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对广东省绿色效率进行动态评价,结果显示,2003—2019年期间广东省21个样本城市实现了平均幅度为13%的绿色效率累积增长,珠三角城市的绿色效率进步领先于省内其他地区样本城市,整体呈现“核心—边缘”型空间极化格局。广东省绿色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关系,大多数样本城市的绿色效率存在“高—高聚集”或“低—低聚集”关系。广东省绿色效率存在显著的收敛趋势,在收敛分析中必须考虑到各样本城市的客观条件差异。同时,基于空间滞后模型的β收敛分析结果表明,各城市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加快了绿色效率的收敛,阻碍了绿色效率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的目的在于维护生态安全以及提高发展质量.借鉴绿色经济效率评价方法,将生态损失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传统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中,借助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2003-2018年黄河流域53个地级市的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进行测度,采用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演变特征,并定性分析其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时间上,黄河流域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呈现上升趋势,并存在两极分化格局,不同时段内上、中、下游的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空间上,黄河流域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呈现正向全局空间相关性,且空间集聚程度呈现“波浪式”发展特征,即上游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从低值集聚型演变为高值集聚型,中游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主要表现为低值集聚型,下游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由高值异质型演变为低值集聚型.此外,影响黄河流域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因素主要为宏观政策以及上、中、下游不同的自然环境特点、产业结构和城市发展特征等.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提升黄河流域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建议:从宏观角度看,应致力于创新制度、构建全流域国土空间规划...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以神庙剧场为代表的岭南传统观演空间的视分析(包括城市空间的视觉分析和观演空间的视线分析),揭示岭南传统观演空间形态的规律和生存的双重意义,从而为研究岭南传统观演空间开辟一个理性的分析方法,并对现代剧场和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土地利用全过程,从经济发展效益化、资源利用生态化和社会分配和谐化3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绿色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3-2016年284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探讨其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水平在研究期内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0.365 8增加到2016年的0.686 0.(2)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水平在空间上表现为由东南至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东部地区的城市整体大于中西部地区;同时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表现为正向对应关系.(3)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在空间上逐步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扩展;高值异质区域主要分布在云川地区和琼粤地区,研究期内空间范围小幅度缩小;低值异质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北和少数中部地区,空间范围研究期内基本没有变化,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云川地区,研究期内空间范围缩小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微型公共空间在城市结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研究以广州市的六运小区为例,以网络评价、使用后方式、满意度评价三者相结合的方式构建通过六运小区微型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POE)的体系,探讨其微型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提出相对应的优化设计策略,旨在提升其品质构建,为类似城市微型公共空间设计与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广场的空间认知与满意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个跨年度的纵贯研究调查了490人在上海市中心区四个广场的空间认知与行为.在此调研基础上,分析了该样本的广场满意度和喜爱度的评价情况.在调查中,设计了一张问卷来收集关于空间认知的各种信息,测试了参与者对各广场实质环境和社会因素方面的态度.调查发现,总体上对各广场呈中等程度的满意,对空间和景观评价好于环境家具的评价.回归分析揭示,让人满意的市中心广场的环境特征,按其重要性分别是广场铺装、景观、管理、总体气氛、视野宽阔和绿色空间.  相似文献   

7.
城市绿色空间作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生力军",所产生的冷岛效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从分析国内外城市绿色空间的内涵与信息提取、冷岛效应和土地存量研究三方面展开综述,系统阐述了城市绿色空间信息提取的主要方法和内涵,分析了城市绿色空间冷岛效应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城市绿色空间土地存量调控研究现状,最后提出了城市绿色空间的冷岛效应与土地存量调控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相似文献   

8.
淮北是典型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提高绿色转型效率对推动淮北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效率评价DEA模型的基础上,对淮北市2009—2020年的绿色转型效率进行评价,进一步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淮北市绿色转型的影响因素,并给出了提高淮北市绿色转型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针对绿色空间主要功能和城市边缘区的特征,充分考虑人类意象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绿色空间的影响,从景观特征、生态容量、人地关系、威胁性因素等方面建立了界定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综合指标体系.并以福建省莆田市城市绿心为例,依据绿心的现状特征选取合适的具体评价参考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李尔特态度量表等方法得出综合评价结果,并根据相关原则界定出绿心的具体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0.
城市绿色空间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对城市绿色空间的生态服务功能作了分析,提出了我国城市绿色空间的生态规划策略,并对今后城市绿色空间系统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城市公园绿地空间的可达性,以有效衡量城市居民需求与公园绿地供给的关系,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方法】以两步移动搜索法(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2SFCA)为基础,引入Huff模型,提出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improved 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i2SFCA),以河南新乡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对比两种方法计算城市公园绿地步行条件下的空间可达性,并用GIS进行分析。【结果】i2SFCA比2SFCA方法更具适应性和灵活性,尤其是在边界区域的绿地可达性计算中表现更为明显;新乡市主城区中公园绿地分布不够均衡,各片区之间空间可达性分布差距较大,呈西低东高的格局;主城区人口与公园绿地可达性的空间分布不够协调,亟须改善高人口密度而低可达性片区。未来城市公园绿地建设中,应进一步平衡绿地的分布格局,增加小型街头绿地,完善带状绿地,提高绿地的服务质量。【结论】通过两种计算空间可达性方法的实验对比得出,i2SFCA方法更有优势,可明确城市中公园绿地资源缺乏区域,为提高城市社会服务水平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2.
杨亚璪  廖丁铃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4):10487-10497
老年人公园绿地可达性的评价,能够有效衡量老年人出行需求与公园绿地供给之间的关系,提高城市公共设施服务水平并增大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指数。以老年人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和公园绿地固有属性确定的出行选择概率,得到基于选择概率的两步移动搜索法(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 based on selection probability,SP2SFCA),用于评估老年人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用ArcGIS进行插值分析与叠加分析,确定公园绿地可达性的分布差异与重点改善区域,计算老年人公园绿地的空间可达性。结果表明:与两步移动搜索法相比,SP2SFCA更具合理性与适配性,尤其是在评价高可达性区域内部差异和边界区域的可达性计算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由SP2SFCA计算得到的可达性,增长率最高达到3 127.17%,降低率最高达到97.03%;可达性极差的区域由0.48%提高至6.27%,极好的区域由48.92%降低至35.42%;低人口密度高可达性区域占比约14%,高人口密度低可达性区域占比约21%。SP2SFCA能够分析城市公园绿地资源的供给分布,为保障老年人生活与城市公园绿地分布格局提供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市公园绿地游憩供需协同度评价及优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公园绿地与居民人口间的供需平衡及协同发展为目标导向,提升公园建设的时效性,为建设低碳、高效、节约、环保的城市绿地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选取定性与定量指标,构建游憩供需系统评价体系和协同度量化模型,以郑州市主城区为例,对供需协同度在行政区单元的空间分异进行评价分析,并结合上位规划,利用ArcGIS中的位置分配功能对公园绿地的空间格局进行优化。【结果】郑州市主城区公园绿地游憩供需系统总体呈低级协调等级和供给滞后类型,新老城区间存在供需错位现象。各行政区存在供需空间差异,金水区协同等级最高但供需差距最大,经开区协同等级最低而供需差距最小;通过对供需系统进行提质增量、跨界融合的协同优化,金水区和经开区的供需协同度增量分别为0.047 4和0.121 8。【结论】利用构建的评价体系和模型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出公园绿地游憩供需协同度的空间格局,从而有效指导供给侧各项指标的协同优化,提升公园绿地的供给能力,缩小各区内部的供需差距和新老城区间的资源差距。  相似文献   

14.
以深圳特区为例,利用2005年11月份的TM和Quickbird影像数据,在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和城市绿地详细解译的基础上,研究了城市绿地类型、属性特征与地表热环境分异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城市绿地不同类型的地表温度差异较大,各类人工绿地的地表温度普遍高于自然绿地类型.分样区平均NDVI和聚集度指数与热岛强度指数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均匀度和碎裂化指数则与热岛强度指数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上述结果表明,城市绿地的类型、结构及其格局特征均对城市热环境空间分异具有显著影响,在城市绿地建设工作中,应充分重视绿地景观的这种热环境效应特征的指导意义,以期使城市绿地建设能够更好地担负其必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5.
基于Voronoi图的洛阳城市绿地系统分析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绿地的空间布局和设计是建设生态城市,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环节.本文根据Voronoi图的空间分割和邻近查询原理,将城市绿地系统内的每个绿地斑块视作一个发生元,运用Voronoi图分析洛阳城市绿地系统位置分布与服务范围,并依据分析结果,提出洛阳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布局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6.
应用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提出城市绿地格局公平性概念, 探讨面向行为尺度的城市绿地格局公平性评价方法。以深圳市为例, 利用ArcGIS中邻域分析方法, 对4种情景的绿地格局公平性进行评价, 并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 1) 深圳市绿地公平性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 2) 绿地格局的绝对公平性(E)与相对公平性(E*)差异明显, 居住用地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城市绿地格局的公平性; 3) 不同行为尺度下的公平性差异明显, 出行距离会对城市绿地格局公平性产生影响; 4) 公平性评价结果可以用于指导绿地格局优化设计, 进而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城市绿地因其结构特征与功能特性成为城市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城市绿地在灾时可承担的防灾功能,梳理总结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与动态,对于提高城市绿地的灾时避难功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城市绿地为研究对象进行灾时功能分析,对我国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研究具有代表性和引领性的理论方法及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明确研究成果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研究方法体系。分析认为,我国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理论研究成果展现出灾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规划方法体系日渐完善、方法技术不断成熟的趋势,实践方面则展现出体系建设和设施建设适用性不断提高的方向。为此,依托城市绿地系统特点,基于新的绿地分类标准,从体系层面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入手,调整各类型城市绿地在灾时承担的功能,构建从选址布局、规划、设计到建设管理的系统化研究方法体系。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明确各类城市绿地在灾害发生时其空间布局、平面形态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防灾避险功能转换可行性,构建新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城市环境与人群舒适度正逐渐受到关注,高质量的城市住区绿化可以改善微气候,提高空间使用率。本研究旨在探究绿化对人体舒适度影响的潜在机制与调控途径,明晰绿化指标之间的差异,为寒冷地区居住区规划设计提出相应的绿化配置策略。【方法】选取寒冷地区城市郑州的3个典型住区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冬季住区微气候实测及舒适度调查,通过回归分析,明确绿视率、植物视图因子两种绿化指标与舒适度的定量关系,厘清绿化对微气候环境舒适度的调控机制,并利用中介效应分析揭示二者作用途径的差异。【结果】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绿视率、植物视图因子与舒适度评价呈显著负相关(b=-0.181,P<0.01)、(b=-0.202,P<0.01),且绿化指标对舒适度存在直接和间接两种影响;两种绿化指标与风速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热环境因子皆显著正相关;舒适度与风速评价呈现显著正相关,与其他热环境因子负相关关系显著。通过中介效应分析表明,绿视率主要通过76.7%的间接影响和23.3%的直接影响共同调控舒适度,植物视图因子则主要通过87.9%的间接影响调控舒适度,直接影响效应不显著。【结论】两种绿化指标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表征绿化结构,在评价人群与空间偏好的环境绿化设计中宜采用绿视率作为指标,而对于微气候适应性研究则更适合采用植物视图因子。  相似文献   

19.
绿地建设是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客观评价建设情况,基于高分系列多光谱数据,以常德城区作为研究区域,选用包括纹理特征的26项特征变量,构建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分类与回归树)决策树进行面向对象监督分类,使用Khat方法完成分类精度评价。精度评价数据表明,2014至2019年6年间的总体分类精度大于90%,Kappa系数大于0.8,绿地提取的用户精度与制图精度达到89%,验证了该方法在城市绿地的提取工作的上具有可行性。分析常德城区近6年的绿地变化监测结果,得出城市绿地面积从2014年的149.01km2上升至2019年的166.79km2,面积增加17.78km2,增长率11.93%,经与实际变化趋势比对一致。结果表明,基于CART决策树的面向对象高分遥感解译方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可为气候适应型试点城市绿地变化监测评估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20.
根据我国的城市灾害实际情况,依托不同级别的绿地建立避难空间体系仍将是今后城市规划的主要选择.指出了我国城市绿地建设在避难减灾方面存在的重宏观微观,轻中观;重形态,轻功能;重比例,轻人均;重平地,轻山地等规划设计问题,并借鉴亚洲其他地震频发国家和地区的建设实例,提出在规划设计中依托绿地系统完整构建城市避难体系,合理设置各级避难场所,充分利用场地设施,切实满足避难要求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