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定性地研究席夫碱类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按文献方法,合成了2种Salen-Mn(Ⅲ)配合物和2种Salen-Co(Ⅲ)配合物,用紫外光谱法和粘度法研究了这4种配合物与DNA之间的结合模式,在DNA存在下,配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产生了明显的减色效应.粘度测试表明,DNA溶液的粘度随着配合物的加入而增加.结果说明,这4种配合物都是以插入模式与DNA结合,其中平面性好的配合物与DNA的作用较强;Co的配合物与DNA作用强于相应Mn的配合物与DNA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二种Schiff碱,对甲基苯氨缩4,5-二氮杂芴酮、对氨基苯甲酸缩4,5-二氮杂芴酮.并以此为插入配体,与Ni离子、邻菲咯啉配位,合成了镍-邻菲咯啉配合物.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该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和DNA之间均存在插入作用.  相似文献   

3.
选择具有生物活性的酪氨酸作配体,合成了两个Ni(Ⅱ)和Cu(Ⅱ)配合物.解析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并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黏度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两种配合物均与DNA发生不同程度的键合作用.  相似文献   

4.
参照文献以2-羟基-1-萘甲醛为基础合成了含萘环结构的4种Salen-稀土配合物,研究了这4种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是以插入方式与DNA结合,与DNA的作用强度呈一定规律变化,原子序数越大,与DNA结合常数Kb越小.同时发现,与Salen–过渡金属配合物不同,Salen-稀土配合物在固体及非水溶剂中具有荧光,在水溶液中荧光强度减弱,但随着DNA浓度的增加,配合物荧光呈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用L-半胱氨酸、水杨醛和醋酸铜合成了一种新的希夫碱铜(Ⅱ)配合物(Cu(Ⅱ)L),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荧光、黏度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该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希夫碱铜(Ⅱ)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模式是插入和吸附的混合模式,测得Cu(Ⅱ)L与CT DNA的键合常数是1.63×104L/mol.该配合物与单链DNA和双链DNA有不同的电化学性质,利用这种性质可以作为识别dsDNA和ssDNA的探针试剂.  相似文献   

6.
以水杨醛为基本原料,合成了2种具有手性的Salen-Mn配合物,通过圆二色(CD)光谱、吸收光谱、粘度和凝胶电泳等方法研究了2种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显示:这2种配合物不以插入模式与DNA结合,但显示出化学核酸酶性质,在H2O2存在下,能够断裂DNA,将pBR322DNA由formI转化为formII.  相似文献   

7.
为了比较不同价态的金属-Salen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按文献方法,合成了以N,N'-双(2-羟基-1-萘甲醛)缩邻苯二胺这种Salen配体,Salen配体与醋酸锰(钴、铜、锌)4种金属盐配位形成的锰、钴2种3价金属配合物及铜,锌2种2价金属配合物,探究了它们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2种3价配合物在紫外滴定DNA实验和粘度试验中均产生了明显作用效果;而2价金属配合物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效果,DNA溶液的粘度也没有显示出与配合物浓度的正相关性.结果表明,3价配合物以插入模式与DNA结合,而且在与DNA相互作用上,Co(Ⅲ)的配合物略强于Mn(Ⅲ)的配合物;而2价金属配合物可能以其它模式与DNA作用,其并没有表现出经典的插入结合特征.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邻菲啰啉铋配合物[Bi(phen)2(NO3)3](phen=1,10-邻菲啰啉),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通过紫外吸收、荧光和圆二色光谱法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作用方式为插入模式,计算得到了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Kb为1.11×105 L·mol-1,配合物对EB-DNA体系的荧光猝灭常数Ksq为2.23.圆二色光谱表明配合物的加入引起了CT-DNA分子中碱基对π-π堆积的变化,使其构象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9.
基于水杨醛的手性Salen-Mn(Ⅲ)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水扬醛为基本原料,合成了2种具有手性的Salen-Mn配合物,通过圆二色(CD)光谱、吸收光谱、粘度和凝胶电泳等方法研究了2种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显示:这2种配合物不以插入模式与DNA结合,但显示出化学核酸酶性质,在H2O2存在下,能够断裂DNA,将pBR 322 DNA由formⅠ转化为formⅡ.图6,参12.  相似文献   

10.
合成一个二十六元大环双核铜配合物Cu2LCl4*3H2O,通过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表征了该化合物,利用紫外_可见光谱、荧光光谱研究了该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光谱结果表明配合物以插入方式与DNA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显示此配合物在H2O2的存在下,对pUC18DNA具有较高的断裂效率,初步证实了该配合物作为化学核酸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合成3,5-二碘水杨醛缩-2-氨基苯并噻唑schiff碱及其过渡金属(Cu,Zn,Ni,Co)的配合物.用元素分析、UV和IR吸收光谱、TG-DTA分析和摩尔电导率方法表征了配合物的组成和基本性质;通过荧光发射光谱、黏度及其与溴化乙锭(EB)的竞争实验研究了配合物与CT DNA的作用情况.结果表明,该系列配合物的组成为M(NO3)L·H2O;配合物与CT DNA的作用方式为插入模式.另外,4种配合物对藤黄微球菌的抑菌作用明显高于配体.  相似文献   

12.
利用水杨醛缩酪氨酸还原schiff碱(H2styr),合成了一个具有一维螺旋链结构的铜配合物,解析了其单晶结构,并用电子光谱、荧光光谱研究了该配合物和小牛胸腺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当加入一定量的DNA时,电子光谱的最大吸收峰明显红移,产生减色效应;同时配合物也能较大程度地淬灭EB-DNA复合物的荧光,表明配合物与DNA存在插入结合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合成并研究了二氯邻菲咯啉合钴化合物与 DNA的相互作用 .通过元素分析 ,红外 ,紫外对其进行表征 ,应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 DNA的主要结合方式 ,得出该配合物与 DNA的键合常数为2 .4× 10 4 ,凝胶电泳实验表明该配合物是一种简单高效的 DNA氧化切割试剂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6种新的双胍类金属配合物.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确定了配合物结构.测定了不同R值下(R=cDNA/c配合物)金属配合物ct-DNA体系的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配合物与ct-DNA的作用,并计算出6种配合物的结合常数Kb值,分别为1.10×104,1.34×104,1.05×104,1.23×104,1.33×104和1.42×104.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研究了配合物与pBR322 DNA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配合物均与ct-DNA有一定的作用,且随着ct-DNA浓度增加逐渐增加,紫外吸收逐渐减弱,说明两者之间的作用方式为嵌入键合;配合物对pBR322 DNA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切割作用,且浓度越大切割作用越明显;金属离子相同时,配合物结构空间位阻越小,越有利于与DNA之间的作用;配体相同时,金属离子的中心离子缺电子程度越大,其配合物与DNA发生相互作用的趋势越强,可能与配合物和电负性较大的DNA碱基发生电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1个新型的双核钌配合物,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滴定、热熔链、盐效应、黏度和凝胶电泳实验研究了其与小牛胸腺DNA(ct-DNA)之间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由于主配体的位阻作用,该配合物通过部分插入模式与DNA键合,键合常数大于106 L/mol;在365 nm紫外光照射下,该配合物能够断裂pBR322 DNA,是有效的DNA断裂试剂.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2-吡啶甲醛缩苯二胺双Schiff碱Cd(Ⅱ)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和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MTT法评价配合物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通过光谱法和粘度测定法研究生理pH条件下,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人肝癌细胞(SMMC-7721)、人乳腺癌细胞(MCF-7)均有较强的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配合物以部分插入方式与DNA结合.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1个多吡啶类三齿单核镍配合物,用红外、元素分析表征了该化合物并解析了其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中金属Ni(Ⅱ)中心为六配位的畸变八面体结构.利用电子光谱、荧光淬灭光谱、凝胶电泳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并利用MTT法测定了该配合物对体外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能力.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发生一定程度的键合作用及切割活性,对MCF-7、Hep G-2和SGC-7901肿瘤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以4-呋喃甲酰基PMP和4-吡啶甲酰基PMP希夫碱衍生物为母体,分别合成了七种含铜、镧和钆的金属配合物,通过红外、紫外吸收光谱、元素分析等对配体及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分别研究了它们对六种指示菌的抑制作用并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对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上述配合物对DNA的双螺旋结构产生了影响,并且对受试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设计合成了含有三个插入配体的多吡啶钌(II)配合物,通过核磁共振、质谱、元素分析等一系列检测手段对所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表征。运用紫外光谱滴定、DNA热变性实验、粘度实验、EB竞争结合实验等手段,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插入作用。  相似文献   

20.
首先, 合成并表征一种新型配合物Cu2(L-Arg)2(SSA)(H2O)2 (L-Arg=精氨酸, SSA=磺基水杨酸), 然后以鲱鱼精DNA为靶点, 用电化学法、 光谱法和黏度法研究配合物与DNA间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当扫描速率为0.1 V/s时, 配合物在0.124 8,-0.518 9 V处出现一对明显的氧化还原峰, 且配合物的氧化还原峰电流随扫描速率的增大而增大, 配合物在玻碳电极上的反应由扩散过程控制; 加入DNA后, 配合物的氧化和还原峰电流均减小, 式量电位增大, 配合物的峰位发生移动, 吸光强度降低, 且与DNA的浓度呈正相关; 配合物的相对黏度呈增大趋势. 因此配合物与DNA间存在嵌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