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即墨柳腔是一种地方小戏,流行于山东半岛南部,曾经风靡一时。虽然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在整个戏剧市场不景气的状况下,它的处境也比较艰难。因此,笔者试图为柳腔走出艰难境地、走向振兴提出一点粗浅见解。  相似文献   

2.
地方戏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与当地生态环境密切联系的原生态性:生态环境孕育了地方戏曲,生态环境的逐渐改善与恢复,对保护地方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作用。作者通过对豫西北民间戏曲二股弦、怀梆的调查,从实例出发,以文化人类学角度加以分析,探讨了自然生态与地方戏曲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谢英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2):188-189
提琴戏是鄂南崇阳的地方剧种,被列为国家和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鄂南地方戏可说是独具特色.民间戏班常在中国传统节日、庙会和结婚做寿礼仪等民俗活动中演出,在民间演出较活跃,但人才断层使地方戏曲发展困难,现行的运行模式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要保护继承和发展提琴戏应该结合鄂南地区实际,发展市场化运作模式,将地方特色音乐文化校园化,让地方戏曲与旅游经济的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4.
地方戏曲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俗风情和历史变革,通过拍摄制作地方戏曲纪录片,有助于推进戏曲文化多样化的传播,以推动对传统戏曲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该文以笔者主持的江苏高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国家‘非遗’纪录片《柳琴戏》拍摄创作"为例,就如何提升地方戏曲纪录片传播价值做出初步探索,以期推动地方戏曲艺术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5.
闽剧是目前福州地区现存的惟一一种以福州方言进行表演的地方戏剧,是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瑰宝。研究认为闽剧是福州特有的地方传统戏曲,其在福州这片沃土上产生、融合、发展、兴盛,而且伴随着福州人不断向海外移民,闽剧也随之漂洋过海,在海内外唱响,成为联络海内外福州乡亲的重要文化载体。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梳理闽剧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6.
山东地方戏曲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地方戏曲发端于民间的口头吟唱,兴起于民间社团和家庭戏曲班,发展壮大于社会扶持和民间艺人们的改革和完善.本文探讨了山东地方戏曲由民间艺人们的口头说唱和地摊表演,逐渐演变成上装表演,器乐伴奏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山东地方戏曲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概述并分析我国近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近代的戏曲研究,尤其是京剧的发展与推广的独特贡献。认为他的戏曲研究较之于同时代诸多研究者呈现出了一种广阔的研究视域,他不但潜研戏曲本体理论,更将研究视角触及到戏曲接受理论等当时学者所易忽略的实践领域,使得其戏曲研究更为全面与专业。  相似文献   

8.
清代中期的重要戏曲批评家周昂在其西厢评本《增订金批〈西厢〉》中,展现了其以传奇美学时空观切入杂剧文本的独特视角,即时间上衔接的合情和空间上转换的合理。周昂的这一独特的批评视角是了解戏曲时空观由写意向写实嬗变的典型窗口。  相似文献   

9.
杨洁 《科技资讯》2011,(5):234-234
秦腔是我国西北地区古老的传统地方戏曲艺术。在经历了千余年发展变革后,秦腔艺术已形成了独立完整及稳定严格的表演程式及音乐表现体系。单就秦腔音乐而言:它已成为西北地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地方戏曲音乐形式。秦腔音乐风格豪放、韵味独特,地方特点及地域色彩极其浓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探讨以萍乡采茶戏为代表的地方戏曲的发展,阐述了萍乡采茶戏的现状和困境、萍乡采茶戏进行文化产业改造的有利条件以及萍乡采茶戏在产业格局中的前瞻;旨在促进萍乡采茶戏以及国内其他地方戏曲的发展,促进我国传统戏曲的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相似文献   

11.
桂东南采茶戏被列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于是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作为桂东南采茶戏的组成部分——博白采茶戏是我们调查研究的重要对象有关资料表明,博白的采茶戏也曾历经风雨,由此可以看出广西博白的文化发展史的一个侧面,从而透视全国文化与政治的发展史。到了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采茶戏的发展、甚至生存都面临新的严峻的挑战。对于博白采茶戏的生存状态的分析,就是为了引起社会的关注.也试图给出一些参考性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莆仙戏生存现状及其在传统艺术与现代生存中所面临的矛盾,指出莆仙戏存在的草根式生存危机与困境,提出莆仙戏在重围中寻求突破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3.
出身的不同决定了金代北曲与宋元南曲反映口语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南北地域的差异又决定了它们在语音上也可能存在南北差异,这就决定了二者在用韵上存在差别。它们的差别主要集中在歌麻部的分立、支思组的独立趋向、中古山摄洪细分组的情况以及入声韵的保留与否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豫剧男声声腔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和融合,大致形成了大本腔、二本腔、夹板音和后来武秀之教授提出的三结合等几种演唱方法,通过对这几种唱法的演唱规律和特点进行简要分析和梳理,以期对豫剧男声声腔艺术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祖杰》戏文 ,古今曲录书目均未载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据周密《癸辛杂识》所录  始列为戏文。本文根据新发现的刘埙《义犬传》及有关地方志乘 ,详论《祖杰》戏文的来龙去脉 ,以及  与此事件相关的社会政治背景。通过对晚清时同福昆班所演的《对金牌》传奇的钩沉与分析 ,明确两者间的渊  源和继承关系后 ,指出即使相同题材的艺术作品 ,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往往会有不同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16.
搜集莆仙戏古剧本中习见而当代口语和剧本已不使用的特殊称谓词语,依性质分为亲属称谓、尊称、谦称、蔑称和身份称谓五类,分别举例说明,可作为莆仙戏具有古老性、保守性特征以及方言词汇发展变化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戏曲音乐豫剧新歌作为一个新兴、独立的艺术品种,其与古典戏曲音乐形式“散曲”有首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是源于散曲传统基础上的新形式和新成果。在其真正形成和发展的现、当代,又经历了萌芽、影响与奠定基础、初步形成和逐步发展四大阶段。豫剧新歌得以兴盛的现实条件是十分优越的。它的繁荣将会为当今传统豫剧的音乐创作提供新的尝试和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徽剧中武打艺术的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徽剧孕育了京剧,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徽文化因子,是首批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作之一.就目前仅从戏曲的角度去研究徽剧,有失偏颇.武打艺术是徽剧的精华,对徽剧的昔日辉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又是徽州武术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其采取保护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越剧表演有鲜明的特色,在中国戏曲表演体系中独树一帜。通过全面改革和锐意创新,越剧表演既继承了戏曲传统艺术的特长,又体现着现代艺术的审美规律,与综合艺术中的剧本、导演、音乐、舞美等部分相得益彰,融为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