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涛 《科技信息》2010,(35):I0373-I0374
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震憾世界的大事,伴随着这场革命,20世纪初的中国兴起了规模空前的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排满思潮。正是这股排满思潮动员起成千上万的民众走上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奋勇地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  相似文献   

2.
论大革命时期国共关系中的“包办”问题管志武二十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在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军阀统治的重压下,积聚了巨大的革命潜能.这一革命潜能在国共合作的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推动下,迅速转变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大革命滚滚铁流.其间国共两党关系决定着这...  相似文献   

3.
应该结束对大革命的虚幻崇拜和恶意中伤,跳出意识形态研究方法,进行客观研究。去年我曾与一位研究中国革命的意大利学者聊天,时值"文化大革命"四十周年,我们也聊及于此。这位已将李大钊全集译为意语的学者说:"文革是世界范围内从法国大革命以来的革命传统的终结。"此言一出,我立刻明白了他研究中国革命的用心所在:虽然1968年席卷巴黎乃至整个欧洲的"六月风暴"让人们仿佛看到了两百年前大革命的影子,但法国大革命的真正传人却在东方的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中,而在欧洲人再度狂热起来的1968年,中国也在进行一场"革命",一场更接近法国大革命的革命。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巨大的社会变革,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面貌发生了显著的革新。以城市普通民众为研究视角,通过对辛亥革命前后城市普通民众的政治观念、经济生活、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辛亥革命影响下城市普通民众的生存发展状况,并深入研究辛亥革命对城市普通民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经由西欧传入的进化论曾是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主流指导思想,但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民主革命者由进化论转向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中重新寻找中国的未来出路。在这一思潮转换的过程中,日本传播路径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总体上看,日本路径有起步早、人数多、语言近、影响广等基本特点。当前,结合特定的历史语境分析日本路径对唯物史观早期传播的影响,从内部和外部深入考察近代中国现代化思潮唯物史观转向的多重因素,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 何种现代:单一的还是多元的?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始终深刻地卷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之中,除了随波逐流、投机迎合,甚至是拉起虎皮作大旗之外,更可贵的选择是以"文学"的方式介入社会,将社会变革的能量转化为文学更新的动力.就像鲁迅那样,他厌恶的是"只能骗骗盲试官的""赋得革命,五言八韵",从未否认"文学"必须回应"大革命"的挑战,创造真正的、反思性的"革命文学":"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  相似文献   

7.
小说《春月》展现了两大家族五代人的生活画卷。作品中主要有三类人物形象:顺从者、叛逆者与革命者。他们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始终面临着中西文化冲突与现代人的困境。民族、家族、革命与个人的关系,是贯穿始终的主题。作者通过对这几类人物的细致刻画,寄予了对中国革命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1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史上的空前创举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同志亲自率领工农革命军开辟了以井冈山为中心的湘赣边界根据地。毛泽东同志看到了当时中国的具体环境是城市敌人的力量强大,而广大的农村则敌人力量薄弱。在经济不平衡、政治不统一、各军阀竞相割据的局面下,边界山区农村敌人力量尤其薄弱。他总结了辛亥革命以来,特别是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认清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而革命的武装斗争也主要是农民的武装斗争,因为中国是以农民为主要群众,  相似文献   

9.
理论指导对于社会变革的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之前,近代中国曾存在多种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这些理论既有传统的,又有外来的。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探索中国社会变革道路的过程中对这些社会变革理论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辨别选择过程,从传统的变易观到西方的进化论、互助论,最终接受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0.
文学的意识形态化是古已有之的文学传统,中国现代文学意识形态化倾向则与近现代中国文人的强国梦想密切相关。通过赋予文学政治内质,使文学文本政治化,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学方式建立公共的意识形态想象空间,以促成国民意识改变,来达成自己参与社会变革的政治目的,是现代主流作家参与文学活动的主要动力。这种文学的现代意识形态化建构,经历了晚清倡导、五四厘定、创造社明确、"左联"时期文学与革命结合、延安时期文艺大众化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再认知,有助于认清作为中国现代文化转型之一部的文学的主要特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据实恢复了"辛亥北方革命"的本来面目,重新评价了冯玉祥在辛亥北方革命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2.
张留见 《长沙大学学报》2007,21(6):69-70,77
大革命时期,苏联政府和中国共产党曾给予冯玉祥真诚帮助并寄予厚望.在中国革命危急关头,冯玉祥却追随蒋介石在其军队管辖区内"清党"反共,从而加速了中国大革命的失败.  相似文献   

13.
蒋光慈的革命小说,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革命理论否定了“五四”以来的个性主义思想革命,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革命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的先河。“寻找意义”的叙事结构,压迫与反抗二元对立的阶级斗争叙事模式和集体主义化的精神追求,共同演绎了现代革命的叙事逻辑。这在中国20世纪20—30年代的文化语境中无疑具有一种先锋性。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法国有两次大革命,一次是政治大革命,另一次就是拉瓦锡所引起的化学大革命。这场化学革命,彻底推翻了“燃素说”,建立了科学的“燃烧理论”,把化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拉瓦锡的酸理论就是在这一重大化学革命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拉瓦锡的以氧化理论为基础的燃烧理论,是历史学家经常研究的课题,而他的成酸理论则往往被多数人所忽略。因而就难以全面地评价18世纪法国化学家的贡献。比如帕廷顿(Partington)等人就把拉瓦锡的酸理论说得一无是处,认为对  相似文献   

15.
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党争取革命的主体——农民——踊跃加入统一战线的重要举措。毛泽东土地革命思想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初,它继承了苏联土地革命、孙中山和国民党20世纪20年代的土地革命思想,总结了1927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的经验,深化了认识,并提出新的主张,从而为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转入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康有为以法国大革命为反面教材,促使光绪帝下定变法决心,进行制度变革的思想。指出作为渐进主义和君主立宪的坚定拥护者,康有为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的审视与反思,借鉴法国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反对激进式的革命,提倡中国必须先开民智,兴民权,倡民德,改造国民性,才能实现国富民强的目标,认为这一点体现出康有为法国大革命观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17.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正确地阐述了农民问题,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理论。这一理论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是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大革命时期是这一理论提出并开始形成的阶段。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从而解决了中国革命中最主要  相似文献   

18.
"五四"戏剧革命向传统戏曲宣战,并通过翻译将话剧这一种崭新的西方文学艺术引入中国。"五四"先贤们在译介西方话剧过程中通过对中国传统戏曲价值观、传统戏曲语言与文体、传统戏曲人物塑造、传统舞台结构原则的巨大颠覆,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辛亥一役,资产阶级虽取得暂时胜利,然其革命的预期未果,革命理想的实现亦遥遥无期。在社会严重失序的情势下,复兴儒学传统的思潮有所抬头。因而,民国之后的很长时间内,激进与保守的思潮始终在激荡中消长。西学东渐,舶来的新世界观与价值体系,无不冲击着传统中国本土的人伦秩序。封建伦理道德中最重要的"孝"观念,在中西、新旧文化激烈冲突、碰撞与融合下,不可避免地成为各种价值群体激辩与角力的核心。职是之故,"五四"前后"孝"与"非孝"的相关争论异常激烈,且影响深远。以文化史研究中"大传统"的视域为主要考察,既有抉发"孝"之经典意涵来反"非孝"者,又有"拥孝"与"非孝"论者对传统孝道诸问题的种种回应,还有在新文化背景下折衷传统孝道者,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20.
通过揭示全球化语境中民族国家在全球主义和民族主义两大对立思潮的挑战下的“悖反”处境,从哲学维度,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理论为方法论基础,对民族国家这一现代最具普遍性的政治形式的历史建构、基本要素和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现实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总体性研究和概括性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