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彭 《科技信息》2010,(20):142-143
言语行为是一个语用学范畴.任何语言交际都是实施有意图的言语行为.以塞尔关于施为性言语行为的分类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还乡》三个中文译本中对话描写的翻译,从中见出,张谷若两译本的对话翻译比王守仁的译本更好的再现了具体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2.
戏剧对白完全由人物对话构成,是戏剧语言的灵魂。在处理人物对话中的文化因素时,译者应考虑到文化障碍与译入语的语言传统等问题。本文是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解读戏剧对白的翻译。  相似文献   

3.
何芳 《科技信息》2011,(20):I0139-I0139
作为非言语符号因素的戏剧舞台说明具有对话性,其翻译与戏剧对话的翻译一样重要。通过分析戏剧舞台说明语言的话语性及探究舞台说明翻译的相关文献,本文作者倡导应将戏剧翻译的戏剧对话和舞台说明两项内容的翻译列为戏剧翻译的两个并列子项来对待,舞台说明翻译应是文学翻译与应用翻译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倪丽 《科技信息》2013,(18):166-166
关于礼貌的研究绝大部分都忽视了心理语言学的作用,本文将从语用关联论角度来解释礼貌言语行为,旨在说明礼貌是使用者在不同语境下对语言语境、语言意图以及语言文化等关联性期待理解的结果,更加重视语言交际者的关联性理解,而不是通过具体框架来规约礼貌言语行为。关联理论对礼貌现象的分析更具有普遍性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5.
间接言语行为和委婉语都属于间接语言的范畴,都研究语言的间接现象,但二者在表达间接性上有所不同。本文按照赛尔对间接言语行为的分类,分析了规约性和非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如何表达言语行为施行的间接性;依据委婉语的定义,从语气、语形、语义三方面分析了委婉语如何表现其在表意上的间接性。在表达间接性方面,委婉语和间接言语行为是交叉关系,只有部分委婉语的间接表意方式可以产生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6.
人与世界话剧中的人物语言必须顺应语境发展、符合角色身份和性格,剧作家籍此突显主题。本文依据Verschueren交际际语境三要素——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对话剧《雷雨》中人物鲁侍萍和周朴园的言语进行分析,诠释人物语言的语境顺应。  相似文献   

7.
《雷雨》作为一部话剧,主要以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剧作中众多典型而有诗意的人物都是通过对话塑造出来的。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不同人物的对话又能体现出不同的话语交际原则,作者在创作中运用这些原则设置人物对白,成功的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同时剧中人物的教养、身份和戏剧冲突的特点又决定了他们在话语交际中遵守或故意违反某些原则,以达到其话语交际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8.
在戏剧中,语言可分为戏剧对话和非戏剧性语言。戏剧对话作为表演和阅读的符号,是指人物之间的对话;而非戏剧性语言指的是如舞台提示以及角色外的丑角或剧作家自己直接用语言交待、叙述故事。显然,话剧对话是戏剧构成的最主要最重要的部分,没有对话便没有话剧。《雷雨》作为我国话剧艺术成熟的一个丰碑,摆脱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唱腔歌舞,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话剧得归功于它在话剧语言上所获得的成功。本文想要探讨的便是《雷雨》的戏剧对话。戏剧性的对话不同于一般性的对话,它的构成与发展是以潜在的冲突为动力的,它是有力的,包含着互相…  相似文献   

9.
论贝克特对品特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特的戏剧创作受贝克特的影响在早期作品中特别明显,尤其在《送菜升降机》中最为突出。《送菜升降机》从主要人物、剧本主题和人物对话上看,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两个剧本的主要人物都为了等待而从头至尾做着没有意义的无聊动作,都有一个从未出场的类似于上帝一样的神秘的人物。剧中人的命运都由一个神秘的人或一种神秘的力量控制,他们对自己的命运一无所知,也无能为力,只是生活在等待中。此外,两个剧本的语言都使用了多次重复、停顿和沉默的手法。  相似文献   

10.
李敖《北京法源寺》与传统的小说迥然不同,文中言语交谈的话语篇幅很大,小说中十来章几乎全是由文中人物交谈性言语构成,着重将人物内心的所思所想通过言语对话来展现。交谈性言语的运用是小说独特艺术魅力的表现,它深入浅出地将人物思想进行了分割,从而又立体地塑现了人物思想。交谈性言语的运用一方面与李敖充分关注小说思想的传达密切相关,通过言语对话构成的叙事场景,在有限的"故事时间"内包蕴了无限的人物事迹。  相似文献   

11.
"五四"戏剧革命向传统戏曲宣战,并通过翻译将话剧这一种崭新的西方文学艺术引入中国。"五四"先贤们在译介西方话剧过程中通过对中国传统戏曲价值观、传统戏曲语言与文体、传统戏曲人物塑造、传统舞台结构原则的巨大颠覆,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翻译界有一种习惯的误解,认为译本应该"读起来不像译本"、"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因而译作的语言应是规范的汉语文学语言。实际上,翻译用语需要汉语的优化。译语优化是普遍存在于译本中的语言行为和文化现象。本文揭示了传统翻译用语的习惯,指出译语的优化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对抗与对话。好的翻译就是译语的优化。译语的优化将是我国新世纪翻译文学的新的诗学潮流。  相似文献   

13.
格赖斯的意义理论是一种以说话者为中心的概念分析模式,其发展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格赖斯将意义区分为"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并着重论述了二者的区别;后期,他对"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进行了重新定位,提出后者可由前者派生而来的"祖先/后裔说",并对前者进行了重新厘定:从表征必然联系的非理性事实修正为侧重指规约意义的制度性事实。可见,格赖斯的意义理论虽突显说话者意图的中心地位,但并未否定规约的存在,而且在他后期语言哲学思想中,规约的地位更是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14.
董丹玲 《科技信息》2011,(17):227-227
间接言语行为是人类语言交际中的一个现象。间接言语行为是通过实施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人们常常不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而要"转弯抹角"地间接表达。听话人该如何理解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呢?了解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有助于正确推导说话人的言外之意,本文从礼貌的角度来解释间接言语行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功能翻译理论源于行为理论,他们认为,翻译是一种在既定场合发生的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语言的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符号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探讨了商贸翻译教学的三个方面:商贸翻译教材的建设、商贸翻译的多元标准以及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秦小艺 《当代地方科技》2011,(22):164-164,166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是关于人类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有助于听话者透过字面意思去理解说话者的真正意图。本文通过对2007—2010近4年的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听力理解短对话题目的统计和分类.分析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听力短对话推理题中的应用和体现。在此基础上.对大学英语的听力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化与翻译有着紧密的关系,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同时也是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要让译文与原文既形似又神似,必须要求译语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再现原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深刻了解双方文化内涵、精通文化背景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本文拟从中西方文化的空缺性和冲突性角度探讨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过程:它把源语语篇的信息、情感等传递给另一个语言社团的成员。连贯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语篇的连贯在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连贯的定义、条件、类型及连贯与衔接的关系等方面来理解“连贯”一词的意义。根据由巴金的代表作《家》改编的话剧《家》中的对话翻译为实例,以动态连贯在源语和译语中的体现和构建为出发点,分析动态连贯在汉英对话翻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英汉翻译中两种语言文化特色体现在生活、思维、言语等各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频繁,语际转化的障碍也逐步缩小,翻译的任务就是学会让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于是翻译的时候要仔细处理这些文化障碍,尊重源文化,带入源文化的特色走近目标文化,促进文化的共存共荣。  相似文献   

20.
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做了严格区分,并且重"语言"而轻"言语"。同时,他指出,"语言和言语是互相依存的: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但本文发现,"言语"中产生的符号不能融入系统整体,变成"语言"的事实;而且,系统整体中的符号形成于系统的内部,并非"言语"的产物。因此,"语言"不可能既是系统整体,又是集体规约,其中必然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