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唐诗人元稹的悼亡诗古往今来最为人传颂,贫贱夫妻,感情笃厚;一旦逝去,元稹悲不自任,先后写下了多达三十三首的悼亡诗。由于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对死亡的深刻感受,一种浓浓的悲情贯穿始终,所谓“伉俪之悲,抚存感往”,本文详细探讨其悲情表现。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较、分析苏轼与弥尔顿两首悼亡诗的异同,认为人类相同的情感经历使得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有了相通性,而也正是隐藏在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因素造成了这些作品的差异。了解这些文化因素有利于促进中西文化的理解与交流。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锦瑟”一诗,历代从说纷纭,莫衷一是。分析各家之说,各有失偏颇,分析李的身世和一生遭际,解读“锦瑟”,当有咏瑟,悼亡和自伤三层意思。  相似文献   

4.
历史人物王十朋与妻子贾氏之间的感情婚姻生活虽不如他的著名戏文《荆钗记》(又称《王十朋荆钗记》)中那样跌宕起伏、曲折动人,但通过对王十朋及其悼亡诗的解读,可以一窥王十朋真实的婚姻情感生活,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人物王十朋。  相似文献   

5.
Based on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poetic works of John Milton and Su Shi, this thesis takes the only love sonnet of John Milton Methought I Saw My Late Espoused Saint (On His Deceased Wife) and Su Shi's first memorial poem Jiangchengzi (Riverside Town) as examples trie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t religious influences between the two memorial poems.  相似文献   

6.
李商隐是晚唐的一位重要诗人,他存诗约600首,题材相当广泛。但无论是何种题材,都蕴含着他深深的责任意识——对国家民族、人民百姓和家庭妻儿的深切关注与牵挂,对天下大事、家庭小事真挚的情怀。  相似文献   

7.
8.
刘敏 《科技信息》2007,(13):130
爱情与死亡,历来是中外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因此,不管是中国诗坛还是西方诗坛,不管是现当代还是古代,悼亡诗都成为抒情诗的一个重要类别,本文分别选取了国别不同、时代不同的两位诗人的各一首悼亡作品,着重比较分析两首诗所表达的相似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9.
潘岳是西晋太康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其诗文风格以善为哀诔而著称。潘岳悼亡诗现存仅四首,然而单凭这四篇诗歌,潘岳就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别——悼亡诗。总览后世论家在历代诗话中对其悼亡诗的接受,主要体现出其感情深挚、延续汉魏风及嫌其繁冗费词等方面的评价。然对于其悼亡诗以其情深取胜这一点,自古以来没有异议,并籍此一点对后世悼亡类诗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唐时期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与西方学者提出的哲学理论——混沌论,有着明显的共性。二者都以事物的不明确性来反映世界,并且以此给人们带来模糊美。  相似文献   

11.
"莫愁"这一形象在唐之前大致有两种原型:石城莫愁和洛阳莫愁。李商隐的诗有6首直接写到莫愁。考辨历来研究者的观点并精析诗中之所用,可见李商隐使用"莫愁"典故大致暗循此两者,而又在具体情况下丰富灵活。由此亦可进一步理解李诗曲折朦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古典诗歌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审美性特征。李商隐的诗具有意蕴深邃韵味无穷的朦胧美,表现为诗歌意象的象征意味,诗歌境界的缥缈凄迷,诗歌情感的深沉迷惘等,形成中国诗学中"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的境界,由此可见文学的审美性,文化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13.
李商隐襟抱高远,但却长期沉沦下僚,痛感书生无力,在诗歌中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尚武精神,这既寄托了李商隐的抱负,也承受了他的无奈和失望。李商隐诗歌尚武精神具有很高的文学和美学价值,体现了“裱丽之中时带沉郁”的特质,铸就了慷慨悲愤的刚劲风骨。  相似文献   

14.
“李商隐现象”的成因是义山诗歌话语层面及内在意境的审美特征的外在呈现。义山诗歌无“隔”不成诗,朦胧而绮密,并且具有文外之重旨的审美特征。义山诗歌是其心灵深处迷惘、凄迷心性的真实写照,意蕴深邃、韵味无穷。“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其创作的审美追求,更是其重要文论思想的概括,对后世文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商隐诗歌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表现在义山诗歌话语层面及内在意境的审美特征的外在呈现上。义山诗歌无“隔”不成诗,朦胧而绮密,并且具有文外之重旨的审美特征。义山诗歌是其心灵深处迷惘、凄迷心性的真实写照,意蕴深邃、韵味无穷。“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其创作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6.
刘禹锡与李商隐的咏史诗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都是独占鳌头的代表性诗作。他们二人的咏史诗既有联系,即李商隐对刘禹锡的继承发展,同时,二人在诗体、选题、立意等方面又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李商隐精心锤炼诗歌结尾,往往以议论和唱叹结尾表达情思;用疑问、反诘、感叹结尾宣泄情感;借典型细节描写结尾表达主旨;用白描造境结尾抒写襟抱。这四点共同构成李商隐诗歌独特的结尾艺术。把握结尾艺术、从末句入手是解读李商隐诗歌,准确理解其诗歌主旨和情思的捷径。  相似文献   

18.
魏晋感伤主义的弥漫和文人对死亡的感触与表现,既是汉末哀生之风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从原始神话到两汉时期人们的死亡态度在文学上的反映。魏晋哀挽文学在这种社会思潮和审美趋向的影响下,抒情的私人化色彩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19.
论王安石咏史诗对李商隐的接受与新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商隐与王安石的咏史诗有着一定的传承关系.王诗接受了李诗强烈的讽时性、善于翻新议论和将身世之感融入咏史之作的特点,又在咏史诗所关注的历史视域与艺术手法方面有所新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