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喻在古典诗歌中虽属常见,但由于它的格式丰富多样,其修辞效果又与某些辞格相近,故常被人们误认或误判。要真正认识比喻在古典诗歌中的作用,首先要弄清比喻的基本格式及其变化形式;其次要注意比喻与非比喻的区别,对比喻和借代、用典作出明确界定;再次是要从摹状事物、表达感情、阐明事理三个方面来认识比喻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考察分析了义山诗用典的心理动因,初步考察为仿同心理,存异(现异)心理、自我卫护心理,异代的美感共鸣心理心理四种主要心理动困,文章后部粗略分析了中国传统诗歌这些用典心理心因产生的文化内因,认为社会阶段发展的滞后,使现实中文人命运与历史人物有惊人相似处,从而出现文人仿同心理的发达;社会对人权的轻视使自我卫护成为必要;社会制度恒久不变使文化哲学无质的飞跃,积淀成文人的崇古心态,创伤上形成原道,征圣,宗经的原则,引起对事类征引(用典)的重视;对美学术质性问题认识的停滞发展,使异代美感共鸣成为可能,并促使文人用典故再现感受到的古人已体验到的美感境界。文章认为,用典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成了古诗走向辉煌,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之走向狭路。  相似文献   

3.
创新试题     
1.作为熟语之一的歇后语,它运用谐音双关、比喻或用典等方式,含蓄幽默、形象生动、饶有风趣的表达一定的意义。一般说来,它由前部分“语”和后部分“义”组合而成,前部分是个比喻或隐语,后部  相似文献   

4.
程恩泽为清代颇具名望的诗人,其诗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寄托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自身的政治理想,在用语、用典和押韵等方面也很有特色,对后来诗人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小说比喻的结构形式较之传统比喻没有很大变化,但是在相似点及喻体的选择及功能上与传统比喻大异其趣;他们脱离了简单的类比和替代,颠覆了传统比喻的"阐释"功能,更多的是为了创造一种"陌生化"的效果。文学语言不仅制造陌生感,而且它本身也是陌生的。"陌生化"原则驱使新潮作家在比喻上不断求新、求异,莫言小说语言的"陌生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比喻来完成的。其比喻的"陌生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比喻的"异质远距"与审美的"陌生化";喻体的独立与意象的"陌生化"。比喻更多地被用来作为莫言自己主观感觉抒发并使特定现实成为自己情感体现的象征和替代物。  相似文献   

6.
汉晋音乐赋的创作专事铺叙、体物写志、虚构夸张。语言绮丽,注重文采,讲求韵律。结构上追求"繁类以成艳"以造成气势,并运用铺陈、比喻、排比、夸饰、用典等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音乐之美,体现了繁花似锦的艺术特色,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与美学价值,从而使音乐赋成了赋体文学的主要分支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锦瑟》难解,关键在用典的复杂和多义。从原典出发,结合李商隐的生世和诗作,大致可以推知此诗的核心意涵:一生中“可寄托”的想念,到头来都是虚妄。此了悟人生之语,见证出唐世的衰败。  相似文献   

8.
余光中早期的乡愁诗,主要表达历史文化乡愁和对乡土古人的怀念;中期的乡愁诗,是对大陆、台湾、香港的怀念与想望;后期的回乡诗,无论是写台湾还是写大陆,更多地表现出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是对其乡愁诗的解构。  相似文献   

9.
古人看跨界     
正如今,"跨界"是一个时尚的词语。不过呀,它也不是一个新兴的概念,我国古人已经用成语全面表达了他们如何看跨界。我们来看看吧。画地为牢: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或做指定范围内的事,不得逾越。坐井观天:比喻眼界狭窄,看到的有限。这两个成语都是贬义词,恰恰表达了正方观点。它们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不知进取、没有跨界意识的人。  相似文献   

10.
落日与夕阳及其同义异名的词语作为一种意象出现于诗歌中是由来已久的。"诗佛"王维将其运用得出神入化,其中自有意象的递相沿袭性和古人既有的时间意识,也有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更有他高超绘画技巧的融入。  相似文献   

11.
南北朝诗人何逊在诗中大规模地运用“水”的意象来表达对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和分别后的怀念之情,以及难以释怀的羁旅客愁,抒发了对遥远家乡的思念。利用“水”的意象来寄予这些情感是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方式,而在何逊的诗歌里却更集中,更强烈地突出了“水”在表现平常情感上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朱秀芳 《南昌高专学报》2009,24(1):38-40,45
莎士比亚不仅有独到的社会观察力和剖析力,而且还有强大的艺术构建力。在悲剧《麦克白》中,莎翁以诗人的激情和想象,用确切的措辞、优奏的诗句以及生动的意象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奇特的世赛。本文通过对《麦克白》语言的诗性特征分析,从音韵、比喻、意象、对照以及用典上向读者展示此剧的精妙和震撼。  相似文献   

13.
东汉王充以蚂蚁在旋转石磨上的行走来类比天体的圆周运动.之后,这种形象的比喻被诸多学者接受并有所发展,渐而成为中国古人描述天体圆周运动的一种理论工具.文章分析了磨-轮之喻的提出和演变;探讨了其在古人描述天体视运动过程中的运用情况及其所反映出的古人对于转动规律的经验认识,指出以磨、轮为喻的表达方式符合中国传统力学知识表述的一般特征:注重文辞表述、善用类比形象表达、较少运用图示解释.  相似文献   

14.
报刊流行词语产生的原因有:社会的变革、历史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世界的交流、生活的需要、传统的继承、创新的要求;辞格规律常见的有:比喻、借代、仿词、引申、移用、限制、简缩、用典等等。  相似文献   

15.
在清代小说中,经常有描写巫术活动害人和恶鬼吃人的情节。其中的巫术活动有独特的操作方式,或借助于巫师的超能力,或通过念咒语来实施。而恶鬼吃人的情节则表现出古人对于死亡的恐惧心理,体现了"鬼即邪恶"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6.
在所有的修辞手法中,比喻是最常见的了。不仅文艺作品中少不了它,就是日常言谈中也是少不了它的。古人说,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三个比喻,简明扼要地说明了人立、坐、卧的正确姿势。如果不用比喻,说成立要有立相,坐要有坐相,卧要有卧相,不仅语言累赘,而且也说不清楚。比喻能使文章形象生动,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并且比喻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有人说,好的比喻如同鸟的翅膀,鸟有了翅膀可以飞翔,文章中有了好的比喻,就显得生动活泼,增强其审美价值,好的比喻往往是作者独创的,要  相似文献   

17.
燕子,是野生鸟类中和人类最亲近的朋友,它们筑巢于廊前檐下,被誉为吉祥之鸟。古人咏燕的诗词很多,表达了人们喜爱燕子的心情,而且诗词中有很多关于燕子生态的描写,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燕子是燕属鸟类的总称,通常指的是家燕和金腰燕。二者的体型极为相似:上体羽色黑而显紫色辉光(故又称为紫燕),尾羽长而分叉,展开时状似剪刀,喙扁平宽阔,喉部喑红,腹色灰白,体长约180毫米,体重约20克。体态小巧玲珑,飞行时轻盈俊逸,古人称之为“天女”。宋代史达祖的《双双燕·咏燕》  相似文献   

18.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4):117-122
李商隐的"无题诗"是难以猜解的千年谜题,诗人运用高妙的创作手法,将大量典故生动巧妙地融裁入诗,给作品注入了"沉博绝丽"的美,具有永恒的艺术活力和语言魅力。本文尝试从修辞学角度对其24首"无题诗"中的用典辞格做穷尽性统计和分析,并结合李商隐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进行研究,认为诗中用典繁多且生僻晦涩的原因是诗人长期的幕僚经历,以及受到了"牛李党争"和儒道思想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9.
军事成语具有独特的军事文化内涵 ,它反映了古人“慎战”的战争观 ,“以谋为本”的思想及诸多的谋略原则 ;表达上运用了比喻、警策等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20.
析用典     
对用典的定义加以明确化,在论及历代对用典评述的基础上,对用典的主要形式、用典的作用和意义加以细致地分析和探讨,并揭示文学中用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