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中的“闲笔”,都有其很重要的作用。《药》文中的“闲笔”,短短两句话,既突出了主题,拧紧了结构,又表现了个性,何等精炼!《藤野先生》中的几处闲笔,看似可有可无,实则烘云托月,增强了人物形象的感人效果。因此,我们在阅谈鲁迅先生的小说时,特别注意从中体会他设计人物语言的匠心,必定会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2.
李泽文 《奇闻怪事》2007,(1):127-128
对鲁迅先生散文名篇《藤野先生》中“‘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一语的解释,人教社初中语文的各个版本都有各自的表述,现摘抄三则如下:  相似文献   

3.
1945年太宰治发表的《惜别》刻画了一个独特的鲁迅形象.虽然是受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委托而创作的国策小说,但作者却丝毫没有蔑视和贬低中国人,而是结合《旧约·出埃及记》为世人描述了他所理解的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及其原因.深入考察《惜别》与《藤野先生》的异同处,探讨作者虚构之意图.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比较看鲁迅与林语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的林语堂与鲁迅在思想上有较多的一致,他们是战友和诤友,但在翻译问题上,在幽默与讽刺等文艺观上,两人存在着较多差异。加以个人气质方面的原因,晚年的鲁迅断绝了与林语堂的直接交往。试图在厘清史实的前提下,对鲁迅与林语堂的交往过程与分歧作文化上的思考。特别指出的是:尽管他们都是特立独行的个性主义者,但两者有着质的不同。林语堂在入世和避世之间踟蹰徘徊,而最终脱离了社会的主流;鲁迅则始终直面社会、直面人生,最终成为思想与文化的伟人。  相似文献   

5.
选用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药>、<孔乙己>的片断,简要分析鲁迅先生妙用的动词、形容词,以便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6.
公元一千零四年,东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藤野严九郎先生面对中途辍学的一个中国学生不无惋惜地说:“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没有什么帮助。”可是藤野先生当时未细加斟酌这个中国学生开始说的一句话:“先生教给我的学问,出还是有用的!”数十年后,这个中国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相似文献   

7.
从分析鲁迅对冯梦龙的评价入手,探寻鲁迅对冯梦龙的承继形态,发现鲁迅关注下层人民的生存困境,为下层人民立言与冯梦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冯梦龙展现了对人性的初步探寻,也对鲁迅有着很大的影响。鲁迅立足于民族的生存,建构全新的创作理念,对小说功利性的重视,打破传统小说的狭隘写作视角,开辟了全新的叙述观念,创造了具有经典性意义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8.
韩少功是对鲁迅十分尊崇的作家之一。在乡土题材的小说创作中韩少功的“寻根”小说《爸爸爸》继续并扩展了鲁迅《阿Q正传》中对国民劣根性中存在的原始文化心态与思维模式的思考,并且在“启蒙母题”小说《马桥词典》中存在着鲁迅启蒙语言的双声话语特征;另外,韩少功的散文随笔对鲁迅杂文的思想和方法也有所继承。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魏晋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优秀继承者 ,他对中国小说史以及中国古籍的整理、校对工作 ,都显示了他在古典文学领域的修养和成就。魏晋是一个文学自觉、思想解放的时代 ,鲁迅对魏晋时期的名士和他们的文学创作以及魏晋风度 ,都表现出格外的推崇和欣赏。  相似文献   

10.
胡征与鲁迅     
胡征是我国革命文艺运动中著名的诗人和学者。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挚着地学习鲁迅作品,进而研究鲁迅诗歌,无论创作还是思想,都受到鲁迅深刻的影响。学习、研究与追随鲁迅,是胡征行进在人生道路上的三步曲。  相似文献   

11.
鲁迅自幼喜欢自然科学。他的有关科学的论著,始终燃烧着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并为他后来的思想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文章旨在探讨中年鲁迅心境、意识渗透于小说创作中,由此而形成其小说浓烈鲜明的理性色彩,它成为鲁迅小说中年人特征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14.
精神分析学说作为一种世界性思潮,对20世纪的中国文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作品也曾受到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并且对它的接受经历了一个过程,从接纳吸收到分析批判,再到借鉴其中的合理成分,作为战斗的武器,用它来深刻地揭示社会问题。这一转变过程我们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5.
鲁迅立足于正始时期的社会生活对正始文学进行把握,并通过品评正始文学、文士来讽喻现实世界。而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人与鲁迅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他们都有着对生命意识的悲剧体悟以及对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追求。这种精神气质反映在文学上,鲁迅小说的狂人形象与正始名士有着深刻的血缘关系,同时,鲁迅的杂文也深受正始文学哲理思辨色彩的影响,有着令人折服的逻辑力量。  相似文献   

16.
鲁迅敬仰孙中山坚强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伟绩,他赞颂孙中山是一位“永远的革命者”。在孙中山逝世后,有些人对其施行攻击,鲁迅则对这位伟大的革命家进行了全面的衡量、公正的评价,对反动论客进行尖锐的批评。鲁迅还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他认为:辛亥革命没有彻底清除封建残余势力,这是最大的失败;革命党人将革命果实送给袁世凯,导致了更多的革命者流了更多的鲜血;革命党人没有自己充足的武装力量,这加速了革命的失败。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合作,继承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愿,将中国革命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7.
一册完美的书刊,不仅要有好的内容,还要有好的装帧。从封面设计、插画、版式、印刷等几个方面论述了鲁迅先生对书籍的热爱。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优秀继承者,有关中国小说史以及对古典旧籍的整理、校对工作都显示了他在古典文学领域的修养和成就。魏晋是一个文学自觉、思想解放的时代,鲁迅对魏晋时期的名士,他们的文学创作,以及魏晋风度都表现出格外的推崇和欣赏。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个体生命的精神价值及艺术创作,构成了目前中国最具魅力的人文景观,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当代通俗文学,他激发了当代通俗作家洞察世事、把握真实的充沛灵感,当代通俗作家以开放的艺术眼光和胸襟在继承鲁迅的基础上,创造了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通俗文学。  相似文献   

20.
谁也不能否认,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家。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爱甚至超过了爱自己。但当我们细案《呐喊》、《仿徨》时,便会发现:其中大多数人或者麻木不仁,或者狡诈虚伪,人们彼此隔膜,人情薄如冷纸。鲁迅对其则或“哀”或“怒”,看不出些许赞美和崇敬之意。这个“反差”表现了鲁迅“富热于冷”的写作手法。显示了小说深邃犀利的反封建主题,也为我们了解社会,认识了解人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1 项退结先生说,中国人性格中存在着一种矛盾的因素:“一方面他非常敏感,另一方面他对于情感的表示又极端的矜持。”人们的情感太脆弱,就筑起一道高墙来保护它,所以在社会上人们不轻易把真相表示出来,“凡是与内心生活有关的一切,只能够间接地或者以暗示方式说出”,“既使是在生离死别时,中国人一般也没有西方人那样露骨的表示。”①这就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假象:中国人情感麻木、迟钝。但鲁迅写作的目的显然不在于诠释中国人性格中的这种矛盾,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