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5 毫秒
1.
一昌耀的诗艺特征与精神气质我们就这样开始吧,今天主要跟大家谈谈诗人昌耀。我在中学时期就很喜欢昌耀的诗歌,也一直关注他的诗歌作品的出版,迄今为止他共出版了四部诗集,一本是最早出版的《昌耀抒情诗集》,后来又出了一版它的增订本,1994年出版的是《命运之书》,2000年出了一本全集性质的《昌耀诗文总集》。《命运之书》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我是直接从昌耀本人那里邮购的,该书的编排很有特色,据说为了  相似文献   

2.
我与诗歌     
<正> 一个人的爱好是与自身素质、周围环境影响密切相关的。我喜欢并热爱诗歌,也是决定于此。“愤怒出诗人”、“激情和灵感是诗歌的摇篮”,也都说的是诗与诗人及环境的关系。 回忆我走过的诗歌道路,要回朔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我在安达一中读书时,就对文学、特别是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主要是受了一位当时常有小说作品问世的语文老师的影响,他就是在我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一直培养支持我的杨云庆老师。在杨老师的培育带动下,当时的安达一中出现了一批文学爱好  相似文献   

3.
弗洛斯特的诗歌明显地流露出一种虚无思想,这种思想往往借助星光意象产生顿悟,从而实现诗中"我"的精神升华:虚无与超越.这种"实现"主要以三种形式表现出来:死亡意识、孤独意识和梦幻意识.诗人的虚无思想有其产生的根源,这种思想对他的诗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还原诗歌之美,品出诗歌之味。本文将从诗歌的韵味、意味、情味及未竟之余味四个方面来论述"诗之味",从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和结合意象分析,并对语言进行赏析,再结合想象来挖掘"诗之味",使诗歌教学更有诗味。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的是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1892—1978)创作于1904—1912年间的少年诗稿。郭沫若的出名更多地在于他那些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的"早期诗歌",如《女神》,但他同时也写自传。论文从比较的视野对郭沫若的自传体作品《少年时代》和收录在《郭沫若少年诗稿》中的那些诗歌与传统的唐诗进行了对比分析。郭沫若从小熟读唐诗,所以他在1904—1912年间写作的诗歌深受唐诗影响。在他早年写作的诗歌中,郭沫若非常注重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的这些诗歌可以看作他年幼心灵的独特理想和愿望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王栋特别强调安身,他既看到了安身对于个人的作用,也看到了安身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并把安身视为做一切事情的前提。王栋重视安身并不否认保身,认为保身是为了更好地尽道,所以他把保身看成安身的一个基本条件和人的重要道德要求。此外,在安身保身的问题上,他赞同王艮的"慎出"和出不"辱身"的思想,但他同时认为,出处要"以时位为轻重",只要符合社会需要,可以不拘形迹。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主张"诗人译诗,以诗译诗",其"风韵译"理论在诗歌翻译界独树一帜。《英诗译稿》是郭沫若的最后一本译诗集,本文试着从其中一篇译诗——"偶成"来分析郭沫若"风韵译"的诗歌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8.
艾略特诗歌是西方诗歌中新批评的起源.他的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并与文化相联系.在文化方面,他由于受其师白壁德的影响,所以力图在诗歌创作上实践新人文主叉思想的灵魂.但宗教的因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也可以说宗教是他的诗歌创作的底色.  相似文献   

9.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3):108-113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众所周知的,这与他在诗歌语言上锐意创新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杜甫虽然重视诗歌语言表达的创新,但也非常注重继承前人创造的有效表达范式,并能将其效果最大化。如对"名词铺排"手法的运用,就是如此。对"名词铺排"结构模式的创新,杜甫没有特别的贡献,但却善于在继承前人旧有模式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得炉火纯青,老树发新枝,使自己的诗句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在他的诗中,"名词铺排"句不仅数量相当多,而且充满表达魅力,对提升他诗歌的审美价值助益不小。  相似文献   

10.
吕本中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诗论家,《东莱诗集》是他的诗歌别集。在大量史料考察分析的基础上,对《东莱诗集》的书名、卷数、解题内容及版本形式进行了梳理、阐释。  相似文献   

11.
宗白华是一位学贯中西的美学大家 ,但他首先是一位艺匠独运的现代诗人。其唯一诗集《流云》,虽是新体诗 ,却同中国古典诗歌一系根须。他承继古典诗歌传统而创作的现代诗歌 ,表现出对审美感兴、语言艺术、美学意境、诗人人格的全面扬弃 ,从而演绎出了一条千古一脉的诗歌。诗人生命的心路旅程 ,最终化为“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 ,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情思  相似文献   

12.
应该结束对大革命的虚幻崇拜和恶意中伤,跳出意识形态研究方法,进行客观研究。去年我曾与一位研究中国革命的意大利学者聊天,时值"文化大革命"四十周年,我们也聊及于此。这位已将李大钊全集译为意语的学者说:"文革是世界范围内从法国大革命以来的革命传统的终结。"此言一出,我立刻明白了他研究中国革命的用心所在:虽然1968年席卷巴黎乃至整个欧洲的"六月风暴"让人们仿佛看到了两百年前大革命的影子,但法国大革命的真正传人却在东方的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中,而在欧洲人再度狂热起来的1968年,中国也在进行一场"革命",一场更接近法国大革命的革命。  相似文献   

13.
陈业丽 《科技信息》2011,(36):200-201
本文将着重分析华兹华斯的《写于早春》一诗中的反复辞格,从修辞的角度来探讨冗余信息。通过分析发现,正是这种"冗余"使"反复"别具一"格",也正是这种"冗余",体现了诗歌主题,说明了诗人是如何在诗中强烈地宣泄了他的孤独情怀,表达了他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关注和反思。  相似文献   

14.
<正>在国际舆论界,巴西总统博索纳罗被戏称为"热带特朗普",这不仅因为博索纳罗本人对特朗普的"崇拜",更因为他的政策主张、言行举止、外交风格也表现出了明显的模仿特朗普或追随美国的特征。自今年初执政以来,这位巴西新总统一直处在  相似文献   

15.
西尔维亚·普拉斯是20世纪“自白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她的晚期诗歌普遍被认为是压抑、孤独、缺少生命活力的,但对其诗集《爱丽尔》进行文本细读,可以发现普拉斯的晚期诗歌中并不只有悲观消极的痛苦意识,同时也包含着“母爱”主题与对生命力的赞美等积极、乐观的生命意识。对此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能让我们对普拉斯诗歌有更全面的了解。并且普拉斯的《爱丽尔》中出现的积极生命意识与普拉斯的个人性格和其整个诗歌生涯都有密切关联,而不是一种断片式的孤例。  相似文献   

16.
<正> 在大庆的诗歌界,出集子已不是新鲜事。无论是读者还是作者,都少有了当初的新奇和激动,可成就并不与激动成正比。也许正是由于平静才多了几分清澈,少了几分浑浊,也慢慢沉淀出清醒与自觉。 赵守亚是大庆诗坛近几年比较活跃的人物,先后在《岁月》、《北方文学》、《诗林》、《地火》等杂志及一些省市报纸上发表诗歌四百多首。《北方乡情》是他的第一部诗集。撷取了他十多年来创作的一百多首诗。这本诗集在一九九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举办的中国石油文化大赛中获优秀图书奖。在大庆选送的诗集中,也只有他的这本获得了这一殊荣。从题材看,  相似文献   

17.
冯至先生在他的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中的四首叙事诗的意义在于,挖掘出了爱情悲剧的背后隐藏着更大的命运悲剧,使他创作的主题转向了对"人"与"命运"最纯粹的自我思考,让他的诗歌超越了时代,引起我们的共鸣.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史著作在论述宋代诗歌时,总要谈到南宋江湖诗人。所谓南宋江湖诗人,一般是指那些作品被收进宋代江湖诗集的诗人。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最早出现的江湖诗人的总集叫“《江湖集》”,它是南宋宝庆元年临安书商陈起为一批江湖诗人所编刻的一部著名诗集。由于这部诗集刊行后引起了震惊朝野的“江湖诗祸”,不仅书商陈起遭流放,一些诗人受贬斥,而且连诗集也被劈板。不过也因祸得福,江湖诗人从此有了更大的社会影响,诗集也越出越多。到明初永乐年间,社会上已流传着名目繁多的江湖诗集。今在《永乐大典》中可以找到一批性质与陈起《江湖集》相近,但名称各有不同的江湖诗集,目前尚能列  相似文献   

19.
《世界知识》2014,(1):79-79
<正>"疯狂"的艺术家,如何回忆他的"极品"前任如何回忆往昔的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方式,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一个人能像智利设计师塞巴斯蒂安·埃拉苏里斯那样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28岁的塞巴斯蒂安现居住纽约,他有过12任(或至少12任)女友。在他看来,每一位前任都具有自己的"独特魅力",而这些"不朽的记忆"都凝聚在了他特别设计的12双高跟鞋中。  相似文献   

20.
V.S.奈保尔是英国当代最杰出的移民作家之一。他的创作一直密切关注后殖民社会的现实和境况。"自我追寻"和"家国寻根"的主题贯穿整个创作的过程,这一主题在他的讽刺长篇小说《模仿者》中得到了极富哲理的诠释。本文从小说的主题中凸显出来的殖民地人和移民者在强势宗主国文化下所表现的"幻想破灭的惆怅感"、"身处他乡的疏离感和回归故土的无归属感"以及"漂泊流放的虚无感"为切入点作深入探讨,揭示出现代社会是个荒谬、混乱、毫无理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的主体破碎,自我遭到扭曲和肢解,处于一种"虚无"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