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系火山灰蚀变粘土岩夹矸中石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简表列述了火山灰蚀变含石莫晶屑粘土岩夹矸的层位、分布及岩矿特征;论述了石英晶屑的晶形和晶习、包裹体的类型、粒度分布等标型特征;测定了熔融包体的形成温度和化学组成;亦揭示了该成因类型粘土岩夹矸中自生蛋白石、玉髓和玉英的赋存状态、赋存规律及矿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作者根据对我国主要含煤地层500余件煤层夹矸标本和薄片的观察研究,较系统地提出了煤层中粘土岩类夹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主要依据煤层夹矸中粘土矿物的形态、大小和混入物的成分,将粘土岩类夹矸的宏观和中观结构划分为六大类,30余种结构类型,其中数种是作者新提出的。这一分类不仅丰富了粘土岩类的结构类型,而且也为煤田地质工作者提供了一种认识手段。煤层中粘土岩类夹矸的结构是地质历史的产物,反映了物源、沉积环境和成岩后生作用的特点,因而地质成因是结构研究的基础。依据煤层夹矸中粘土矿物的形态、产状、石英,长石、锆石等矿物、火山玻璃碎屑的组合和标型特征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分析,简要论述了各种结构类型的成因,试图通过结构—成因的分析方法,为恢复地质历史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矿井顶板事故的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庚 《安徽科技》2007,(12):50-51
淮南矿业集团潘北矿位于潘一、潘三矿北面,东部与潘二矿毗邻.全区断层较为发育,走向断层占绝大多数,主要断层有F66、F72、F69等.由于地质构造的作用,使该区煤层的赋存状况极为复杂,夹矸岩性主要为炭质页岩,顶底板为炭质泥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  相似文献   

4.
大同高岭岩资源赋存在C-P纪煤系地层中,主要是煤层夹矸及顶、底板高岭岩,其厚度大、分布广.其中,3-5#煤层夹矸、8#煤层底板高岭岩质量优,最具开发利用价值.通过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对大同煤系高岭岩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及其变化规律和成因进行了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彰武县后新秋永安村一带珍珠岩矿地质特征,对后新秋永安村一带发育的地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一带地层主要为中生代义县组(Jky)火山喷出岩、熔岩及火山碎屑沉积岩。其中火山喷出岩发育,夹沉积岩扁豆体,多呈条带状分布,故推断为间歇式裂隙喷发,由基性到酸性,下部常赋存有粘土和膨润土,上部常赋存有黑曜岩、珍珠岩等矿产。  相似文献   

6.
沉积高岭土矿床,可分为煤层内高岭石夹矸和煤层间高岭土矿床二种类型。前者成分很纯、结晶很好。在煤系地层中,由于原始物质、地质构造、地形条件、水文地质等条件的具备,也发育风化矿床,它们多半为软质粘土或木节土。内蒙老石旦高岭土矿床是石炭系煤层及其夹矸的风化残余产物。甘肃安口高岭土矿床也是侏罗系煤层,夹矸及顶板泥质岩的风化残余产物。四川叙永高岭土矿床则为二迭系煤层及其底板风化淋滤的结果。由于煤层自燃,还存在高岭土经烧变而成的天然熟料,可以作为一种变质高岭土矿床。本文从具体矿床实例出发,提出了煤系地层中高岭土矿床存在的主要成因类型,在理论上,找矿和利用上,均具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大量的资料整理分析,找出了正在建设中的新集五矿11- 2 煤层的岩层沉积特征、厚度变化规律、夹矸发育情况、空间赋存状况、顶板岩性分布规律等,为下步11- 2 煤合理开采和积极防灾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
李建宇 《科技资讯》2010,(28):103-103
本文依据夹矸层物理力学性和它在煤层里的赋存状态对夹矸层分类,分析夹矸厚煤层综合开采顶煤的破碎特点,并且本文分析了夹矸层给煤层可放性带来的影响的原因,根据煤矿的实际工作地质条件,得出夹矸层给顶媒可放性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北宿井田内煤18底板高岭岩矿床的赋存状态、岩性特征、矿物成分及化学组成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探讨了高岭岩的沉积环境及沉积规律。研究表明北宿井田高岭岩矿床分布稳定,质量较好,质量较好,具有重要的开采价值;其形成环境与成煤环境相近似,系泻湖、泥坪等弱水动力环境中由粘土质点及细粒陆源碎屑沉积而成,其母岩为酸性岩为酸性岩浆岩。  相似文献   

10.
根据鹤岗富力矿含中位厚夹矸煤层地质条件及煤的赋存状况,应用RFPA2D数值模拟软件分别对-450南18-2工作面含0.5、1.0、1.5 m厚夹矸开采煤体的运移情况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动过程中,上部顶煤垂直方向的位移量均大于下部,而下部顶煤始动点距工作面的距离均大于上部。夹矸层强度与煤层强度既定情况下,工作面顶煤的运移规律及破碎程度均与含夹矸层的厚度相关。含1.0 m厚夹矸顶煤总位移量大于含0.5、1.5 m厚夹矸顶煤总位移量;含1.0 m厚夹矸顶煤比含0.5、1.5 m厚夹矸顶煤破碎充分。该研究为含夹矸条件下厚煤层综放开采冒放工艺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报道广西沿海岛屿昆虫生态地理考察结果,已定名的种类有319种,分别隶群于14目88科234属,磷翅目为28.5%,鞘翅目为19.12%,直翅目为16.16%。与整岛种数多,反之较少,与是否陆联岛无关,不同岛屿昆虫种数不一样,面积大的岛种数多,反之较少,与是否陆联岛无关。不同岛屿的昆虫各类组成不一样,在涠洲岛上有58.2%的鳞翅目种娄及54.7%的直翅目种类出现,在龙门岛上有50.8%的鞘翅目种类出  相似文献   

12.
通过问卷,对闽西部分青少年学生自我责任心特点进行调查,发现:青少年自我责任心总体水平与学生所属的学校性质、年级、生源地相关;青少年自我责任心总体水平、自我责任情境水平与其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结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汉代小作坊生产勃兴的原因:政策调整,生产技术进步。介绍了小作坊生产的多种类型及其在汉代私营手工业中所占的主导地位。探讨了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对消费观念转变的影响,对家庭形态演进的影响,对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构造活动枢纽部位碳酸盐岩油气聚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更好地指导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的勘探实践 ,进一步认识叠合盆地油气富集规律 ,从塔里木盆地构造活动枢纽部位的形成、分布以及对油气聚集的控制入手 ,剖析了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宏观分布规律 .结果表明 ,构造活动枢纽部位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的圈闭类型主要为潜山及背斜 ;碳酸盐岩含油气层的储集层有不整合面以下的风化壳及碳酸盐岩内部的孔缝发育带 .相对凹陷而言 ,构造活动枢纽部位处在比较高的部位 ,正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区 ;而相对于翘起的高部位来说 ,构造活动枢纽部位又处在相对较低的部位 ,极有利于油气藏的保存 .塔北隆起牙哈潜山油气藏、巴楚隆起和田河气藏以及塔中隆起西北倾没部位的塔中 45油藏都是很好的例证 .由此可见 ,塔里木盆地构造活动枢纽部位是碳酸盐岩聚集油气的有利地区 .目前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采用各种方法识别出更多隐伏的构造活动枢纽部位 ,为发现更多的油气田提供靶区  相似文献   

15.
超重新核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超重核素合成是当前核物理研究的热点。本文简要回顾和介绍了合成超重核素的实验进展、超重核素的理论研究和当前的一些理论研究近况,主要包括各种相对论平均场模型和宏观-微观模型的计算结果,并分析和比较了各种理论模型在描述超重核性质方面的差异。对超重核素的性质做了总结,在此基础上预言了一些超重核素的性质,对比较容易合成的超重核素的实验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寻找更多、更有效的砷富集蕨类植物,对湖南省石门县雄黄矿场砷富集区的蕨类植物的种类及其生长状况进行了系统性调查分析.蕨类植物的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石门县雄黄矿场砷富集区的22种蕨类植物中有5种蕨类植物属于凤尾蕨类,5种属于金星蕨-铁角蕨类,4种属于鳞毛蕨类,其余7种则分散于蕨类植物的其他类群.频度及多度分析表明:蜈蚣草(Pteris vittata)、井兰边草(P.multifida)、渐尖毛蕨(Cyclosorus acuminatus)和贯众(Cyrtomium fortunei)在高砷地区有较高的频度和多度.石门高砷区生长的蕨类植物和已报道的砷富集蕨类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其生物习性表明凤尾蕨类植物中发现了新的砷富集者.  相似文献   

17.
工程和自然科学中大量的科学计算问题,需要可靠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软件,通常的实数浮点表示方法只提供了一种逼近实数的基本方法.对实数的不同逼近方法诱导不同的可计算性.对实数的重新理解和认识是研究分析中可计算性的重要基础.Klaus Weihrauch基于第二型图灵计算模型,引入了基于无穷串的可计算函数的概念,并建立了第二型能行计算理论.有关可计算实数理论的几种经典模型可以统一在第二型能行计算理论框架中.对于一般的集合,为研究其中元素的可计算性,引入基于字母集Σ的表示系统.形式上是一个部分函数υ∶Σ*→M或δ∶Σω→M(称为命名系统),不同命名系统下刻画不同的逼近方法,诱导出不同的可计算性,在能行拓扑空间中诱导出不同的拓扑.拓扑与命名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抽象空间中可计算性的研究得到自然延伸.  相似文献   

18.
阐述《史记》“互见法”的涵义,论述和分析人们对“互见法”的认识和研究的过程,从形式上和内容上提出并分析“互见法”新的归类法和新的名称:形式上有显性互见、隐性互见两大类;内容上有互补互见、详略互见、名实互见和虚实互见四大类,从而拓新了《史记》“互见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微颗粒黏附力测试技术的研究进展,以Particle、Adhesion、Measurement为主题词,在Ei Compendex,Ei Inspec和Elsevier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了2001—2010年收录的文献,共检索出150余篇有关微颗粒黏附力测试技术的文献。根据这些文献的发表时间、作者所属的国家和所研究的测试技术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各种微颗粒黏附力测试技术(AFM分离技术、微机械分离技术、离心分离技术、静电场分离技术、振动分离技术和激光分离技术)进行了分析和优缺点比较,并展望了该领域发展的前沿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地层风能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地层风能蕴量是随着大气背景的变化而变化的特殊物理量,研究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近地层风能资源的气候变化与分布特征,对我国风能产业的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选取全国186个地面站在1960-1999年共40年的常规风速观测资料,采用了分段线性拟合、变化速率计算等方法,对研究区域内年平均风速进行了趋势分析,又通过对逐年的平均风能密度做REOF分解,提取了具有不同风能变化型态的7个显著区域,探讨了风能资源的时空气候变化特征.研究结果发现:中国逐年平均风速呈现"冬春大、夏秋小"型,40年来各季和全年的年平均风速、风能密度均是显著减弱的,在70年代中前期之后出现显著的持续下降趋势;北方区、东北区、东部沿海区的风能资源相对最为丰富,变化幅度也最大,中部区风能资源最为贫乏,变化幅度最小.风能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与影响我国的冬、夏季风系统的气候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