭窄的开发环境与高开发成本,促进了水平井开发方式在海上油田注水开发中广泛应用.针对中国海上油田储层多为三角洲碎屑岩沉积,储层非均质性强,目前采用平行水平井网注水开发效果欠佳,大量剩余油存在的实际情况,采用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驱替速度和储层非均质性对平行水平井网水驱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均...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的十年中,北美致密油气的开发技术日渐成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技术是水力压裂和水平钻井技术的结合。然而,现有依靠天然能量的衰竭式开发只能采出超低渗储层中的少部分原油(采出程度低于10%),导致致密储层中仍存在大量剩余油。因此,非常规超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究日趋重要。目前,全世界90%以上的致密油产量来自美国,其开采技术在非常规致密油的开发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并且,在过去的十年间,北美的石油公司已经对针对致密低渗油藏的提高采收率(EOR)技术进行了许多现场测试。鉴于美国在非常规致密油的勘探开发中具有领先地位,重点对北美致密油资源开发中提高采收率措施的现场经验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并指出了其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此项研究对于中国未来超低渗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低渗油藏非均质性对采收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技术已成为我国油气开采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低渗透油藏非均质性是影响其最终采收率的主要因素。为此,从典型油藏地质模型出发,通过建立油藏数值模拟机理模型,筛选了油层厚度、隔层厚度、渗透率、渗透率各向异性系数为评价指标,分析了单因素及其组合对油藏采收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储层渗透率及渗透率各向异性是影响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最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对低渗油藏开发的调整以及后期挖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致密油藏目前开采方式存在产量递减快、可采储量低的问题,通过构建基于离散裂缝网络的致密油藏润湿返转提高采收率数学模型,并编制相应全隐式数值求解算法,进一步研究了亲油储层周期注入表面活性剂方式的驱油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周期注入表面活性剂能够使储层产生润湿性返转,诱导自发渗吸,进而有效动用基质内剩余油,较目前开采方式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幅度10%;周期注表活剂的驱油效果随着原油黏度的降低、基质渗透率的增大或者压裂密度的提高而变好,当地层原油黏度低于7 m Pa·s、基质渗透率不低于0. 01 mD、裂缝间距不高于150 m时,周期注表活剂可取得明显的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18.
电加热油藏采油物理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方程分析法 ,结合工程判断 ,导出了一套电加热油藏采油物理模拟相似准则。建立了低压三维电加热油藏采油物理模型系统 ,提出了进行电加热油藏采油物理模拟的实验方法。在此基础上 ,对单井电加热油藏采油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单井电加热油藏能够在油藏中建立起稳定的温度分布 ,有效地提高油藏温度。油藏温度是井筒径向距离的函数 ,温度沿径向距离近似地按指数规律衰减。对于有一定冷采产量的稠油油藏 ,选用周期性加热采油生产方式 ,其经济效益较好 ;对于冷采产量很低或没有冷采产量的稠油油藏 ,宜选用周期性焖井预热采油生产方式 ,并根据油藏特点和产出液情况优化焖井预热时间和生产周期。在相同的加热时间内 ,加热电功率大 ,油藏温度高 ,但并不是越大越好 ,当功率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再提高加热功率 ,油藏温度增加并不明显。在电加热油藏的采油生产过程中 ,电加热功率不稳定 ,随生产时间变化。油层电导率低时 ,输入电能利用率高 ,加热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针对致密油藏水平井产量递减快,衰竭开发采收率低等问题,提出了衰竭开发后期回注溶解气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基于新疆玛湖凹陷百口泉组地质油藏特征,建立了致密油藏多级压裂双水平井机理模型,系统研究了上述方法在致密油藏中的生产特征及敏感性。结果表明,溶解气回注可以有效提高致密油藏采收率,缓解水平井产量递减的速度。采出程度随注入量、注入速度及吞吐轮次逐渐增加;气体分子的扩散作用可增加基质的受效范围,扩大气体的作用半径;弱非均质性储层(变异系数0.2)采用溶解气吞吐提高采收率效果最佳。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吞吐轮次对注溶解气提高采收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注入时间、注入速度、扩散系数、焖井时间。另外,建立的代理模型可准确预测和优化致密油藏注溶解气提高采收率效果。  相似文献   

20.
针对胜利油区整装油田特高含水后期油藏开发面临层间干扰严重、井网不完善、驱替不均衡的问题,基于油藏工程理论和数理优化方法,攻关研究整装油田矢量开发调整提高采收率技术,建立了一级层间矢量层系重组、二级平面矢量井网重整到三级注采优化调整的矢量开发调整技术。该技术具备井网形式灵活、老井利用率高、投资成本低的特点。应用实例表明,该技术控水稳油、降本增效作用明显,有利于实现特高含水后期油田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