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以南京市615个休闲旅游点为例,按资源性质与休闲方式将其分为自然游憩类、文化休闲类、康娱游憩类和专项休闲类,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南京市休闲旅游资源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南京市休闲旅游资源总体呈主城区密集周边城区稀疏的特点,空间分布上呈显著集聚,4类休闲旅游资源空间集聚程度差异明显;(2)全市休闲旅游资源整体呈大聚集、小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康娱游憩类主要沿传统商圈布局,文化休闲类在空间上分布较为稀疏,自然游憩类总体集聚度不高,专项休闲类具有小聚集、大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3)休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尺度依赖性,且各类休闲旅游资源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分布格局不同;(4)交通条件、资源禀赋和空间集聚等因素对南京市休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综合运用人口重心模型、核密度分析等多种空间分析方法,从行政区与街道两个尺度对长春市老年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长春市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探索了城市内部老年人口分布与养老服务设施配置的空间协调性.结果表明:(1)长春市不同区域老年人口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整体处于向心集聚阶段,由中心城区向外呈现出"U"型圈层式空间分布特征,城市中心区内存在着连续的老年人口集中分布区,且其空间范围仍在扩展;(2)长春市养老服务设施整体呈现出"中心多、外围少",城市中心区内部"东西方向多、南北方向少"的空间布局特征,不同类型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分布亦存在显著差异;(3)长春市各行政区养老服务设施与老年人口分布空间协调性关系复杂,可划分为协调型、基本协调型、不协调型三类,整体来看协调性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我国休闲体育人才供给与培育现况,揭示休闲体育人才的结构能力特征,寻找制约运动产业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方法:以四川成都运动休闲场所的经营者、管理者、指导者及健身者为问卷对象,访谈成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系相关专家,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方法,分析目前该地区休闲体育人才的需求现状、问题、原因,为构建中国式休闲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寻找现实土壤.结果:1健身者经济收入、职业特点影响其对休闲场所的选择,月收入较高或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及大中型企业管理人员主要选择规模较大且距离住宅区较远的休闲场所;2休闲场所现有人才分布不存在性别、学历差异,亦与休闲场所的地理位置无关,但大规模休闲场所人才主要来源于综合性大学体院毕业生,而中、小规模的休闲场所则以自我培训为主;3整体看,休闲场所人才需求大于供求,表现为规模大且远离居民住宅小区的休闲场所人才最缺乏;4休闲急需人才排前3位的依次为健身指导、保健康复及体育销售;5休闲人才素质结构集中体现在"指导能力"、"团队合作"、"知识结构"、"身心素质"、"经营策划"及"服务能力"6个方面.结论:成都市对休闲体育人才有较大的需求,缺口集中在较大规模且距离居民住宅较远的休闲场所;我国休闲体育人才知识结构不全面,供给及培训困难较大,加快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进程与力度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以安庆市188个公共休闲资源为调查研究区域,采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GIS空间分析与核密度分析等方法,研究并分析安庆市全域公共休闲空间结构及时空变化.结果显示:(1)安庆市公共休闲资源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分布于城镇的建成区;(2)安庆市公共休闲空间主要依托自然资源和地域文化进行再开发,公共休闲空间在功能上呈现叠加的特点;(3)安庆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均衡程度总体不断提升,呈现出由低水平集聚向优化均衡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以福州市为例,在休闲制约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福州市居民使用健身休闲空间的主要制约因素,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影响差异.研究表明,休闲服务与管理对福州市居民使用健身休闲空间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场所设施与通达性、休闲时间限制、个人制约、人际间制约,而外部条件因素对其影响最小;不同性别居民受个人制约的影响差异显著,而与其他5个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职业的居民受休闲服务与管理、场所设施与通达性、休闲时间限制、个人制约的影响差异显著,而在人际间制约、外部条件因素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并提出加大城市健身休闲空间的管理力度与服务水平,优化城市健身休闲空间的人性化规划与建设、丰富城市健身休闲空间的社会功能与业态经营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微博数据的兰州市女性休闲行为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兰州市为例,利用新浪微博获取20种女性休闲方式的相关数据,从休闲目的和休闲方式两方面分析了兰州市女性休闲行为偏好特征,并结合ArcGIS平台分析女性休闲行为的空间总体特征及不同类型休闲行为的空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兰州市女性主要偏好都市娱乐型及购物美食型休闲行为,水疗康体型及户外运动型休闲行为次之,自我提升型休闲行为最少;女性休闲行为现状空间发展严重不均衡,在兰州市中心区(城关区)具有区位偏聚性,七里河区、安宁区相对较少,而以工业职能为主的西固区尚未形成成熟的女性休闲中心.兰州市女性的休闲行为主要集中于两种休闲场所:一是综合型休闲商业中心或商业街,二是特色化休闲区域或街道.最后,提出了兰州市休闲空间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Scopus数据库,采用CiteSpace软件对20余年国际户外体育空间研究的热点、主题、方法、趋势与前沿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适于残疾人、老年人使用的户外体育空间设计研究成为突出热点;研究主题聚焦于学校操场、绿地空间、户外休闲及步道特征4个方面;研究方法不断改良与创新,数字化和新技术的发展使研究效率和可信度显著提高;研究趋势从对公众体育活动现状的评估向探索公众体育活动水平的影响因素转变,并进一步向促进居民身心健康与社会效益的设计理论延伸;研究前沿集中在绿道、休闲公园等绿地类型;未来应从社区和城市2个层次开展户外体育空间规划与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8.
空间同位模式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频繁发生并且位置相邻的事件集合,对于研究不同空间要素之间交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城市中职住要素的研究是很典型的同位模式.基于Ripley's K函数基础上变形的双变量K(r)函数和双变量g(r)函数,对获取到的北京市五环内职住要素和交通要素进行空间同位模式分析,最终得出:1)住宅区和写字楼之间的同位模式较为复杂,低价位住宅区与写字楼之间不存在同位模式;中等价位住宅区和高价位住宅区与写字楼存在同位模式,但尺度范围不同;2)不同价位住宅区与地铁站之间都在0~2 km范围上具有空间同位模式,并且随着距离的增加,住宅区与地铁站的空间同位模式强度在不断减弱;3)写字楼与地铁站点同样在中距离范围内具有空间同位模式,并且随着距离的增加,空间同位模式的强度均在减小.  相似文献   

9.
以合肥市老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户外休闲空间布局现状的总结与分析,提出了影响合肥老城区休闲空间布局的因素,分析了其在空间上表现出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针对其问题,对合肥老城区休闲空间布局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调整构想。  相似文献   

10.
以黄山市三区四县的地名为研究对象,在用数理统计方法对3263个地名归纳分析的基础上,运用GIS方法对黄山市地名景观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制图表达,并用核密度估计方法研究了黄山市地名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徽州方志丛书分析了黄山市不同类型地名景观空间分异的成因.结果表明:黄山市地名以自然景观类地名为主,蕴含着丰富的徽州地域文化.黄山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主要是人口因素)决定了不同类型景观的地名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自然景观类地名集中分布在黄山市西部,北部和东部边缘地区,呈现出与自然地理特征高度吻合的特征;人文景观类地名主要分布在黄山市中部,呈现出沿盆地(谷地)集聚,且与人口分布趋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全民健身路径空间布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全民健身路径布设的现状以及自然、社会要素为基础,采用GIS技术和地理综合分析方法,以石家庄为例对全民健身路径布设与人口分布、行政区划、市民活动空间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得到其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了关于全民健身路径的近期规划.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广佛城市功能联系的内涵,通过对地铁出行者多重地点空间信息的分析,首先,提取了受访者接受调查时的上下车站点、户籍地点的空间信息,分析其相对于居住、工作、休闲等不同功能性活动地点的跨城分布;然后,对受访者功能性活动的空间交互过程进行了深入调查,剖析了广佛同城化过程中居住、工作、休闲等不同功能性活动跨城活动的空间流向特征.研究发现,佛山居民对地铁进出站换乘地点具有更高的依赖性,且休闲性活动空间交互的可能性高于居住、就业的空间交互;地铁线对广佛两地的空间效应呈现出非均衡的空间组织过程,广州在休闲方面有着更为明显的集聚优势,佛山更多地成为居住选择地.  相似文献   

13.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创造的见证,研究文化遗产的空间演化及其成因对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运用ArcGIS工具对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时空分布进行分析,探讨文化遗产时空演变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发现:安徽省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类型趋于凝聚型,且聚集的程度较高;但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具有不同的集聚形态。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文化遗产演化特征各异。文化遗产分布重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西北—西北—东南—东南迂回向南推移的态势,文化遗产演化格局经历了先分散后极化的空间过程。随后,进一步从地形地貌、水系河流、交通基础、历史积淀等4个方面探究文化遗产分布形态与地理环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平原指向性特征;与河流水系和主要交通线的距离远近关系呈幂指数递减趋势,且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分别达0. 98和0. 99,说明文化遗产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显著的河流和交通"指向性"规律特征。  相似文献   

14.
选取河南省豫北、豫中和豫南3个典型样区,将土壤多样性理论引入耕地动态变化空间分布多样性与地形多样性分析中.在1km×1km网格尺度下计算2001、2007和2017年间耕地动态变化量的空间分布多样性特征及其与地形空间分布多样性的关系,分析地形和耕地变化空间分布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典型样区在不同的研究时期,耕地的空间分布多样性指数均大于0.95,呈现出整体均匀状态;地形的空间分布离散程度是山地丘陵平原;由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地形和耕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显著性相关关系(F=89.242Fcrit=3.285);由互熵关联分析可得平原与耕地的相关性最强,丘陵次之,山地最弱;以地形为基础,各研究区耕地的空间分布多样性变化有显著差异,豫北耕地变化相对最稳定且多样性指数变化小,豫中耕地不断减少但多样性指数变化较稳定,豫南耕地变化明显且多样性指数有较大起伏.  相似文献   

15.
选取2010—2020年1 216处美丽休闲乡村地作为研究样本,运用ArcGIS 10.5中的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等方法从空间分布类型、均衡度与方向3个角度探究美丽休闲乡村的时空发展演化过程;最后采用地理探测器揭示其影响因素并归纳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其数量变化,可以将其发展分为起步期、迅速增长期和平稳发展期.(2)美丽休闲乡村在空间上总体呈现集聚、不均衡的分布态势.空间分布类型从随机分布转变为集聚态势;均衡度从差距悬殊逐渐转化为比较平均分布,长远朝“绝对平均”类型发展;分布密度呈现明显的“点—簇—面”发展演化模式;分布中心由山西省晋中市先向西南迁移,后向东南迁移至河南省南阳市,分布方向从“东—西”方向分布逐渐转向“东北—西南”方向.(3)美丽休闲乡村空间特征影响机制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以乌鲁木齐女性白领这一特殊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女性白领休闲的"目的、时间、消费、方式、同伴"5个方面进行探究,分析女性白领因职业差异所呈现出的不同休闲特征,筛选女性白领休闲方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女性白领多选择以"放松身心、怡情养性"为休闲目的,休闲方式以"参观访问、健身、看电影"为主,休闲行为较为单一,户外休闲意识较弱;休闲时间和收入水平对当下女性白领的休闲消费起主导作用,休闲同伴均以"家人"或"朋友"为最佳选择;对女性白领休闲行为影响最大的因素为"个人社会经济"及"休闲服务".通过构建完善的"城市休闲化"体系、培养女性白领积极休闲观、创新开发休闲产品和服务、提高自身休闲意识,从"政府、社会、企业、个人"4个层面提升乌鲁木齐女性白领的休闲水平.  相似文献   

17.
基于抖音电商指数,运用空间分类法、位序-规模法则、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以及空间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空间分布来看,整体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局部的连片分布特征明显.与实体经济对比发现,除北部外围区低值连片分布类似外,其他空间分布特征差异较大.(2)从位序-规模特征来看,无论从总量还是从人均指标,高水平区数量少,但影响作用强,拟合曲线属于接近首位型的类型且"翘尾"现象明显.(3)从空间关联特征来看,整体表现出以显著HH区和显著LL区为主导的局面,且空间关联的集聚效应较为明显,与实体经济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分布特征.(4)从影响因素来看,电商基础环境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县域抖音电商指数发育水平;实体经济的支撑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其提升作用不明显.从深层次来看,县域抖音电商指数的提升更多地与创业者的经营意识、专业化运营以及产品质量相关.  相似文献   

18.
甘谷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与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甘谷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与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运用GIS空间数据分析技术与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甘谷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与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农村居民点分布与自然环境、生产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 甘谷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密度大小、规模、形状特征区域差异明显;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受坡度、高程、坡向、农用地以及河流和交通道路等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影响;农村居民点在总体上呈现出轻度集聚分布的态势.结论 GIS以及景观指数分析方法的结合能较好地揭示农村居民点分布及其与各种环境因素的关系,是探讨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形成机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近距离旅游需求的日益增强,环城游憩带这一新的旅游空间模式应运而生,而环城游憩带中游憩地的空间拓展也逐渐成为旅游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以北方滨海城市———大连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5处游憩地作为研究样本,运用MapInfo制图软件工具分析并建立旅游地综合性评估模型,从游憩地空间拓展、类型与等级特征两方面进行分析,明确大连市游憩地空间拓展规律与特征.结果表明:大连市游憩地的空间拓展呈现以下4种规律:一是呈现出"广布+集聚"的特征;二是呈现"市内运动休闲,市郊观光游览"特征;三是游憩地建设基本符合距离衰减规律,而运动休闲游憩地在北部腹地出现了"反距离"现象;四是游憩地分布受地理区位限制.  相似文献   

20.
土壤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以土壤普查和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及SPSS数理统计方法,对湖北省县域尺度上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微量元素与人口健康相关性进行探讨.结论如下:1)县域尺度上Zn、B、Mo、Mn、Fe、Cu 6种土壤微量元素分布均存在明显空间聚集特征,B元素的Moran's I值最大,其空间聚集性相对最好,Zn元素的Moran's I值最小,空间聚集性相对最差;空间分布模式中以高值聚类(HH)所占比例最高,同时正热点区域比例均高于负热点区域,不同微量元素之间的正、负热点区域空间分布存在某些一致现象.2)县域尺度上人口健康水平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并非在整个区域内随机散发分布,长寿指数的集聚性要略高于死亡率,表明县域尺度上湖北省长寿人口分布相对较集中;长寿指数和死亡率的空间分布模式差异较大,同时发生高值或低值聚集的县域个数和空间位置呈现出不同分布特征.3)Mo和Cu两种元素与人口健康指标相关性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人口健康状况;适量的Zn和Mn元素是已被证明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但在本次研究的县域尺度上进行相关性分析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研究有利于深入认识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异特征,为进一步开展土壤环境与人口健康的机理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