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及家庭教养方式特点,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方法从选取300名大学生,采用网络成瘾测验问卷(IAT)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进行实测。结果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为46.3%;网络成瘾倾向者与非网络成瘾倾向者父母教养方式差异较为显著。结论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网络成瘾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学校和教育部门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使用青少年网络成瘾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80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青少年网络成瘾比率为11.08%;(2)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在人口变量学上有显著差异,男生在网络成瘾的各因素得分均高于女生,大学阶段的青年网络成瘾率最高;(3)在SCL-90的得分上网络成瘾组和正常组有显著差异,网络成瘾组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群体。结论:青少年网络成瘾状况急需重视,作为引导主体的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自尊和智能手机成瘾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Rosenberg自尊量表(RSES)、简易应对方式量表(WCQ)、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AS-C),以兰州市西北民族大学学生作为被试群体进行测量.结果:智能手机成瘾量表总分与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与自尊量表得分呈显著负相关,与应对方式量表得分也呈显著负相关.自尊在社交回避及苦恼和智能手机成瘾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并受到应对方式的调节作用,即自尊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影响具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结论:社交回避及苦恼与智能手机成瘾具有调节的中介.  相似文献   

4.
为了找出涉及网络成瘾(IAD)机制的关键脑区,同时探查IAD者脑功能和结构特征,招募IAD组和对照组大学新生被试,扫描和比较分析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和结构磁共振数据.结果表明:网络成瘾者的右枕叶和右舌回的静息态脑自发活性呈亢进,左眶额叶呈降低;右海马旁回、右枕叶和右舌回的皮层灰质密度显著降低;右枕叶的功能和结构异常水平都与网络成瘾量表(IAT)分显著相关.右枕叶在网络成瘾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察.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依恋模式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及"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对215名大学生依恋和网络成瘾进行了测量.探讨了大学生依恋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大学生依恋与网络成瘾密切相关.其中大学生依恋类型中,害怕型依恋所占比例最大;在回避和焦虑量表得分上,男生和女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游戏成瘾和人际成瘾量表上的得分男女差异显著,在信息成瘾上得分无显著差异;大学生网络成瘾的3种类型都与安全型得分相关不显著;专注型和害怕型依恋对网络成瘾具有微弱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马敏 《长春大学学报》2014,(10):1374-1377
用Brennan编制ECR问卷和陈淑惠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对436名大学生分别进行依恋类型和网络成瘾倾向的测评,以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依恋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依恋类型和网络成瘾倾向均不存在性别差异;依恋类型的各个维度与网络成瘾的各因子之间均存在显著性相关;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安全型依恋尤其是惧怕型依恋和冷淡型依恋能够一定程度上预测网络成瘾行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大理市高校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大学生网络成瘾预防、干预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对大理市某高校在校的一至四年级学生进行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结果:该校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为16.5%,年龄、性别、上网目的、与同学的关系、初次上网年龄段和每次上网持续时间在正常组和成瘾组网络成瘾发生率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上网持续时间、初次上网年龄段和参加课外活动情况是个体网络成瘾发生的危险因素,社会人际交往能力是网络成瘾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在校大学生中网络成瘾发生率较高,影响到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应尽早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少网络成瘾倾向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亓玉国 《科技信息》2007,(21):20-20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大学生已经成为使用互联网的主力军,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介绍了网络成瘾的涵义、现状和危害,并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进行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的产生是其个人人格特质、网络功能优势以及大学生群体的特殊的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要加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武汉理工大学2015-2018级的1 81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并对调查对象进行体质健康状况的测量,通过数理分析法探寻大学生体质健康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数据显示:1)不同性别学生间的网络成瘾具有显著差异,且女生网络成瘾较男生严重(x~2=13.174,P0.01).2)不同网瘾群体间的体测综合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3)不同网瘾群体间的BMI与800 m(女)/1 000 m(男)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肺活量和坐位体前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50 m跑、立定跳远和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具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1).4)体测总分与性别、年级无关(P0.05),与强迫性上网行为、戒断反应、耐受性、人际与健康、时间管理和网瘾程度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P0.01).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较为普遍,女生较男生问题突出;网络成瘾与体质健康综合成绩具有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网络成瘾与呼吸机能、柔韧性、速度、爆发力和肌耐力等身体素质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大学生羞怯与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考察孤独感在大学生羞怯与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羞怯量表、UCLA孤独量表得分第三版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在贵州省8所高校抽取的1 14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羞怯量表得分、孤独感量表与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得分显著正相关(r=0.27,r=0.29,均P<0.001),羞怯量表得分和孤独感量表得分显著正相关(r=0.49,均P<0.001);羞怯和孤独感均可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均P<0.001),孤独感在大学生羞怯与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部分中介作用成立。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利用率的逐渐提高,网络日益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大学生群体对网络也产生了愈来愈多的依赖和沉迷,网络成瘾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对网络成瘾心理的防治方法研究也显得越来越迫切。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表现出发,对网络成瘾心理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防治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网络使用对在校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影响,为大学生网络成瘾预防、干预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和WHOQOL-BREF量表对某高校在校的一至四年级学生进行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结果:该校大学生网络成瘾阳性率为16.6%,男生网络成瘾率高于女生(P〈0.05);大学四年级学生网络成瘾率高于其他3个年级(P〈0.05),一年级学生相对较低;网络成瘾组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领域的得分分别为12.23&#177;2.31、12.38&#177;2.30、12.99&#177;3.58和12.10&#177;2.58,均低于网络正常使用组;网络成瘾组和网络正常使用组在生理和心理两个领域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校大学生中网络成瘾发生率较高,影响到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角度剖析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深层次原因.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孤独感、人际交往焦虑、社会支持缺乏等都是人际交往障碍的症状表现,也是促使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根源所在.从解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这个方面入手去戒除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改变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人际环境、建立心理援助机制、加强大学校园的人文关怀,是新时期帮助大学生戒除网络成瘾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重新检验大学生行为抑制量表的信效度,同时评估其交叉效度;方法:使用大学生行为抑制量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调查了来自11所高校的1 330名大学生,分析其同质性信度、重测信度、构想效度、效标效度、众知群体效度,并评估其交叉效度。结果:各分量表克隆巴赫α介于0.60~0.86,间隔3周的重测信度介于0.81~0.90;EFA得到6个因素,与量表编制的理论构想一致;与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的相关分别为-0.22和0.25,支持其区分效度;与网络成瘾、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的相关分别为0.33、0.48和0.42,支持其效标效度;男生对求助的抑制多于女生(F=12.98,P0.01),对自信心的抑制则少于女生(F=16.08,P0.01);学历层次越高,对自信心(F=4.56,P0.05)和支配(F=7.77,P0.01)的抑制越多;对求助(F=4.49,P0.05)、支配(F=5.42,P0.05)、自信心(F=8.44,P0.01)和拒绝(F=10.55,P0.01)的抑制存在显著的性别、学历层次交互作用;支持其众知群体效度。讨论:个别测量条目存在从属维度有误、区分度较低和反向计分有误等问题,未来使用中须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5.
张伟玲 《科技资讯》2011,(29):233-23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在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一些用户出现了某些心理问题。大学生作为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网络成瘾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原因,加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大学生群体是否存在内隐完美主义及其与外显完美主义的关系.方法:使用中文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一般完美主义量表、内隐完美主义测验对125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1)两个IAT测验的相容和不相容任务呈现出显著差异(t_1=8.61,t_2=9.82,P0.001);2)经过t检验,发现两个IAT测验中男女性别差异均不显著(t_1=1.93,t_2=-0.41,P0.05);3)两个IAT测验的α系数分别是0.83和0.79;4)外显和内隐测量指标间呈不相关,且外显完美主义与内隐完美主义相互分离的模型拟合指数较为理想(RMSEA=0.00,CMIN/DF=0.281,NFI=0.79,GFI=1.00,AGFI=0.99,RMR=0.01).结论:大学生内隐完美主义效应存在并且与外显完美主义是相互独立的结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医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分析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为网络成瘾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对广东医学院一至四年级医学生进行分层整群抽样,使用修订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调查医学生的网络成瘾情况,使用自编的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调查网络成瘾的可能影响因素,计算网络成瘾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结果医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9.68%,其中男生的网络成瘾率为12.63%,女生的网络成瘾率为7.20%,且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7.82χ=,P=003.0)。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量表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和健康与适应问题因子得分在非成瘾组和成瘾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时只有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在模型中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是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结论医学生网络成瘾与负性生活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8.
网络成瘾是目前大学生成长中一个日渐突出的问题。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业方面、日常作息方面、人际方面。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在于其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固有的人格缺陷以及特定需要的满足。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策略,应侧重于网络知识教育的加强、群体氛围的优化、戒断网瘾手段的采用等。  相似文献   

19.
采用美国匹兹堡大学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自评量表 (IAII)及自制学生上网动机调查表对漳州师范学院67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0.18%;男女学生IAII总分平均值差异非常显著(t=2.641,p<0.01),男生的网络成瘾比率明显高于女生;按照年级划分,一年级IAII得分与其它年级均有明显差异,而二、三、四年级IAII得分无显著差异;文理学科的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并无显著性差别;网络成瘾学生上网动机比较单一,主要包括聊天交友、玩游戏、看电影和网上猎奇等.据此提出了预防与诊治大学生网络成瘾症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精神分析视野下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对高校辅导员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成瘾现象越来越严重,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也越来越多。大学生作为一特殊的群体网络成瘾的现象比较严重。本文以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为基础,去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的内在心理动力机制。并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自我防御机制进行了分析,以期对高校辅导员干预网瘾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