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三峡库区特大型的金乐滑坡,从其形态特征、物质结构特征等方面,分析了该老滑坡的形成机制,评价了其不同块体之间的稳定性及相互作用关系,认为该滑坡为复合型的滑坡,多期次形成,后期改造严重.滑体各块体的稳定性不同,整体基本稳定,局部块体稳定性较差.并针对残留体复杂的滑坡提出了综合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切割作用下牵引式古滑坡复活机理,通过现场调研及地质勘测获得了国道S206某古滑坡的地层结构特征、变形特征等,得到了古滑坡存在的有力证据,并对滑坡区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地质背景、勘察结果表明该古滑坡属牵引式古滑坡;区域结构破碎的岩体、软弱夹层为古滑坡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前缘深切沟槽提供了空间条件;降雨促使了古滑坡的复活,前缘切割作用是古滑坡复活的直接诱因;不平衡推力法分析结果表明该滑坡在降雨情况下属不稳定状态,监测结果显示古滑坡复活后处于蠕滑状态,雨季时进入变形滑动阶段。可见地质背景是牵引式滑坡形成的内因,降雨、前缘切割是牵引式古滑坡复活的外因。  相似文献   

3.
贵州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和脆弱的地质条件,极端气候的影响,使得滑坡地质灾害频发,如何预防和治理滑坡地质灾害仍是目前面临的难题。本文通过对贵州省印江县革底滑坡基本特征的分析认为:该滑坡为一特大型旋转牵引式顺层岩土体滑坡,并形成"堰塞湖",具有滑坡边界清楚、多级滑面、滑动时间长、多次滑动、滑向转向的特点,滑面发育在奥陶系下统大湾组泥灰岩间夹泥质条带,滑床为泥灰岩、滑带土为泥质条带。通过滑坡稳定性计算,该滑坡体目前处于整体稳定状态,但"堰塞湖"仍有可能产生次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灾害链,威胁下游村庄和公路,最后提出了该滑坡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皖南山区地形切割强烈,沟谷密集,形成深谷陡崖地貌景观。复杂的地貌和地质条件,加上人们不规范的工程活动而引发诸如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和不良工程地质问题。宁国市松山滑坡是因工程切坡挖方而引起的大型滑坡。文章阐述了松山精坡的环境地质条件,重点对滑坡的地质特征、岩体结构、形成条件及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讨论;对岩土的工程性质进行了试验、边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滑坡的成因和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对滑坡的治理提出了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5.
泾河下游台塬区黄土滑坡频繁发生,曾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以"泾河南岸泾阳段黄土滑坡调查评价"项目为依托,对区内滑坡的类型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野外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将黄土滑坡按诱发因素及运动特征划分为灌溉流滑型黄土滑坡、灌溉滑动型黄土滑坡、侵蚀滑动型黄土滑坡、侵蚀滑塌型黄土滑坡及开挖垮塌型黄土崩塌5个类型。在此基础上对黄土滑坡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区内黄土滑坡的时间分布特征表现为黄土滑坡日趋频繁和春季多发,空间特征表现为黄土滑坡多塬段群发和区域破坏模式差异,这些特征系人类工程活动与其它地质环境条件耦合作用的结果。灌溉诱发型黄土滑坡具有典型的多序次破坏特征,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滑坡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已查明滑坡灾害点59个、崩塌灾害点22个,其控滑结构面以松散盖层与基岩接触面、黄土土性差异面及节理裂隙面为主要结构面,滑坡的动力学特征以蠕滑缓动滑坡为主,影响滑坡和崩塌灾害形成除了地貌一岩土类型、地质构造、降雨等因素外,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也是造成滑坡和崩塌灾害的重要因素。针对不同灾害特点,分别提出了监测、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生物工程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王家半坡滑坡位于天水市北山,属典型的间歇性黄土泥岩滑坡.野外调查和监测资料表明:王家半坡滑坡老滑坡属中型滑坡,其前缘复活的1~#、2~#滑坡属小型滑坡.滑坡体由黄土和新近系泥岩组成.该滑坡变形强烈,拉张裂缝、剪切裂缝多见,目前处于蠕滑变形状态,是在内外动力耦合条件下形成的.地形地貌、岩土结构、地下水对老滑坡的形成、发展起控制作用,1~#、2~#滑坡的复活受老滑坡滑带和裂隙控制,降雨是滑坡局部复活的主要引发因素.滑坡的变形破坏模式为蠕滑-拉裂型,并且呈现出多期的间歇性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8.
根据贵州地区的地貌特征及岩土构造条件,对该地区的滑坡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阐述和总结.主要分析了贵州山区滑坡的主要类型、滑坡自然条件、影响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等,分析贵州山区滑坡的形成机理;根据该类地区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岩土体力学结构特征等,有针对性地提出滑坡防护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岷江上游茂县以北马脑顶—两河口段 1∶1万地质剖面的测制和 1∶2 .5万地质测绘 ,系统地揭示了该段滑坡和崩塌堆积的特征。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滑坡、崩塌形成的控制因素 ,认为岩性、构造、地震等为滑坡、崩塌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最后对该河段内主要滑坡、崩塌堆积体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0.
1948年10月9日至10日,在贵州省威宁县石门乡发生了2次破坏性地震.在石门乡猴子岩(女姑村)一带,地震造成了滑坡、崩塌、地裂缝和断层等次生地质灾害现象.该处形成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位于震中附近,受地震波影响大;多条断层和多组节理切割岩体,破碎的岩体在震动作用下易滑塌;岩层为软硬相间的结构,易形成发生滑坡和崩塌的地貌;陡崖和陡坡容易形成崩塌和滑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