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晋东南一带,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金珠子,金珠王,金珠不换沁州黄."晋东南地区的沁县古为沁州,"沁州黄"是这里出产的一种小米,颗粒小、金黄色,被当地人称为"金珠子".它是谷子家族中最特殊的品种,用真正的金珠子都不肯换,可见其珍贵.  相似文献   

2.
《科学之友》2014,(2):87-89
<正>谷子,就是我们常说的小米,它是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的古老农作物,在我国有七千多年的种植历史。江山社稷的"稷"就是指的谷子,在古代,谷子能和江山一起相提并论,可以说谷子是养育中华民族的主要食粮!建国初期,我国有将近1000亿m2的谷子,小米还曾作为工作人员的工资来发放,这样的传统农作物,又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现在却因种种原因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据现代科学研究,谷子营养价值很高,一般粮食中  相似文献   

3.
在晋东南一带,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金珠子,金珠王,金珠不换沁州黄。"晋东南地区的沁县古为沁州,"沁州黄"是这里出产的一种小米,颗粒小、金黄色,被当地人称为"金珠子"。它是谷子家族中最特殊的品种,用真正的金珠子都不肯换,可见其珍贵。  相似文献   

4.
1996年2月16日,太行山素妆。雪花零乱,北风呜咽。长治市殡仪馆,约300人向山西优秀的谷子专家陈玉香告别。人群中,有长治市副市长、长治市政协主席、山西省农科院领导,有妇联、科协、科委等各界的代表,有陈玉香生前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也有许多自发地从乡村赶来的农民。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专业委员会的唁电是:"她的逝世是我国谷子界的重大损失";山西省农科院认为:"她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谷子育种事业";从乡村来的农民则干脆跪在雪地上失声恸哭:"老陈啊!你不能走,俺们农民不能没有你呀!"(一)  相似文献   

5.
山西太原素有"面食之乡"的美誉.自古以来,太原面食就以其品种繁多、技艺高超、制作精美而著称于世.太原面食创始于东汉,而兴盛于唐宋,元代见于古籍中的面食有"春盘面"、"山药面"和"秃秃麻食"等20多种.到了明清,以太原面食为主的饭店已风行全国.因特殊的气候与地理条件,山西有着丰富的粮食作物资源.小麦、谷子、玉米、高梁、荞麦、莜麦和豆类在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大面积种植,为各种各样太原面食的产生与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相似文献   

6.
黄酒的起源 黄酒是用谷物作原料,用麦曲或小曲作糖化发酵剂制成的酿造酒.在历史上,黄酒的生产原料在北方用粟(在古代,粟是秫、梁、稷、黍的总称,有时也称为梁,现在也称为谷子,去除壳后的叫小米),在南方,普遍用稻米(尤其是襦米为最佳)为原料酿造黄酒.  相似文献   

7.
谷子(Setaria italica)和黍(Panicum miliaceum)是中国北方种植的最重要的传统谷物。在大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发现最早的谷子和黍。本文探讨中国粟类的起源,进而论述数千年来中国农民培育出的众多的粟类品种,他们的栽培方法和粟的产量。  相似文献   

8.
晋源 《科学之友》2007,(11A):43-43
在晋东南一带,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金珠子,金珠王,金珠不换沁州黄。”晋东南地区的沁县古为沁州,“沁州黄”是这里出产的一种小米,颗粒小、金黄色,被当地人称为“金珠子”。它是谷子家族中最特殊的品种,用真正的金珠子都不肯换,可见其珍贵。  相似文献   

9.
经营人生     
心不囚 不幸,就像一场每个人都极力躲避的瘟疫.然而不幸却在不知疲倦地寻找、追随我们.有时,人们不幸遭到了"不幸"的袭击,世人都知道它带来的巨大痛苦,但有谁了解它却给一些人带来"福音"呢.  相似文献   

10.
永远鲜活在村民心中的奇舞圣祭 於菟,在汉语典籍中是"虎"的别称.<左传·宣公四年>里又有"楚人……谓虎於菟"的记载,就是说这个称谓源自楚地. 年都乎村,是青海黄南州的一个土族村.这个村子周围大都是藏族村落,所以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语言和服饰等与同仁藏族相似,村名"年都乎"也是藏语.年都乎村现有230多户人家,1 300多口人.  相似文献   

11.
几十年前.美同一家园艺所重金悬赏征求纯"门色金盏花"--自然界中的金盏花只有金黄色、橘红色和棕色. 然而,许多人在一番热血沸腾之后,都知难而退了.轰动一时的"纯白色金盏花"广告也消弭在岁月之中.  相似文献   

12.
在平原的深处行走,你看到最多的庄稼肯定是麦子,它从中国的北方大地漫向南方,凡是有土地的地方,有人烟的地方,总能见到麦子在风中摇曳的身影,没有娇颜,不露媚俗,很多走过路过的人都说那是农民的杰作。可是,近年来,在山西,乃至全国,小麦这个词似乎跟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如影随形,跟一群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研究人员跬步不离,跟孙美荣出入相伴……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治蝗问题上与“天命论”的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驥春 《科学通报》1974,19(10):437-437
蝗虫是农业上的一大害虫,它为害玉米、小麦、水稻、高粱、谷子等多种作物。蝗虫的滋生漫延,成为我国历代农业上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远在两千六百多年前,我国就已经有关于蝗虫成灾的记载了。据不完全统计,两千多年来,历史上曾发生过八百多次蝗灾,每次蝗灾都毁灭大面积的庄稼,给广大劳动人民造成极大的灾难。  相似文献   

14.
奉派赴波兰担任新华社驻华沙记者时,我句波兰语都没学过,可是不几天,我却"听会"了常用的波兰礼貌用语.譬如,你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这些美好的字眼在波兰时时处处都在耳边响起,所以很容易"听会".波兰是个文明礼貌的国度.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父母是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任教师.在这所学校里形成的意识,是很难在以后的生活中完  相似文献   

16.
2005年,"丑小鸭"和"夜莺"160岁,"拇指姑娘"和"卖火柴的小女孩"170岁,安徒生200岁. 1805年4月2日,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中部的小城欧登塞,他是一个20岁的补鞋匠和30岁的洗衣妇的儿子. 当他开始创作的时候,得到的评价是"就连母语的知识都缺乏".批评声在此后一直伴随着安徒生的写作,"剽窃"、"不通文词"、"虚荣"、"趋炎附势"、"妄自尊大"等等.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古代传奇中,曾经有关于人在没有其他辅助设施的情况下起空飞离地面达90 cm的记录.其实,关于人体起空的历史记载远不止这些.东方神话中的神仙都有起空的神技,而一般人其实也可以掌握这项技能,比如印度的婆罗门、瑜珈师、隐士与行者中,都不乏有能够起空漂浮的"特异功能"者.起空技能至今还保留在印度与西藏.许多从事东方研究的学者都曾提到"飞行喇嘛"的现象.如英国探险家大卫·尼尔就曾见过和尚飞行.他描述说,这个僧人像网球一样在地上一次又一次地弹起,一次可以飞行数十米.他还描述说这位僧人有遥视能力,在大白天也能看到远方的星辰,并以此作为旅行向导.  相似文献   

18.
世上有不少动物,由于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毁誉也不尽相同.即使同一种动物,在同一个时期,此处嘲笑它、咒骂它,彼地却歌颂它、赞美它.如龟,在古代可以供占卜,与麟、凤、龙合称"四灵",而到后来,它成了被人鄙视的俗物,"乌龟王八蛋"之说便是一例.又如狗,现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虽未到"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地步,但也好不了多少.从"打落水狗",到借狗骂人,如"走狗"、"哈巴狗"、"看门狗"等,甚至连狗的嘴、眼、腿都派上了用场,什么"狗嘴"、"狗眼"、"狗腿子"、"疯狗"等等.  相似文献   

19.
民以食为天,千百年来人类都在探索长寿、青春、健康的奥秘.从古至今,无数的科学家耗尽毕生精力钻研,时至今日,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今后怎样吃出"青春常驻",怎样吃出"长命百岁"的梦想如今已能逐渐地实现了.  相似文献   

20.
大自然所有的物种都处在一个巨大的和谐与多重的平衡之中.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除了植物直接吸收日光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奠定了生命传承的初始自养外,其他物种都在"吃"与"被吃"的锁链之中,植物才是我们大地上真正的"普罗米惨斯",正是它们承接了太阳的"天火",把它逐阶传递给其他物种,养育了全球所有生命.形成了生命链条的生态金字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