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建立了中国石油消费供给和需求模型,通过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模型涉及的变量皆为1阶平稳序列,并使用了EG两步法来论证模型的可靠性,发现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基于VECM(vector error correction model)模型,检验了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短期和长期因果关系。结果发现,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内,经济增长都是石油消费的原因,而并未发现反向的因果关系存在。石油消费的不断上涨,源于我国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3.
根据1990~2012年的年度数据,应用公共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VECM模型,应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利用松弛变量超效率模型测算了非期望产出约束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构建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全要素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间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结合脉冲响应函数揭示了各变量间的交互作用。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全要素能源效率及经济增长均存在自我提升增强机制,且长期作用更为明显。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作用相反,程度不同,提升产业结构合理化是经济增长的关键途径。全要素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具有对称性。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非对称性特点。  相似文献   

5.
债券融资、股票融资是我国境内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的两大方式,基于协整理论构建VECM模型,研究债券融资、股票融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从长期来看,债券直接融资与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协整关系,且经济增长对债券直接融资也有正向促进的作用;股票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的反馈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0-2014年山东省的碳排放数据和经济增长的数据,应用VAR模型分析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山东省2015-2020年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单向因果关系,山东省的单位GDP碳排放在2020年将会下降到0.3825万吨/亿元,相比2005年降低59.4%,能够完成我国政府所提出的到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相比2005年降低40%~45%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曹双玺  毕星 《河南科学》2014,(2):273-278
基于1990—2012年北京GDP数据和三次产业用水量数据,进行GDP数据与三次产业用水量的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检验通过后,对四组数据构建S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北京GDP与三次产业用水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第一产业用水量、第二产业用水量与北京GDP的增长负相关,第三产业用水量与北京GDP的增长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河南科学》2016,(5):798-804
在对1995—2014年江苏省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与检验的基础上建立VAR模型,并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江苏省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与碳排放两两间存在双向关系,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对碳排放有一定的滞后效应,产业结构升级可以降低碳排放量的作用不明显.城市化对碳排放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短期内呈负效应但长期内存在正的反馈作用,并且城市化是碳排放的重要原因,健康的城市化能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阐述了山东省的经济增长现状和产业结构状况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最后提出了实现山东省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通过趋势分解方法,对吉林省经济的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而且工业增长对经济增长趋势的贡献具有一定持续性,即工业增长加强了经济增长的潜在能力。从投入要素角度的分析可以发现,第二产业的投资及第三产业的劳动分别对经济增长具有即时性和长期性的影响,这说明投资的“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的关系,以安徽省2005-2010年数据为例,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对三者进行动态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费总量的快速增长是导致安徽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能源利用效率和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值.因此,要加快安徽省经济发展,必须率先从改善能源利用效率和调整产业升级开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形成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完善政绩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收集中国1991—2013年的GDP、出口贸易额以及计算消耗能源引起的碳排放量,利用eviews软件进行综合分析,认为中国出口贸易是碳排放量增加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是经济增长却不是碳排放量增加的直接原因,从而提出了发展减排和贸易减排两个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刘芳  张慧  刘斌 《河南科学》2008,26(6):743-747
运用基于VAR模型的动态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河南省1978—2006年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动和实际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这种均衡关系具有反向修正机制;产值结构对河南省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但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也有明显的影响,但是主要是通过产值结构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选取内蒙古自治区1995年至2010年的GDP数据、污染物排放量以及能源消费总量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建立3E模型、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脉冲分析和方法分解研究经济增长、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费的关系。结果表明,三者存在协整关系,且经济增长是影响我区能源消费、环境污染重要原因,工业废气排放量对经济增长存在着反作用力,能源消费的增加将促进经济的增长。除此之外,经济增长指标对解释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费指标排放的预测方差分解的贡献度较高,但环境污染指标和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指标的预测方差的解释贡献度较小。  相似文献   

15.
构建了东北三省碳排放、能源消耗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面板数据模型.经过对吉林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1995—2014年20年的CO_2排放量的估算,并对CO_2排放量,能源消费量以及GDP进行脱钩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后吉林省、辽宁省以及黑龙江省通过产业转型、能量减排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吉林省、辽宁省以及黑龙江省碳排放、能源消耗量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经济与环境友好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采用1984-2013年的相关经济数据,利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和VAR模型对内蒙古财政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长期弹性为1.3%;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弹性为0.02%。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滞后的促进作用,最后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刘淑宏 《科技资讯》2014,(13):230-230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的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基础就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不同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只有合理的产业结构才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本次的研究中,通过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机油较强针对性的对策,从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朝着更加稳定、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选取了珠江-西江经济带4个功能区11个市的相关统计资料,应用VAR(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研究其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发现西江-珠江经济带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呈良性互动,但是互动水平仍有待提高。各功能区存在一定差异性,应加强合作,提高一体化水平。提出了促进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相较于东部沿海省份,处于区位劣势的云南省,在经济系统内部存在低水平的动态均衡,通过建立VAR多维动态模型,实证检验经济系统内部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城市化水平之间如何通过交互作用和自我强化机制使经济系统处于均衡状态,同时指出产业是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发展的内驱动力,要实现云南整体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应着力推动云南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碳排放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科学厘清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时空耦合关系对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淮海地区为例,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探测、耦合协调模型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黄淮海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时空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淮海地区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00-2010年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速率高于2010-2020年.(2)2000-2020年黄淮海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碳排放热点区主要集中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境内,范围不断收缩,冷点区主要分布于河北省南部;经济增长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北京西南部、天津沿海、河北东北部及河南省内,低值区主要分布于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安徽省内.(3)2000-2020年黄淮海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整体处于勉强协调等级,耦合协调度时空差异显著,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良好与基本协调区主要分布于京津冀地区,轻度与严重失调区趋于山区、省域边缘区分布态势,零散分布于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省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