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革"结束后,外国文学译介工作开始复苏,各类外国文学期刊成为译介欧美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重要阵地,编辑与译者在审慎处理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同时也将一大批艺术成就卓越的作家、作品介绍给广大的中国读者。  相似文献   

2.
王统照是五四时期译介外国文学的重要作家。他根据当时绝大部分中国读者对外国文学知之甚少的状况,对欧美重要作家作品予以简要介绍,为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学起到引路作用。他以西方现实主义优秀作品为榜样,反对僵死的与生活严重脱节的旧文学。他以外国批评家的理论来解决新文学运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他不仅翻译了许多外国作家的小说、诗歌,而且从中汲取营养,丰富了自己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王鲁彦受鲁迅影响,重视译介俄国和东欧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他认为弱小国家与中国有相似的国情,译介其文学对中国有着特殊意义。王鲁彦的创作深受外国文学影响,他将本民族的地方色彩与外来文学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其艺术追求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王统照是五四时期译介外国文学的重要作家。他根据当时绝大部分中国读者对外国文学知之甚少的状况,对欧美重要作家作品予以简要介绍,为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学起到引路作用。他以西方现实主义优秀作品为榜样,反对僵死的与生活严重脱节的旧文学。他以外国批评家的理论来解决新文学运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他不仅翻译了许多外国作家的小说、诗歌,而且从中汲取营养,丰富了自己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象征主义在本世纪20年代是一种有世界影响的文艺思潮。象征主义也是茅盾译介外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除概述茅盾译介象征主义文学的情况、探讨了茅盾重视象征主义的原因而外,鉴于研究界较少涉及他创作中的象征主义,因此,着重从他的创作实践探讨了他是如何借鉴象征主义的有用因素与表现手法融合在他的现实主义的创作之中。旨在引起我们学习茅盾对待和借鉴西方文学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6.
本文详细地介绍了1899-1916年间外域小说输入中国的基本情况,认为这一时期译介的外国文学作品不但输入了新的思想观念和艺术方法,开阔了我国人民的视野,而且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为“五四”新文学产生打下了基础,对近代文学的学习和教学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书名翻译的好坏决定着该书能否引起译入语国家的读者注意。以英国著名作家杰洛德·杜瑞尔的自传散文My Family and Other Animals的书名翻译的实际情形为例,指出只有准确把握原名的涵指意义,揭示其中蕴含的作品主题思想,并且同时照顾译入语国家读者的审美习惯,才能做到成功译介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8.
肖燕 《科技信息》2010,(24):179-180
改革开放近17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翻译作品,与建国后17年文学翻译作品相比,具有三大特征:一是翻译的目的不再强调捍卫、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国家,而是社会效益第一,培养审美情趣;二是翻译作品的特点:改变了以往译介国家地区的多元性与译介作品类型单一性的矛盾,而是译介国家地区与译介作品的双重多元性融合;三是翻译作品的解读:从过去的政治性的单一解读发展为今天的文学性的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在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向西方译介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这位多产作家常常弄出许多错误。评述了他三个方面的失误:一是对“法”在孔教中的作用的误会;二是将“发愤忘食”等语译错,歪曲了孔子的形象;三是因未弄清楚“三十而立”的含义,忽略了“礼”在孔子一生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00年版中学语文教材较之1983年版的教材,在外国文学的选材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它兼顾了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文比例,所选文章的体裁丰富多彩,多种流派作品闪亮登场,选文范围大大拓展,选文的思想内容更趋合理,与时代联系更为紧密等等。这套教材倾注了编写的专家、学者的大量心血,使外国文学的选材更趋合理与完美。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中外国文学课文选用及教学广泛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选本过于死板,二是学生兴趣不浓,三是教师重视不够,因此教学效果不是很好。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改变初中语文外国文学的结构和选文的问题,尽量在可能的范围内多选经典作家作品;另一方面教师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优化教学内容,是实施《外国文学》课程改革,提高外国文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对此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一、融会贯通教材,突出重点难点;二、深入“问题”探讨,增强学术成分;三、打破学科界限,丰富文化含量;四、找准契合之点,挖掘德育因素。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是我国介绍的第一位西方戏剧家。他的作品清末便输入中国,“五四”以后译介种类更多,影响也日益扩大。莎剧很早就搬上了中国戏剧舞台。建国后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被译成中文出版,莎剧的演出更为普遍,莎学研究也取得了较大成就。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有力地促进了现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大学外国文学教学的现状,并根据大学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路:采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外国文学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引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这篇文章论述鲁迅与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关系。叙述了鲁迅从二、三十年代译介和评价契诃夫的作品,到鲁迅早期创作受契诃诃夫影响的情况;比较了两位作家在创作及艺术表现形式中相类似的东西,指出鲁迅早期的创作虽受契诃夫作品的影响,他们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师承关系,但鲁迅作品的思想深度和战斗性远远超出了契诃夫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1977—1985年间,中国学界大量译介勃朗特姐妹的生平、创作、作品以及国外相关研究。阐释视野上,前期多援引马克思的评价,探讨作品女性解放、揭露现实等社会意义,观点雷同;后期逐渐聚焦于小说后面情节合理与否,见仁见智。阐释方法以阶级批评主导,但对人物和情节的人性化阐释明显由弱渐强,与阶级批评形成争鸣之势,折射出该时期中国涌动的回归人性、尊重人格、渴望平等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教学中,进行比较教学有着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内涵,首先可从受外国文学的影响作“影响比较”教学;其次可以现当代文学的各项内容要素进行“平行比较”教学,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直观、深刻、深入浅出、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译介学在我国译学界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新鲜的概念。翻译不能只限于作品本身,还应包括作品的时代背景、文化差异等。本文以中英文化中的一些典型形象的翻译为例,探讨了比较文学译介学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9.
《小城三月》是萧红最后一部作品,研究对此作品重视程度尚嫌不足。本讨论了该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了翠姨这一人物的情感世界;着重讨论了该作品的悲剧意识;探讨了该作品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笔者几年来外国文学教学的一点体会,对如何执行大纲,如何对待作品中的性爱描写和人道主义以及作家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也谈了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一些尝试,目的是求得专家同仁的指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