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江飞  张旭伟  高庆 《科技信息》2011,(14):I0131-I0132
本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柿子醋生产过程中酒精发酵的最佳工艺参数;发酵温度,发酵周期,接种量;正交试验确定了醋酸发酵的主要工艺参数;初始酒精度,发酵温度,醋酸菌接种量。醋酸发酵液经过过滤直接作为调料品,也可以调成不同风味的果醋饮料。  相似文献   

2.
时岩 《科技信息》2011,(14):131-132
本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柿子醋生产过程中酒精发酵的最佳工艺参数;发酵温度,发酵周期,接种量;正交试验确定了醋酸发酵的主要工艺参数;初始酒精度,发酵温度,醋酸菌接种量。醋酸发酵液经过过滤直接作为调料品,也可以调成不同风味的果醋饮料。  相似文献   

3.
崔娜  杨晓燕  王艳哲  张丽  李敬 《河南科学》2019,37(12):1963-1969
以残次婆枣为原料,采用液体发酵方式酿造枣醋.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初始糖度、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接种量为自变量,以酒精度和残糖的变化为主要指标进行正交优化试验,研究了液态发酵酿造枣醋前期酒精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酒精发酵最佳温度为30℃,时间48 h,酵母菌接种量0.2%(V/V),初始糖度10%,在此条件下发酵后酒精含量可达11.9%(V/V).其次,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初始酒精浓度、醋酸菌接种量、发酵液装液量、发酵温度为自变量,醋酸含量为检测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分析,确定液态发酵酿造枣醋的醋酸发酵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醋酸发酵最佳条件为醋酸菌接种量10%(V/V)、初始酒精度14%(V/V)、发酵液装液量30%(V/V)、温度30℃,在此条件下枣醋醋酸含量为38.5 g/L.  相似文献   

4.
龙葵果醋发酵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龙葵为原料,采用酵母菌和醋酸菌连续液态发酵生产龙葵果醋的发酵工艺.选择发酵温度为32℃,装样量为40%,接种量为20%的条件,可得到澄清的发酵果醋,陈酿后品质更佳.  相似文献   

5.
混合菌种发酵苹果醋的酿造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盐源苹果为原料,采用液态发酵法及混合菌种发酵工艺酿制果醋。通过果酒生产中几种酵母菌在苹果汁中的发酵特点,筛选出适合在苹果汁中发酵的酵母菌种,确定最佳菌种比例,以及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的最优发酵条件,并对果醋产品的澄清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选用葡萄酒酵母和AS2.300进行混合发酵,菌种比例为1 2,接种量为8%,调...  相似文献   

6.
黄伞菌丝体发酵型醋饮料的制备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伞发酵液、蔗糖为主要原料,通过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对黄伞菌丝体醋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表明酒精发酵选择接种量10%、时间72~80 h、温度30 ℃为宜;醋酸发酵选择接种量11%、温度33 ℃、摇床转速160 r/min、起始pH值5.5、时间80 h为宜;黄伞菌丝体醋质量分数12%,再添加白砂糖和蜂蜜使其质量分数分别达8%和5%可得到酸甜可口、风味独特的黄伞菌丝体醋酸饮料.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鄂尔多斯高原优质野生沙棘为主要原料,以天然的纯蜂蜜为辅助原料,发酵得到蜂蜜沙棘酒。结果最佳发酵条件为:茵种为驯化后的Yl茵株,接种量5%,发酵时间9天,后酵时间90天,发酵温度25-28℃,沙棘浊汁的最适初始pH值为3.5,S02加入量为80mg/L;添加1%壳聚糖-0.1%明胶复合澄清剂澄清效果较好。对工序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其它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甜高粱秸秆汁发酵生化黄腐酸液肥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甜高粱秸秆汁发酵生化黄腐酸液肥的工艺条件。方法在发酵培养基中分别接入不同接种量、接种比例的混合菌株,在不同的温度、pH、氮源、发酵时间下进行发酵,测定发酵物中生化黄腐酸含量,据此确定最适发酵工艺条件。结果确定了甜高粱秸秆汁发酵生产生化黄腐酸液肥的最适工艺条件:即接种量2%,热带假丝酵母、假单胞杆菌与产朊假丝酵母接种比例为1∶2∶2,在甜高粱秸秆汁中加入2.0%的尿素,pH值为6.0,发酵温度为30℃,发酵72 h,黄腐酸含量达20%以上。结论用甜高粱秸秆汁发酵生产生化黄腐酸液肥的工艺条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以新鲜椪柑为原料,采用复合脱苦、酒精发酵、醋酸发酵等工序,研究脱苦型椪柑果醋生产工艺.在超声波辅助活性炭脱苦的基础上,应用β-环糊精对椪柑果汁进一步脱苦,并运用单因素实验与Box-Behnken设计(BBD),对脱苦后果汁的醋酸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应用复合脱苦技术后,脱苦率可达74.37%,椪柑果醋醋酸发酵工艺的优化条件为醋酸菌接种量10%(mL),发酵温度33 ℃,摇床转速120 r/min,发酵时间6 d.该条件下,100 mL果醋中总酸实测值为5.52 g,所得椪柑果醋色泽鲜亮,苦涩感少,酸味协调.  相似文献   

10.
对采用固定化多菌种进行酒精和醋酸的双轮发酵生产保健红醋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第一轮发酵以德氏根霉、酿酒酵与产香酵母共固定化细胞对大米原料进行糖化和酒精发酵,试验结果表明:酿酒酵母与产香酵母共固定化细胞的最佳菌种量配比为4:3:2;固定化细胞粒子接入量为10%;第一轮糖化及酒精发酵的最适温度为30-33℃,发酵时间为70h左右。  相似文献   

11.
以香蕉为原料,采用摇瓶发酵法生产香蕉果醋,研究香蕉果醋的生产工艺及香蕉果醋的营养饮料配方。结果确定出香蕉果醋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是:发酵液初始酒精度6%,醋酸菌接种量10%,糖度10%,30℃条件下摇床发酵10d,酿制的果醋总酸度达到4.4g/100ml。香蕉果醋营养饮料的最佳调配配方是香蕉原果醋11%,白砂糖8%,蜂蜜2%。  相似文献   

12.
果米双菌共酵制造苹果醋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苹果、大米为原料,探讨快速生产苹果醋的工艺.酒精发酵的最佳关键技术条件:质量比为l∶1的苹果汁和大米糖化液的总糖浓度调整到13°Bx,加入0.15%(NH4)2SO4、0.15%KH2PO4、0.1%MgSO4,灭菌后25.5℃培养,酵母发酵最佳周期为100 h,可生产出酒精度为8.0%的酒精液.醋酸发酵的最佳关键技术条件:发酵初始酒精度为5.5%,接种量为7%(先接醋酸菌DT-2 4.2%,后接AD1为2.8%),培养温度28℃,摇瓶转速120 r/min,初始pH 5.5,发酵时间为6 d,苹果醋发酵过程中理想的加糖方式为分次加糖,产品质量和口感最佳.采用双菌共酵生产苹果醋,为苹果醋的生产提供更为广泛的原料来源,降低了生产成本,保证了苹果醋的风味和营养.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戊糖发酵制备乙醇的产率,利用经驯化后的嗜单宁管囊酵母发酵玉米芯水解液,研究了嗜单宁管囊酵母的驯化工艺和发酵条件对乙醇产率的影响,得到了优化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经驯化后的嗜单宁管囊酵母发酵玉米芯水解液的糖利用率比原来提高了41.23%,乙醇得率提高了118.83%,戊糖和己糖利用率分别为89.55%和85.23%。优化的发酵条件为初始糖浓度60~90g/L,初始pH5.5~6.0,接种量(体积分数)8%,发酵周期96h。在该发酵条件下,酒精得率可达0.346g/g。  相似文献   

14.
杨玉华  李存民 《河南科学》1998,16(3):371-374
本文报导以小麦为原料,采用半地下发酵池,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分容器、分场地进行固态发酵生产优质食醋新工艺的研究。经过近2年的大量条件试验和多批扩大生产稳定试验,原料淀粉利用率平均达到50.7%;主料出品率平均达到5.78kg(以5%醋酸计)。  相似文献   

15.
郭小红  刘艳苓  姜泽东      李利君      朱艳冰      倪辉      蔡慧农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356-364
以棘孢曲霉为菌种,以磷酸氢二铵为氮源固态发酵柚皮生产柚苷酶,结果表明,在以柚皮为碳源和磷酸氢二铵为氮源的发酵体系中,添加疏松剂和豆饼粉对柚苷酶发酵没有显著影响,而磷酸氢二铵添加量和水分质量分数对柚苷酶合成具有显著影响.当无水柚皮粉中磷酸氢二铵和水分质量分数分别为32.4%和170.0%时,有利于提高柚苷酶发酵活力.在接种量为7.1%、发酵温度为30 ℃的情况下发酵6 d,柚苷酶比合成速率与棘孢曲霉的生长速率符合模型Y柚苷酶=6.2677 X-0.0381,其中Y代表柚苷酶的比合成速率,X代表比生长速率.用Davis法测得柚苷酶活力为94.61 IU/g,酶发酵的培养基成本(5×10-5元/IU)远远低于其他同类研究,酶的纯度远高于用豆饼粉为氮源所获得的酶纯度.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果粮醋的醋酸发酵工艺, 用实验证明双醋酸菌的醋酸发酵优于一次加入发酵法和补水发酵法; 液态发酵法果粮醋优于固态发酵果粮醋。  相似文献   

17.
为确定不同种类的醋酸菌对山草莓果醋品质的影响,以山草莓为原材料,接种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再用不同品种的醋酸菌进行醋酸发酵后,酿造制成山草莓果醋.对山草莓果醋的酒精度、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和DPPH消除率进行测定,并做出感官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醋酸菌对山草莓果醋的理化指标有一定影响,本实验中使用沪酿1.01号醋酸菌酿造的山草莓果醋的酒精度为0.80%、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为2.5%、总酸质量分数为4.78%、DPPH消除率为36.68%,达到了维生素C DPPH清除率的39.1%,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