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现有位置服务(LBS)应用平台都采用基于中间件或组件对象的分布式计算模式,要求LBS用户必须与系 统持续稳定连接,而在带宽有限的移动网络环境中,无法确保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能够达到持续稳定的网络连接。 为此,提出利用移动Agent来构建LBS应用平台,以便能够实时有效地为LBS移动用户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平台 采用两层业务结构为基础来设计基于知识库管理的移动Agent;利用启发式动态路径串行迁移策略来实现Agent 的移动%采用基于Home Agent的消息转发方式来实现Agent之间的相互通信;采用X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进行道路设计评价以及分析道路环境影响驾驶员行为的机理,提出一个视觉车道模型,用于描述驾驶员眼中的道路特征信息. 视觉车道模型基于Catmull-Rom样条曲线建立,在CAD平台下自主开发了视觉车道模型软件,能自动进行设计道路视觉图像拟合;经大量实验分析表明,该模型能拟合任意形状的道路线形,并提取相关参数. 对视觉车道模型与道路三维几何信息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是进行道路设计一致性评价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从满足城市道路仿真需求的角度分析了数据建模的特点,提出了一种能够较真实反映路面的平面剖分方法,结合车道数据模型,能够准确地描述车道的属性信息。该模型突破了传统平面道路描述的局限,能够描述道路系统的非平面部分。将实际道路网络分为多个道路等级,实现不同层次道路网络信息的互操作,为整个道路仿真系统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可实现基于低层次道路网络生成高层次网络拓扑的算法,为真实反映道路交通状况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紧急避险车道全宽型服务车道设置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设置全宽型服务车道且避险车道制动床宽度为9.0m与4.5m的断面条件下,利用UCWin Road Ver.9驾驶模拟仿真平台测试了5名驾驶员48次驶入避险车道的几何运动参数.选取方向盘转速指标对车辆驶入紧急避险车道的最小转向半径、方向调整时间、转向角幅值、转向角频率指标进行提取,选取横向偏移率指标对起弯点进行提取与理论验证,然后运用相关分析检验了5个指标与驶入速度的相关性,运用方差分析与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了5个指标与全宽型服务车道设置的显著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制动床宽度为9.0m且服务车道设置于制动床左侧时,车辆行驶稳定性强,驶入紧急避险车道难度小,供车辆方向调整的距离长,驾驶员心理紧张程度低.当制动床宽度为4.5m且服务车道设置于制动床左侧时,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强且易于驶入紧急避险车道.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8处紧急避险车道主线外侧车道车头时距的收集与分析,运用拟合分析和卡方检验,发现当外侧车道交通流小于500veh·h-1时,车头时距符合负指数分布.考虑主线外侧车道交通流量、失控车辆的速度与失控车辆汇入的临界间隙,应用微分法求导得到失控车辆汇入主线外侧车道的汇入概率模型.通过分析失控车辆汇入主线外侧车道的换车道驾驶行为,得到了不同路面状况下车辆汇入临界间隙.在保证失控车辆95%的汇入成功率条件下,计算不同路面状况、主线外侧交通流量与驶入速度下的辅助车道长度设置值.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辅助车道长度确定的基本原理和合理长度,采用无人机航拍视频及YOLOv3目标检测算法提取双车道出口辅助车道路段车辆的原始轨迹数据,通过卡尔曼滤波和Frenet坐标系转换,得到了车辆微观换道特性和速度分布特征。以修正双曲正切函数换道模型拟合换道轨迹,左、右换道拟合优度分别为97.48 %、97.62 %。根据路段车辆运行和微观换道特性,建立了双车道出口辅助车道长度计算模型,将辅助车道划分为右换道段、反应段、等待段和左换道段4个组成部分。研究表明:出口辅助车道长度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换道长度,其与行驶速度正相关,和《路线规范》相比,明确了辅助车道最小长度的计算原理,界定了辅助车道的范围,为设计中灵活运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允许两辆车驶入的避险车道(TER),将先后驶入制动床的两辆车的停驶位置抽象为相互独立事件,建立了两辆车均能成功驶入避险车道的概率模型.基于仿真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主线为直线时两辆车成功驶入避险车道的概率高于主线为平曲线时;即使主线为直线,制动床宽度为车辆宽度的5倍,两辆车均能成功驶入制动床的概率也不超过15%,这说明仅通过拓宽制动床宽度而不设置满足长度要求的引道,仍不能保证第二辆车成功驶入制动床.  相似文献   

8.
针对现代城市复杂交通网络现状,提出以交通地理信息系统(transportation-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T-GIS)数据模型来描述、城市复杂道路网络的复杂特性.首先以复杂网络理论验证城市道路网络的复杂特性,其次从道路网络综合描述属性表达和网络数据逻辑关系3个方面构建城市复杂道路网络T-GIS数据模型.实践证明,本T-GIS模型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很好表达道路网络空间信息及复杂逻辑关系,为道路拥堵和路径诱导及城市道路网络演化研究提供所需数据,且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针对社会车道交通拥堵严重而公交专用道利用率较低的问题,提出将公交专用道改建为高承载率收费(High-occupancy/toll,HOT)车道,通过调节HOT车道费率,在确保公交车运行效率的前提下提升公交专用道及整体路网的时空资源利用率.分析存在竞争路径时出行者的出行特性,构建路径选择模型,估计设置HOT车道后出行者的路径选择行为.在此基础上,结合道路服务水平和总出行成本,构建了基于竞争路径选择的HOT车道费率优化模型,动态优化多种流量条件下HOT车道费率方案.最后以武汉长江隧道、武汉长江二桥和二七长江大桥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优化的HOT车道费率方案能够减少9%的交通流量,降低41.29%的社会车道延误,为促进合乘行为、缓解交通拥堵、提升道路资源利用率提供了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0.
LBS系统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BS(基于位置服务)是利用移动用户的位置信息,为用户提供的一种新型的增值服务。用户位置信息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加之目前专门针对LBS的政策法规的缺位,如何防止用户位置信息的泄露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该文首先通过分析LBS系统的架构、服务流程来阐述目前已经应用于LBS系统的安全隐私保护措施。之后提出一些目前仍然...  相似文献   

11.
公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声传播的基本特性.提出了一个简化的公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型。该模型的推导是根据A计权声压级计算公式,采用常规噪声测量方法估计预测模型参数得出的,同时根据汽车噪声源引起的地面效应以及涡流对声波传播的影响,对模型进行了修正。利用该模型可以预测一个稳态源的声压级LA(如汽车起步和停车时)和移动声源的时间平均声压级LAepτ,(如一段时间内的公路交通噪声)。仿真结果表明,几何散布、地面效应和涡流是影响交通噪声传播的重要因素;在对LAepτ,瞬态测量时,必须有足够的测量时间以确保机动车采样具有代表性。实地测量验证了该预测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田晟  李嘉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7):3053-3059
针对城市道路交通量时间差异性强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使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优化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并考虑时间特性的模型(GA-tBP)预测道路交通量。从月、周、日3个维度统计分析了历史交通量数据存在的差异,得出影响城市道路交通量的时间因素。以江西省南昌市赣江中大道交通量为例,对未来24 h内每5 min交通量进行预测,对比分析了不同模型在预测精度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表现。研究结果表明,同不考虑时间特性的模型及其他传统预测模型相比较,GA-tBP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其均方误差(mean squared error, MSE)及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 MAE)分别为14.87 veh/5 min和2.44 veh/5 min,故该模型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方法根据AHP法建立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集成法确定各指标和不同评价人员的权重,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计算每一个企业与“最优”企业的关联度,最后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关联度再处理,可得到企业安全综合评价结果。结果建立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结论道路运输企业可根据安全综合评价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从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有利于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高原长平直线公路汽车行驶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降低高原公路长平直线路段交通事故率,以实地调查和心理认知机理,对国道213线郎木寺至川主寺公路长平直线路段的车辆行驶安全性进行研究,分析了驾驶人在长平直线路段上行车的交通安全认知及行为特性。研究表明:该路段上交通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是道路景色单调,高原反应使驾驶人容易疲劳、反应迟钝;道路两侧缺乏明显的参照物,驾驶人对速度判断的准确性受到影响,容易超速行驶;经常有牧群横穿道路,产生横向干扰。通过对长平直线路段的道路景观设计、路肩设置隆声带、路面喷涂视觉减速标线以及在适当的位置设置放牧通道等安全措施,可提高高原长平直线路段的汽车行驶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多车道下的车辆行为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混合交通的特点,提出一个新的车辆行为模型,模型由跟驰模型、邻车影响模型和换道模型共同组成.在新模型中将车辆的跟驰状态划分为一般跟驰和自由行驶,充分考虑了驾驶员的反应延迟.同时,鉴于多车道间车辆的相互干扰,还建立了邻车影响模型,探讨同向及对向的相邻车辆对驾驶行为的影响.运用面向对象开发环境VC 6.0对模型进行软件实现,将仿真计算结果与已有的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证明所建模型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6.
中国道路交通事故变化趋势预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道路交通事故在中国已成为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对过去10年间中国道路交通事故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11个预测模型,用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对各种预测模型进行寻优,并用筛选出的最优预测模型对2004~2007年中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进行预测。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问题的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公平合理地进行公路收费定价,在分析各种收费定价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公路级差效益构成要素、车速-流量关系,研究了货物、车辆与旅客的在途时间价值,从轮胎磨损、燃油及润滑油消耗、车辆维修保养等方面建立了车辆运营费用模型,分析了安全、舒适等因素对级差效益的贡献.结果表明:以级差效益为基础,给公路使用者大约50%的优惠;将级差效益作为收费定价依据,完善了公路收费定价理论;根据级差效益制订收费标准,能够被公路投资者和使用者双方接受.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避险车道定位精度,从交通事故统计数据和道路条件与车辆状态2个方面深入分析了避险车道定位的影响因素,阐述了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的原理,提出了基于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的避险车道定位灰色评估模型,利用此模型对依托工程长下坡路段各单位路段的行车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估与安全等级分类,并在分析评估结果的基础上确定设置避险车道的候选位置与设置次序。利用此模型对依托工程长下坡路段各单位路段的行车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估与安全等级分类,将评定等级为"差"类路段确定为设置避险车道的候选路段;通过比较相邻候选路段的灰色综合聚类系数,确定在路段9和路段20末端设置避险车道。依托工程避险车道设置效果表明,通过本模型确定的避险车道位置合理。  相似文献   

19.
交通流信息采集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设备自身及外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所采集的数据容易出现失真、缺失和冗余等质量问题,无法满足智能化交通管理的要求。本文以准确度、完整度和时效性等3个数据特性作为评价指标,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灰色聚类分析的道路交通流数据质量评价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灰色系统理论白化权函数建立各指标关联度矩阵模型,结合北京市二环路实测数据进行了实例分析,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修正了传统对"速度梯度"概念理解和应用上的偏差,提出更加实用、有效的新参数对道路线形进行安全评价.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践检验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速率梯度"概念,构造了速率梯度模对时间变化率参数;初步验证了速率梯度模对时间的变化率参数的振荡幅度与车辆发生交通事故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文章分析结论说明借助于速率梯度模对时间的变化率参数的振荡分布可以初步实现对道路设计线形的安全性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