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株G~-球形趋磁细菌的发现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玄武湖水域发现一株 G- 球形趋磁细菌 X W - 1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菌体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快速北向游移,平均游动速率约为0 .14 m m/s ,该菌株对磁场的作用极其敏感.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在每一菌体的细胞壁上镶嵌了12 颗左右的磁小体,磁小体的大小和形状均匀一致,每颗磁小体长约60n m ,宽40nm ,x 射线能谱测试分析表明,磁小体为铁的氧化物.  相似文献   

2.
一种趋磁弧菌及其磁小体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京城郊一淡水池塘污泥中存在一种弧形趋磁细菌NMV—1,在地磁场作用下一致向北游动,细胞可连接成链状,有2~13个菌体,长达2~10μ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表明每个细胞内含11~15颗磁小体,呈长方体,沿菌体长轴排列成链状,磁小体尺度为:长120nm,宽80nm,处在稳定的单磁畴晶体范围内.能谱分析仪显示该菌磁小体的元素组成为铁(Fe),由晶体衍射分析表明磁小体为单晶结构.NMV—1趋磁弧菌的发现为研究用生物方法制备新型纳米磁性材料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趋磁细胞研究:I.武昌东湖水体中趋磁细胞WD—1的分离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武昌东湖水域中存在杆状,螺旋状和旺状等不同形态的趋磁细胞,通常在细胞内有2~10个数量不等的磁小体,在微好氧条件下利用半固体培养基分离到一株G^-,短杆状的趋磁细胞WD-1,能谱电镜分析表明,该菌磁小体的元素组成是Fe,Al,Zn,Ga,P和S,共含量分别占84,57%,3.98%,2.75%、2.21%、1.12%和0.93%。  相似文献   

4.
从黄石磁湖底部泥水样中分离到一株杆状好氧趋磁细菌HM-1,在pH7.0-8.0,30℃振荡培养的条件下培养时,每升培养基含4g柠檬酸,0.5g硝酸钠和50mmol.L^-1FeSO4,分别是它生长和磁小体合成的最适碳源,氮源和铁源;此菌为G^-,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阳性,不积累聚-β-羟丁酸,G+C的摩尔分数为64.08,龙小体含一种矿质元素Fe。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趋磁细菌WD-1生长和磁小体合成的最适条件,在pH6.7,28℃和静止培养条件下,每100mL含50~100mg柠檬酸或100~150mgα-酮戊二酸和20mg硫酸铵分别是WD-1生长的最适碳、氮源、碳氮比以5:1或4:1为好,每100mL含50mg柠檬酸、75~125mgα-酮戊二酸、75mg酒石酸或175mg乙酸钠,10mg硝酸钠或10~20mg硫酸铵,15μmol.L^比然蛄?  相似文献   

6.
磁小体是磁靶向给药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精准示踪生物体内的磁小体来指导靶向,基于磁小体和量子点构建一种新型磁光载体.利用静置培养和磁吸附的方法收集富含磁小体的趋磁细菌AMB-1,并通过超声破碎及磁吸附方法提取长度为5~10个的磁小体链,运用点击化学反应将含有羧基的CdTe/CdS量子点修饰到磁小体膜上,并利用人肝癌细胞HepG2初步开展光示踪有效性的验证.结果发现该载体可以成功地被细胞摄取,并在细胞内观测到磁小体的分布.笔者成功地研制出磁光载体,为后续的磁靶向给药、磁靶向热疗及荧光一体化的研究及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科学世界》2012,(2):12
趋磁细菌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理查德·布莱克默(RichardBlakemore)发现的一类在外磁场作用下能作定向运动的细菌。它们体内有一种叫做"磁小体"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Fe3O4和Fe3S4。众多的磁小体在趋磁细菌体内聚集成链状,使得它们具有趋磁性。趋磁细菌发生细胞分裂时,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将体内的磁小体链"折断"为两部分。因为如果像正常的细胞分裂方式一样,那么,从趋磁细菌分裂开始到最终形成两个子细胞的力是不足以断开磁小体链的。  相似文献   

8.
趋磁细菌的磁小体由双层脂分子包被,膜上含有很多特异性的可溶和跨膜蛋白,在磁小体基质和颗粒间连接中还存在其他结构相关蛋白.趋磁细菌通过对磁小体膜或结构相关蛋白的遗传调控,实现从铁的吸收、氧化和还原—铁氧化体的沉积和成晶—磁小体链的装配和维护等一系列环节,取得了原核细胞中的最高结构水平之一——膜状细胞器结构.趋磁细菌借助磁小体结构对外界磁场(包括地磁场)信号作出响应亦提供了一个磁感受生物物理机制和地磁生物效应的简单模型.  相似文献   

9.
趋磁细菌是一类能够在一定的磁场内按磁力线方向运动的细菌,菌体内含有磁性颗粒,称磁小体.磁小体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对趋磁细菌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是在磁性记录材料、分离技术和医疗卫生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趋磁细菌是一类能够在一定的磁场内按磁力线方向运动的细菌,菌体内含有磁性颗粒,称磁小体.磁小体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对趋磁细菌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是在磁性记录材料、分离技术和医疗卫生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从磁水杯想起了生物磁学和“负效应”(即不良的作用),为之测定了两种磁水杯的磁感应强度,讨论了磁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负生物效应”,提醒人们必需同时注意磁水的“正、负生物效应”,方能发挥其应有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清楚的了解趋磁螺菌产磁小体的合成机理和调节途径,用Tn5转座子诱变的方法筛选得到了2株磁小体合成降低的突变株,并克隆了突变株中被插入失活的基因,分别为编码ABC型Fe3+转移系统中的离子结合蛋白的amb3385基因和功能未知的锄b3672基因.互补实验表明携带amb3385和amb3672基因的广宿主载体可以不同程度地恢复突变株中磁小体的合成,证明了D.schuler关于磁小体合成假说的第一个步骤,即Fe3+从胞外向经由Fe3+转运蛋白运输至了胞内.由于amb3672基因比对时未发现特殊相似基因,其功能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清楚的了解趋磁螺菌产磁小体的合成机理和调节途径,用Tn5转座子诱变的方法筛选得到了2株磁小体合成降低的突变株,并克隆了突变株中被插入失活的基因,分别为编码ABC型Fe3+转移系统中的离子结合蛋白的amb3385基因和功能未知的amb3672基因.互补实验表明携带amb3385和amb3672基因的广宿主载体可以不同程度地恢复突变株中磁小体的合成,证明了D.Schüler关于磁小体合成假说的第一个步骤,即Fe3+从胞外向经由Fe3+转运蛋白运输至了胞内.由于amb3672基因比对时未发现特殊相似基因,其功能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低饱和场巨磁电阻金属多层膜Ni80Fe20/Cu的结构与磁电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磁控溅射方法,获得了具有低饱和场巨磁电阻的Ni80Fe20/Cu金属多层膜,在室温下,其磁电阻和层间耦合状态随Cu层厚度的增加呈振荡变化,在Cu层厚度tCu=1.0nm,2.2nm时磁电阻出现2个峰值分别为19.4%和11.7%,饱和场约为6.4×10^4A/m和8×10^3A/m低温下(77K)磁电阻为33.2%和27.6%,系统地研究了NiFe层厚度和周期数对多层膜磁电阻的影响,用真空退火  相似文献   

15.
用溶胶法制备了La1-xMnO3系列样品,经XRD分析表明样品为单相钙钛矿结构。TEM结果显示样品的颗粒基本呈球状,粒径约在200~300nm之间。利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量了样品的M-T和M-H曲线,研究了样品的居里温度和最大磁熵变随掺杂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调节居里温度在室温附近时,样品在低磁场下仍具有较大的磁熵变,有望成为在室温下使用的磁制冷工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改变基础螺菌培养基中琥珀酸添加量、氮源、铁源种类及含量以及培养条件,观察各因素对Magnetospirillum sp.AMB-1生长量及磁小体形成量的影响.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0℃,pH为6.9,250mL锥形瓶中装液量为70%,在添加0.80g琥珀酸、并以0.12g NaNO3为氮源、2.0μmol/L奎尼酸铁为铁源的基础螺菌培养基中按2%的接种量,静置培养4d后,趋磁细菌的吸光度可达0.853,磁小体的形成量Cmag值为1.673.  相似文献   

17.
作者从磁水杯想起了生物磁学和“负效应”(即不良的作用),为之测定了两种磁水杯的磁感应强度,讨论了磁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负生物效应”,提醒人们必需同时注意磁水的“正、负生物效应”,方能发挥其应有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Ganguly-Webb静磁表面波微带激励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微带换能器辐射与静磁波工作频率的相互关系,将静磁表面波换能器辐阻抗-频率曲线半高宽定义为激励带宽特征量,对静磁表面波换能器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对设计结果进行了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应用Lorentz显微术观察了反应蒸镀的Co-CoO膜的磁畴结构。当垂直各向异性场H_k和磁化强度相对垂直取向比增加时,它的磁畴结构从典型的180°面内畴变成点状畴,后老是单轴垂直磁各向异性介质的一种典型特征。用VSM测量的OR的角度依赖性显示了垂直磁各向异性的Co-CoO膜中存在一定量的面内磁化强度分量。结合对矫顽力H_c,剩磁矫顽力H_(cr)和磁滞损耗W_h的角度依赖性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这种垂直磁各向异性的Co-CoO膜的反磁化机理是磁矩的涡旋式(Curlingmode)非一致转动过程。  相似文献   

20.
用Biter粉纹技术研究了长×宽为40μm×300μm,厚度为40nm的微型NiFe磁阻元件,在难轴方向反磁化过程中曲折状磁畴的转变过程,观察和分析了曲折状畴形成、Neel壁合并、封闭畴和钩形畴转变及Neel壁状态转变等一系列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