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言意之辩是源于中国先秦而盛于魏晋的热门话题。言意之辩有三个核心问题:“言尽意”、“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言尽意”的体认和教育的可行性,“言不尽意”的体认和教育的局限性,“得意忘言”的体认和教育的创造性,是饶有意味的对应关系,认识这些对应关系有助于对当今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作出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经典诗歌是中西经典文学中最早出现的艺术样式。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经典叙事诗的欣赏而明确“诗情”、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经典抒情诗的欣赏而明确“诗情”、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经典咏物诗的欣赏而明确“诗情”、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经典朦胧诗的欣赏而明确“诗情”和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抓住情感的线索而运用诵读、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找出情感的燃点而运用诵读、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区分情感的烙印而运用诵读和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感知意象的营构而进入意境、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借助想像的展开而进入意境、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再现“景象”的方式而进入意境和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领略跳跃性的字句而紧扣语言、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品味含蓄性的字句而紧扣语言、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琢磨奇颖性的字句而紧扣语言等几个方面的论述,基本上体现了经典诗歌的教育策略,用以指导欣赏者来欣赏经典诗歌,无疑有助于又好又快地培养出“求真”、“向善”、“崇关”的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就是说,学校教育,包括学校的课堂与课外教育,都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在大力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让课堂回归生活”、“课堂教学生活化”应当成为改革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何谓教育权?至今尚未见到哪本工具书给它下过定义.但长期以来,所有的理论与实践无不把教育行政机关、父母、教师和国民视为教育权利、权限的主体,而忽视学习者(学生、少年)的教育主体性.换言之,学习者只能在外界力量的“保障”下米实现自身“受教育”、“请求教育”的权利,而无实质上的“学习权利’可言.自然,在与这种传统的“教育权”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下,便不可能产生“共同参与”的民主教育.作为“被教育者”,他们在生活中只能做一个受到某项决策影响而无权参与该项决策的制订过程的客体的“人”。在这种背景下的“教育者”…  相似文献   

5.
自由教育的传统及其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希腊自由教育重视人的“心智训练”以及自成目的性的“自由艺术”课程,自由教育因此而成为超越时空的教育灵魂。后来的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实践在试图“超越”自由教育的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向自由教育的古典形式及其基本精神“返回”。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及永恒主义的教育改革明显地具有向自由教育靠近的的“乡愁”意识; 20世纪杜威对自由教育做了转换,但并不成功。也许,自由教育重视“理智训练”以及自成目的性的“自由艺术”在将来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中将持久地闪耀其不变的光泽。  相似文献   

6.
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和而不同”的两个教育领域,二者并不能相互替代,也不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二者在教育内容、教育目的、逻辑起点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共性,但还有着很大的差异,二者应当在高校人才培养的阵地上“和睦共处”“协同共进”。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促使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实现“和而不同”“协同发展”,而非“同而不和”“各自为战”,这有助于同时提升二者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7.
重视和加强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古今中外教育的一个永恒话题。从纵向看,自奴隶社会以来,没有哪一个社会阶层的教育不强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的。我国周代的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奴隶主阶级认为礼乐教育作用很大,“乐,所以修内”,“礼,所以修外,”以礼乐作为修养和应世的工具。因此,特别重视礼乐教育。春秋时期的孔子曾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其重视思想品德之教育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8.
一、“科教兴国”必须优先发展教育,而高等师范教育更应先行发展。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相联系,教育作为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掌握现代科技的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繁荣的核心,而教育正是这个“核心”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当今世界各国,无不重视教育和教育改革.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  相似文献   

9.
周文芳 《科技资讯》2012,(15):196-196
“因为我的存在,而让他人感到幸运”,这是我们提倡的“幸运教育”,多年来积淀形成“幸运教育”精神文化,“为学生创造价值,为教师创遗机会,为社会创追效益”成为学校办学理念。打遣“幸运教育”,促进“幸福成长”,培养具有阳光自信的气质,文明有礼的品质和创新创业的特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界,“灌输”教育被等同于“生硬的说教”,被个人价值多元化的现实所质疑。而“灌输”的实质是一种政治教育的理念与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本质,并非教育方法层面上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关键要解决好“灌输什么,如何灌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而育人的首要任务应理当是育德。孔子有言:“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孟子说:“设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而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曾明确指出过“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相似文献   

12.
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首要任务,和谐社会的主体应该依靠和谐的人,而培养和谐的人需要实施和谐教育。完成和谐教育的主力军又是教师,需要教师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相统一的实际出发,调控教育过程中诸多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教育改革首先应从教育理念着手,进行更加扎实而有效的变革。从“何谓教育理念”、“教育理念转变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怎样转变教育理念”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地探讨,可以使我们对新世纪教育理念的问题能够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4.
法治专门队伍建设的目标是“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而“革命化”的建设目标首当其冲,是因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法治专门队伍的政治灵魂,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和科学理论指导摆在法治专门队伍建设的第一位。“革命化”与“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相辅相成但是又各具特色。从核心意蕴的角度辨析,“革命化”针对的是思想层面笼统抽象的问题,而“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针对的是实践中具体操作问题;从实践要求的角度辨析,“革命化”的实践要求是加强科学理论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实践要求则是针对法律职业的管理监督、培训以及保障;从功能机制的角度辨析,“革命化”发挥着思想统领的作用,而“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是“革命化”实现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5.
高职教育是适应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而兴起并迅速扩大的一类新型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操作能力的“银领”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坚持“做人教育”与“做事教育”相统一、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教育理念,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合格社会主义人才的根本保证,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两课”,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素质中担负重任。新时期“两课”教育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多元的教育模式,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春英 《咸宁学院学报》2012,(11):210-211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给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境界突破的同时,也“造就”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及存在的新问题而给其带来了现实困境。可以说,网络时代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走到了“瓶颈”阶段。那么,如何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突破“瓶颈”而走上一个新台阶就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主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省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全面铺开,中小学基础教育的管理模式正在实现由“农村教育农民办”到“农村教育政府办”的转变;而农村税费改革冲击和影响最深的当属于农村中小学教育。“一费制”规范了收费项目和标准,学校收入明显减少;尤其经济欠发达县,在财政对学校公用经费投入不可能增加的情况下,农村中小学可使用的资金就显得更加有限。  相似文献   

19.
“双差生”是学校教育中出现的一个非正式又约定俗成的用语,他们面对学业和学校纪律,自我效能感普遍较低,往往被漠然视之,滞留在教育的边缘。教师的教育职能体现为显性和隐性两方面,在隐性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人格是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自我效能感对“双差生”的认知与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而教师人格对“双差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亦有着积极的隐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乔丽 《科技咨询导报》2014,(29):231-231
依据2013年中职就业率和离职率统计数据可知,中职“软技能”培养的现状令人堪忧,为此提出“软技能”培训的策略、“软硬创新结合”的思考,希望教育工作者在技能教育方面不要“重硬轻软”,而应注重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劳动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