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日邦交正常化前,中日经贸关系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路虽曲折,但是经过中日双方尤其是中国政府和中日双方民间人士的共同努力,中日经贸关系还是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这为邦交正常化以后中日经贸关系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现在,不少人讲到“中日关系”,往往有意无意地把“友好”两字省略了。然而在中日双边关系三个重要文件——《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中都可看到“中日友好关系”的表述,特别是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的大方向。今年8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见日本客人时再次呼吁“中日应增进互信,开创中日友好新局面”。但是,从目前中日间的气氛看,不少人认为“中日友好”不过是空洞的口号,甚至是一种“虚幻的概念”。那么,所谓“中日友好”还有意义吗?邓小平的中日友好思想…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中国的戊戌变法却遭到了惨败。中日两国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和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是其根本原因,中日两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是重要的外部原因,而中日两国改革的策略与手段不同,是重要的内部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经济、社会和文化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中日贸易开始起步,进入70年代后,中日开始建交,贸易关系稳定发展。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后,中日贸易步入全面合作阶段,日本开始对中国发放政府贷款和进行直接投资,90年代后,中日贸易迅猛发展势不可挡。  相似文献   

5.
三月十四日,北京与日本的首都东京结成友好城市。这是中日两国之间结成的第八对友好城市。东京现有人口一千一百六十七万,是世界上第三大城市。中日两国首都结成友好城市,使中日友好合作之花更加馥郁芬芳。  相似文献   

6.
中日之间的交往由来已久,当今中日之间的关系仍面临许多问题和不确定因素。中日在安全领域的合作仍受台湾问题、日美军事同盟、历史问题、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由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因此中日也存在利益共同点。为此我们既要看到中日扩大安全合作的障碍与阻力,也要看到双方在安全领域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刘江永 《世界知识》2012,(18):14-26
中日两国的睦邻之道应该是:邻厌我避,邻困我帮,邻好我学,邻恶我防。钓鱼岛问题应该而且可以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大框架内,通过外交对话和谈判得到妥善处理,而不是本末倒置,使局部敏感问题干扰两国关系大局。明年将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5周年。重温"条约"的基本精神,坚持"条约"的各项原则,是保障未来中日两国健康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8.
唐奇芳 《世界知识》2014,(17):30-31
2014年8月1日,正在越南访问的日本外务大臣岸田文雄宣布,日本将向越南提供六艘巡查船以及设备,以帮助越南加强海上执法力量。这是日越两国不断加强的海洋安全合作的又一次集中体现。海洋安全合作在日越关系中日益突出近来,尤其是进入2014年,海洋安全合作已经成为日越关系中最突出、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在日越两国的高层互访中,几乎所有场合都会提到海洋安全合作。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日本互为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但是中日合作也受到一些非经济性障碍因素的影响,日方没有正确对待历史是根本原因,日美安保合作同盟亦是影响中日合作的一个重大障碍,中日两国国民文化心理上的差异也是阻碍中日双边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之一.为此,中日双方应从换位思考、加深相互理解,客观认识对方、创造良好舆论环境,加强民间交流等方面共同努力,消除非经济性障碍因素对两国合作深入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盂兰盆节在中日两国都是重要的传统节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传入日本之后与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通过对中日盂兰盆节在称呼、意义、民俗娱乐等方面的对比研究,阐述中日盂兰盆节的传承,论证传承间具有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1972年7月,田中角荣担任日本首相后决定尽速实现中日复交。9月,田中访华,两国政府经磋商就历史问题、台湾问题、战争赔偿问题等达成共识和默契,随后发布《中日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当年中日复交,背景和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归为以下几条:第一,国际环境变化的作用,特别是中  相似文献   

12.
八月十二日,中日两国政府在北京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这是继一九七二年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中的又一件大事,受到了普遍的欢迎.中日两国人民热烈欢庆两国关系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亚洲各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也感到高兴,同声赞颂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为加强亚洲、太平洋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3.
1972年,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这是两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中日两国关系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巩固和发展中日两国友好关系,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维护亚洲、太平洋地区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正>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建立外交关系,今年是45周年纪念。中日建立外交关系被称之为"两国邦交正常化",标志两国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这里的用语很特别——中日邦交。邦即邻,邦交便是邻国间的关系,但中国有很多邻国,为何唯独中日称之为邦交?我问了一些人,包括日本人,答案都不一样,不过大多认为,可能是由于中日有着特殊交往历史的缘故。在历史长河中,日本与中国有着割不断的思想文化情结,本应是友邦,但近代却成了恶邻,日本崛起后侵略中  相似文献   

15.
《世界知识》2014,(24):6-6
<正>12月4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第五届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双方全体委员。李克强表示,中日互为近邻,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对双方、对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都很重要。中国政府发展对日关系的基本方针是一以贯之的,主张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确定的各项原则基础上,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继续克服政治障碍,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只有着眼大局和长远,切实将双方达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两年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会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间,中日关系的前途掌握在两国人民手里。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民间往来渊远流长,自隋唐起就频繁交流互鉴。近代,日本更是成为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学习的地方。邦交正常化以来,即便在两国关系遭遇困难时,双方人民也没有中断往来,民间交流始终是中日关  相似文献   

17.
谚语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的反映,对于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照中日两国关于"金钱"方面的谚语,诠释中日两国在文化上的异同,特别是通过与信仰有关的谚语的列举,从宗教的视角探析中日两国谚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如此快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中日跨文化交流会更加频繁,为了减少冲突和摩擦,消除隔阂,促进中日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发展,了解对方文化,尤其是对方文化中的禁忌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禁忌文化涉及广泛,本文就从跨文化交际中最容易涉及到的饮食禁忌,馈赠禁忌和政治禁忌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希望能为中日跨文化交际者提供经验,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中日经济关系的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诚 《今日科技》2004,(10):21-23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已经缔结25年了,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是中日两国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中日两国学者共同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吴佳佳 《科技信息》2010,(18):134-135
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并不是简单的字词的一一对应,甚至也会出现无法找到对应词这样的情况。本论文对中译日过程中引起词汇选择错误的原因,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第一,是中日同形汉语词汇的选择。第二,是汉语中特有词汇的翻译问题。第三,是汉语中的专有名词的选择问题。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容易理所当然地认为两者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其实则不然。通过中日例文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