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宇文所安是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他以一己之力翻译和研究中国文论,为读者建构了一幅西方视野下的中国文论图景。《中国文学思想读本》采用"概述+原文+译文+解说+注释"的编写体例,以文本释读为基础,通过语文学和跨文化两种翻译模式来审视和解读中国文论思想,体现了明确的读者意识和历史文本意识。其跨学科的理论视野和多元综合的研究路径对加强中西文论交流互鉴以及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贺芳 《科技信息》2011,(6):172-173
在近年来的翻译论坛上,有关"归化"和"异化"的讨论一直是翻译学界的一大热门话题。异化的效果,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获得。杨宪益夫妇的力作—《红楼梦》的英译本,杨宪益凭借其高超的翻译技巧,成功地使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多种翻译手段对其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信息作了娴熟的处理,最大程度地传递了原文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本文以韦努蒂提出的"异化翻译"理论为基础,以杨宪益《红楼梦》歇后语翻译为个案,证明异化翻译可以弥补文化缺失。  相似文献   

3.
美术论稿的翻译既要注重艺术特质又要体现个性话语,需要高度的创造性翻译。摄入性改写视域下的翻译策略既描述了翻译的哲学本质也描述了翻译策略的文化意义,并对翻译的个性化与创造性思维具有解释力。《游戏的重生:关于夏航的艺术》的美术论稿翻译,从词汇意义和句法构式等方面体现了对原文的摄入性改写性质。  相似文献   

4.
2018-2021年郝玉青和张菁合译的《射雕英雄传》四卷英译本的出版,是近些年来中国武侠小说外译的初步成功,离不开两位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文章从接受美学视角,以《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全四卷)为例,对武侠小说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展开研究,以期为未来武侠小说的翻译提供借鉴,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发现:译者具有原文读者与译文作者双重身份;作为原文读者,译者主体性体现在对原文的选择与理解上;作为译文作者,译者主要从结构、语言与文化三方面观照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合理应对召唤结构,积极发挥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早期代表作《伊豆舞女》中运用了大量的拟声词拟态词,这不仅使人物活动更加生动,人物心理更加细腻,对于其他事物的修饰也更加真实。文章选取被广大中国读者熟知的林少华译本和叶渭渠译本,根据拟声词拟态词的功能分类和翻译形式对其中的拟声词拟态词部分的翻译优劣进行评析,探讨两位译者的翻译特点。经分析,林少华译者倾向于直译,译文主要体现了拟声词拟态词的音声化效果和形象化效果,多采用了译文原文完全对应的翻译形式;而叶渭渠译者侧重于意译,译文主要体现了感情化效果,多采用译文原文部分对应或无对应的翻译形式。这体现了拟声词拟态词在传达文章深层意义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它在翻译中的不同策略。  相似文献   

6.
徐兰兰 《科技信息》2010,(31):198-201
风格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译本研究中受到高度重视。在译者主体性理论关照下,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姚乃强《红字》译本的风格在词汇、句法、修辞和文化层面的传达。通过分析发现译本的风格与原文风格基本和谐一致,于是原文的风格得以在译文中重塑。通过对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译者尽可能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也译文更好地体现了原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7.
诗歌在任何国家都被认识是思维的最高表达形式,有其特定的语表达形式和语言特征。因此,诗歌的翻译不仅在语意上要忠实于原文,还要求传达原文的风格,表现原文的美感。许渊冲先生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形美",对诗歌翻译提出了新的思维,指出了新的方法。本文简单介绍三美理论,并从三美角度对唐诗《江雪》的四种英译本做出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
朱生豪被誉为莎士比亚戏剧最重要的译者之一。他在向中国译介莎士比亚及其著作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本文将以对《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中的独白的翻译为例。通过对比朱生豪和梁实秋两位翻译大家对这一独白的不同译本,本文旨在分析朱生豪在创作最接近原文,最自然的译文中所做的努力,及这些努力在其翻译原则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潍坊学院学报》2017,(1):13-17
成语作为中国语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莫言作品《丰乳肥臀》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因成语有言简意赅、寓意丰富的特点,使得成语翻译成为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难点。本文通过对葛译本《丰乳肥臀》中的成语翻译进行分析,说明葛浩文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差异,立足于西方读者,采用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同时为达到与原文同等的效果,运用了大量的翻译技巧,使得译文流畅通顺,忠实自然,为中国文学"走出去"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里提出来世说,他赋予原文以生命,认为艺术作品的生命包含前世、今生和来世,而翻译的出现是因为原文的生命在演变。以《论语》多种英译本为例,发现作为翻译原文的《论语》并非恒定不变,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其英译本也不可能忠于原文。至此,传统翻译理论信奉的翻译忠实观遭到了消解。  相似文献   

11.
"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奈达是这一理论的杰出代表,他认为好的译文就是要从译入语中找到与源语言中最自然、最贴切的对等语,使译入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相同.其中,在《翻译科学探索》中,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中的四个评价标准.《翻译茶座》中选取了新美国短文精品及毛荣贵的相应翻译,这些文章的原文内容丰富,趣味性强,而且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而毛荣贵等人的译文大部分不错,但也有瑕疵,为了指导读者进行批判性的阅读,本文从功能对等的四个标准出发——传达信息,传达原文的精神和面貌,符合译入语规范和表达方式,读者反映相似,对《翻译茶座》的译文进行了评析,指导读者培养批判性看待译本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对《道德经》第1章的中英两个译本在遣词造句的层次进行了对照。白话文译文与文言文原文的不同体现了汉语在词法和句法上的演变特征。不少译者对第1章中出现的中心词"道"在释义方面的忽视是不合理的。分析英文译文词语层面的一些翻译处理技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汉英绘画木兰辞》的实例分析,认为汪先生的译作在忠实传达原文内容的前提下,真正体现了诗歌翻译中内容、形式与音韵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4.
周小英 《镇江高专学报》2009,22(3):27-29,32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从其独特的视角以一种翻译与评论相结合并立足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中国古代文论,由于根源于不同文化,也由于两种语言本身的非对等性,在翻译和注解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误译和误释。选取他对《毛诗序》两段选文的翻译以及译文后面的评论,并对比《毛诗序》中的原文,就以上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他在向西方介绍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海外中国典籍译本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部分。国内对于这些“走回来”的海外中国典籍译本的研究中,出现外文汉译错误,影响学者们对译本正文本的研究。在英译本《群玉山头:唐诗三百首英译本》的研究中,学者们对译者名、书名和题记等副文本的汉语翻译出现错误。分析原始文献,正本清源,并基于副文本的理论视角,指出这些汉译错误与译本原文所体现的译者翻译思想相背离,以此引起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16.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的《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在西方汉学界和中国文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典论·论文》的翻译与评论体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思路,他将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翻译与文本细读,发现了其中重要的文学现象与文学命题,并采用西方的文学理论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创造性阐释。宇文所安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翻译以及他将中西文论进行双向阐释的方法给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潍坊学院学报》2019,(4):56-60
阿瑟·威利《论语》译本树立了中国典籍翻译风格的现代英美标准,多次被西方学者引用。在国内却因"承载西方意识形态"、误译、错译而屡遭诟病,本文结合威利《论语》翻译观,采取翻译文体学研究视角,借鉴威利译本文体风格的语料库定量分析研究,从词汇、句式、修辞等角度对威利和其他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就文体风格而言,威利译本体现出鲜明的中国中心立场,更好地在英语语境中保留了原作的文体特征,体现出对原作风格和中国文化的尊重,为西方读者展示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18.
《楚辞》是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英译是融合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为一体的跨时空对话活动。在当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形势下,尤其需要学贯中西、译研并举的中国译者的主动译介。译者应注意保持译文的异域风味与流畅可读性的统一,采用化深为浅、韵律变换、译注兼顾等方法再现原文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情致。《楚辞》英译作为中国典籍英译的缩影,在中学西传的过程中具有进一步推介中国学术、客观诠释中国形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薇伊 《科技信息》2013,(13):222-222
目的论是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翻译者可以自由选择可行的翻译策略来达到其翻译目的。本文基于翻译目的论,以《背影》张培基译本为研究对象,从环境描写、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三个方面探讨译本是如何在写作手法上体现原文的内涵与抒发作者的感情。  相似文献   

20.
文学翻译中的"第三类语言"指的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所采用的一种介于源语和译语之间独特的翻译语言。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再拘泥于规范化的语言来重新表达原作的意义和内容,而是通过对译语的革新来尽可能传达原作所体现的语言文化差异性。本文试图通过《围城》英译本的实例,来探讨文学翻译中的"第三类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