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贺凯 《世界知识》2013,(14):56-57
6月27日,我有幸聆听了外交部长王毅在“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午餐会上的演讲——“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这是王毅自今年3月就任外交部长后,第一次系统地对外阐述中国外交的新思路。做为一名在国外教授和研究中国外交的学者,我听后感受颇深。王毅的演讲不但诠释了中国外交的原则和基石,而且还指出了中国外交的新方向。可以预见,中国外交在今后五年将更加积极主动和“有所作为。”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相似文献   

2.
日本首相安倍2013年以每月至少出访一次的频率访问25个国家、“华丽”地启动了“地球仪外交”后,在2014年第一个月份进一步扩展其“地球仪外交”射程、全力开展“全方位”首脑外交。当我们转动地球仪“俯瞰”安倍倾力推进的“地球仪外交”时,发现安倍“地球仪外交”“忽略”了日本的近邻——中国,且安倍足迹遍布中国周边和中国的重要朋友——非洲,这不能不令人忧虑安倍大力推行“地球仪外交”的战略意图以及未来中日关系的严峻形势。  相似文献   

3.
回顾2013年,新一届中国政府的外交可用“战略谋划”、“主动塑造”、“积极创新”和“底线思维”四个关键词来形容,这些特征丰富和充实了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内涵,开启了中国外交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周边国家建设“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周边外交战略的核心概念。中国周边外交的顶层设计不仅要大力推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中孟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一东盟高铁黄金走廊”等,形成活力四射的中国周边经济圈,“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媵,使我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获得裨益和助力”,  相似文献   

5.
丁日昌的外交思想形成于19世纪60-70年代。这对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内容有:坚守条约的和平外交思想,“自强为本”的实力外交思想,“遣使设领”、“保护华侨”以及主张实行“均势外交”的外交策略等等,从三个方面对丁日昌外交思想的成因作一略述。  相似文献   

6.
袁世凯作为“窃国大盗”已“盖棺定论”。他在中国政坛的崛起,一以编练北洋武力为后盾。二与他在晚清的外交生涯有关。他主持北京政府外交的理念和实践,对于民国时期的中国外交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孔子学院”看中国的文化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软实力核心的文化外交,发挥着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手段难以达到的独特作用。备受关注的“孔子学院”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文化外交,但同时也应看到其中潜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和合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的多边外交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和合文化传统中的“和为贵”、“兼相爱”、“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思想中透析中国多边外交思想,分析出中国多边外交思想的共生性、平等性、多样性、自主性,并以构建和谐世界作为奋斗目标,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曾国藩外交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羁縻驭夷”,指出曾国藩外交思想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和中国政府日益重视周边外交的背景下,中国周边外交亟需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构建面向未来十年的“大周边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11.
孙壮志 《世界知识》2014,(10):52-55
持续半年的乌克兰政治危机,逐步演化成俄罗斯与西方的正面对抗。随着美、欧对俄罗斯制裁的升级,俄罗斯的外交也越来越强硬,有人惊呼“冷战”第二季已经拉开帷幕。与此同时,俄罗斯加强了与中国、印度、巴西等“金砖国家”的合作,被西方从G8中“开除”的俄罗斯是否会经历一次重大的外交调整?  相似文献   

12.
《世界知识》2013,(24):14-27
筹备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与“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是目前外交界和国际关系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安邻、睦邻、富邻”政策,十几年来已为人们耳熟能详,而周边地区在我国总体外交布局中占据着“首要”地位(而“大国”处于“关键”地位)。中国发展了,周边外交也在持续推进,当然随发展而来的问题也在凸显。在这种背景下,党中央于10月24—25日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并立即引起国内国外的注意和热议。那么,座谈会体现的一系列理念创新,意义何在?它是对过去周边外交工作的革故鼎新,还是继承发展?今后工作的重点、方向、战略、目标、举措如何?什么应该坚持,什么应该发扬,什么应该注意,什么应该调整转变?  相似文献   

13.
伍廷芳是晚清时期著名的外交公使,具有先进的外交思想。1898年,他预见性地提出了中国要主动“开放门户”的观点,其独特的见解和态度早于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而又与其不同。  相似文献   

14.
石源华 《世界知识》2013,(14):64-65
董显光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新闻人,创办过多种具有重要影响的英文中国报纸。他人仕后的任职岗位长期不在国民政府外交部,却一直承担着中国开展国际抗日宣传的公共外交重任。晚年出任台北驻日、驻美“大使”,在“外交”岗位上结束了他的职业生涯。  相似文献   

15.
丁日昌的外交思想形成于19世纪60~70年代。这对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内容有:坚守条约的和平外交思想,“自强为本”的实力外交思想,“遣使设领”、“保护华侨”以及主张实行“均势外交”的外交策略等等。从三方面对丁日昌外交思想的成因作一略述。  相似文献   

16.
钱其琛退休后出版回忆录,李肇星在网上与网友交流外交,正如许多人所说,反映了一种新风格新气象。吴建民常说一句话:揭开外交的神秘面纱。他最近在接受本刊记者葛军采访时又重复了这句话。可以说这句话就是这种新气象的注脚。从创刊起,《世界知识》就十分关心中国的外交,这是抗日救亡的时代要求和“世知”的历史使命决定的。但在当时“弱国无外交”,所以有读者在杂志封面写下“近来国际已然忘记了中国”的沉痛语句。新中国成立后“一扫新纪元”,中国外交更成了这本杂志的特色内容。近年来民众对中国外交的关注与日俱增,“世知”的外交板块也…  相似文献   

17.
李科林 《当代地方科技》2009,(8):161-162,154
“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一项重要外交方针,然而到了60年代这项外交方针却走向了终结。这源自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以及引发的中苏国家利益的冲突。赫鲁晓夫倡导的对美“缓和”同中国的反美战略发生了矛盾,使得旨在联苏抗美的“一边倒”外交策略遭受考验;随着中苏两党意识形态分歧的不断公开和不可调和,加之国家利益冲突的加深,导致了中苏党和国家关系的被迫中断,“一边倒”也不可避免地走向尽头。“反帝反修”的提出则暗示了“一边倒”时代的结束。  相似文献   

18.
龚婷 《世界知识》2013,(11):69-69
也许是源于国人对美国是中国外交“重中之重”的认知,“美国研究”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领域一直占据突出的位置。“美国研究”,简言之是专门将美国当作对象的研究,视角和内容涉及美国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著名美国 问题争家王缉思教授曾将“美国研究”与内容涉及美国的“美国问题研究”区分开来,并担心专门从事美国研究的学者“似乎在减少”,“美国研究日益成为美国问题研究”,成了谁都能说上几句的显学。  相似文献   

19.
近期以来,国际舆论对中国外交有这样一个评价,那就是“中国外交成熟了”。现在,它变成了全世界对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共同认识。国际社会为什么会对中国外交有这样一个评价?我国外交在不断地进步,但是为什么直到现在,国际社会才认定中国外交“成熟”了?这种说法的出现是由于中国自身变化的原因,还是别人对中国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和这一“成熟论”有什么关系?如果说现在我国的外交政策“成熟”了,那么下一步的发展趋向是什么?我们这些年的外交工作在哪些方面是比较成熟的,是成功经验,哪些方面还不成熟,是需要改进的?今天请专家就上面的问题进行探讨。——阎学通  相似文献   

20.
自从“公共外交”四个字出现在十八大报告中之后,国内对其解读明显升温。因其内容的丰富度、形式的灵活度以及效用的持久度,公共外交能够灵动巧妙地增进一国在国际上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被广泛视为一种“身段柔软,内心强大”的外交利器。在国际话语权竞争日益白热化、常态化的情境之下,公共外交有望成为未来五到十年拓展中国外交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抓手”。笔者则认为中国公共外交事业应该注意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