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介绍洪泽湖的成湖历史,洪泽湖在淮河水系中所起的作用和存在问题,指出河湖分家让淮河独流入海是治理淮河下游的关键,提出从盱眙附近至洪泽蒋坝镇开挖淮河水道等设想.该设想基本上实现了河湖分家,实现了淮河独流入海.淮河入海水道的工程量与二河口入海水道相差不多,因而设想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王守勤  余生  刘玲 《科技信息》2011,(4):324-324
洪泽湖是淮河中游最大的平原水库,它承担着淮河上中游下泄的洪水,如何科学地对入库洪水进行调度,关系到淮河下游地区的安全,同时还对下游泄洪工程规模的确定起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针对洪泽湖的调洪演算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淮河入湖三角洲的形成、演变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河入洪泽湖三角洲的历史不过500年,修建洪泽湖大堤是其形成的决定因素;而其主体形态的确定在1937~1947年这十年间,黄河夺淮为其快速成长的主要原因,后期的变化则表现为缓慢增长和东移,原因主要是下游水道流量、流径的变化。新淮河的建成将对淮河三角洲的发展趋势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泊,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节点湖泊,洪泽湖重金属污染问题备受关注。对洪泽湖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和主要来源进行分析,发现尽管目前洪泽湖整体受污染程度较轻,但重金属空间分布差异较大, 尤其 Cd污染严重,As污染日益显著,需引起重视。淮河水沙输入、南水北调、环湖农田面源污染输入、围网/圩养殖等是洪泽湖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洪泽湖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应为:减防淮河水沙携带重金属输入; 优化养殖布局,规范养殖环节; 精准施肥、施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实施重金属迁移转化拦截控制技术和污染区域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洪泽湖的水污染情况及成因,总结了淮河及沙颍河水污染联防工作开展情况以及为保护洪泽湖水质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指出在污染物入河排污量远超出水环境容量之时,开展水污染联防仍是有效保护洪泽湖水环境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淮河及洪泽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效及目前水环境保护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做好洪泽湖流域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洪泽湖自隋唐得名,巫支祁从唐宋开始流传。巫支祁是神话传说中的淮河水怪,与古代洪泽湖流域的水患有着密切联系;尤其是隋唐以后,大运河的开通,洪泽湖地区的交通地位日益突出,引人注目。"支祁"一词也在历代诗歌里常常出现。从历代咏洪泽湖的诗歌来看,巫支祁意象大体呈现三种类型:一是访迹问古;二是水患灾民;三是治河安民。  相似文献   

8.
频繁的水旱灾害和严重的水污染是治理淮河的两大难题,入洪泽湖口以上的淮河干流区尤其突出。通过分析近年来淮河干流区的水质情况,对淮河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从总体上看,淮河流域的水污染仍十分严重,防污治污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9.
四、导淮规划概要导淮规划是李仪祉先生和德国汉诺威工业高等学校教授方修斯共同拟定的。其主要内容为: 淮河流入洪泽湖。一部分水从张福河出湖入海,一部分水从三河出湖入江。两河水量之合可达15,158m~3/s。归江归海各途之泄量为13,700m~3/s壅积于高邮、宝应湖者为1,458m~3/s,尾流不畅,苟上游来量不减,高宝湖水量增加,水面继涨,为灾不堪设想。淮河中上游,上壅下阻,堤防溃决。各支流亦皆浅狭不胜,漫溢之灾更烈。被水区域1916年8,000km~2,1921年竟达1.37万km~2。淮河下游之治导:淮河入长江路线较入海路线为经济,故排洪应以入江为主,入海为辅。洪泽湖为一天然之洪水库,应尽量利用之。又淮运枯水流量极小,沿运灌溉须赖于蓄水,洪泽湖水位又复高下得宜,实一极好之蓄水库,故规定计划为:①排洪入江而不令江受淮之害。②利用洪泽湖拦洪以减省尾闾。③若经济充裕,开辟入海之道,以减轻洪泽湖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植被覆盖下湿地土壤有机碳组成、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征,为合理开发利用、恢复和保护湿地生态功能提供依据.[方法]以江苏洪泽湖与淮河交汇区湿地自然植被类型(湖草滩、芦苇滩)和人工植被类型(杨树林、柳树林)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应用物理分组的方法研究土壤不同粒径(<2μm、≥2~63μm、≥63~200μm、≥20...  相似文献   

11.
淮河流域极端降水特征及不同重现期降水量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淮河流域25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极端日降水量、极端最大过程降水量和最大持续降水日数3个极端降水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广义极值理论估算了重现期降水量.结果表明:在空间上,半湿润气候区有更强极端降水过程,而湿润气候区降水极端性偏小;在时间上,降水偏多的年代,极端降水量和极端降水过程更多,降水偏少的年代,极端降水指标数值偏小;重现期时间尺度存在临界点,在临界点以下,各站重现期降水量都会明显增大,超过临界点,淮河流域上游和南部重现期降水量变化很小,而中游、下游和北部重现期降水量增大明显.  相似文献   

12.
基于历史文献记载,对1200年以来淮河流域的干旱灾害进行了统计与分析,重构并分析了淮河流域干旱灾害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旱灾易发地由1200年至1948年的东部与南部地区转变成,1949年至2014年的中部与北部地区;(2)1200年至1948年除淮河下游地区旱灾易发等级较低外,其他地区易发等级较高,而1949年至2014年淮河流域整体干旱易发等级较小.  相似文献   

13.
淮河中游水环境中PAHs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淮河中游水环境中PAHs的检测和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淮河中游水环境各种介质中的分布差异较大;PAHs分布受人为污染源影响较大;PAHs尚未对淮河中游水生态系统构成威胁.该实验旨在初步掌握PAHs在淮河中游水环境中的污染浓度、分布形式、来源及其生态风险,为淮河水污染防治和饮用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淮河洪泽湖以上流域洪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淮河洪泽湖以上流域为例,采用分布式水文模型,根据降雨和流域内水利工程的现状应用情况进行降雨径流与洪水过程预报研究,同时对息县、鲁台子、蚌埠、蚌埠以下淮北以及淮南流域进行参数率定.预报模型在2003年淮河大洪水预报中进行了检验,取得了较高的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15.
淮河中游造床流量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50~2007年实测水文资料,分别采用马卡维也夫法和平滩流量法对淮河中游干流河道造床流量进行计算.通过对2种方法计算结果的综合分析,推荐了淮河中游各站及相应河段造床流量值,并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造床流量与多年平均流量以及多年汛期平均流量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6.
淮河上游生态需水量计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分析计算淮河上游河流生态需水量,提出了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保证率分别为45%,75%,50%的淮河上游适宜生态径流计算方法,选用淮河上游干流息县、长台关以及大坡岭3个主要控制站1960~2005年历年天然来水量资料,计算了淮河上游最小生态径流和适宜生态径流,并运用Tennant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最小生态径流在很大程度上有损于河流生态系统稳定与健康;总体而言,3站适宜生态径流均可以使淮河上游河流生态环境状况达到最佳,但在某些年份各站实测月均流量小于其适宜生态径流量,而且丰水期适宜生态径流破坏率较枯水期的要高.因此,在某些年份为满足淮河上游适宜生态需水要求,还应增加河道内生态用水量.  相似文献   

17.
淮河中游重化工聚集区干流水体中多环芳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河是中国七大河流之一,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机物污染是淮河的主要污染形式.多环芳烃(PAHs)是一种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水中的浓度较低.易于被悬浮物和沉积物吸附.为探讨淮河中游重化工聚集区干流水体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和分布情况,2007年10月在淮南和蚌埠段采集悬浮物样品和表层沉积物样品.所采集的环境样品经自然风干后,利用二氯甲烷提取,无水硫酸钠和固相萃取柱组合净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同时定性和定量检测其PAHs含量,获得了美国EPA优先表中所列的16种PAHs含量数据,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淮河中游重化工聚集区干流水体悬浮物和沉积物样品中PAHs的分布特征.并初步分析了蚌埠市饮水源区蚌埠闸处PAHs的超标情况.结果表明:①淮河中游重化工聚集区干流水体环境样品中PAHs总含量变化幅度较大,其悬浮物浓度范围为1 169.44~4 048.86 ng/g,表层沉积物中浓度范围为91.98~1 292.52 ng/g;②就单一组分而言,悬浮物中萘含量最高,表层沉积物中二苯并[a,h]蒽最高;③受采样点环境和PAHs本身性质影响,悬浮物中PAHs量远大于其沉积物中量,整体呈现悬浮物中以低环PAHs为主、沉积物中以高环PAHs为主的特征;④根据<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蚌埠闸沉积物中PAHs超标严重,对蚌埠市的饮水安全产生一定的威胁,同时,此处悬浮物中PAHs含量也很高,潜在危害性更大,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淮河流域水污染更加严重的原因,提出消除水污染的建议。方法用环境经济学的外部性和产权理论进行分析。结果淮河流域水污染产生和更加严重的原因是淮河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广泛的外部性和产权不明晰。结论建立统一的淮河流域水资源环境管理机构是防止淮河流域水污染更加严重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