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国内外对节能环保意识的提高,以自然工质CO_2代替传统制冷剂作为冷媒的制冷压缩循环具有诸多优点。本文通过研究以CO_2作为冷媒的压缩制冷专利技术的发展、全球分布以及重要申请人,有助于CO_2压缩制冷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技术的改进。  相似文献   

2.
在目前市场对压缩式空调机组运行范围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二级压缩技术已成为压缩式空调领域在制冷、制热时提高其运行范围以及制冷、制热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通过研究目前世界上关于二级压缩技术的专利文献,将有助于二级压缩技术的应用以及相应的改进。  相似文献   

3.
焦化企业是工业用水大户。由于生产用水设计采用的是较为传统的工艺流程,不仅造成了工业用水的极大浪费,同时增大了工业用水的排放量,造成了环境污染。1999年我们采用了澳化锂制冷新技术。实践表明,该项制冷技术不仅能很好地满足生产需要,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生产用水的闭路循环,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为公司创效显著。 一、溴化锂制冷新技术简介及工作原理 溴化锂制冷工艺就是利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冷媒水把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带走,以达到冷却生产用水的目的。两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节能型制冷设备,它是以…  相似文献   

4.
四种双温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的制冷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对双温压缩/喷射混合蒸气压缩制冷循环进行理论分析的热力学模型,利用此模型对带有蒸发压力调节阀的双温蒸气压缩制冷循环和三种压缩/喷射混合的双温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的理论制冷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利用压缩/喷射混合制冷循环可以回收膨胀阀和蒸发压力调节阀的节流损失,提高双温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高温蒸发器制冷量越大,双温压缩/喷射混合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的提高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各设备的(火用)效率分析,得出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各设备(火用)损失及相对(火用)损失,进而提出提高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效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压缩/喷射混合制冷系统喷射器设计及其变工况特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压缩/喷射混合制冷循环的喷射器混合室直径的确定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对不同制冷工况下喷射器的工作特性进行了理论探讨.结果表明:对于一定喷射系数的制冷系统,存在一个最佳喷射器混合室直径,使得压缩/喷射混合制冷循环的性能最优;当喷射器的运行工况偏离设计工况时,喷射器的制冷量和压缩/喷射混合制冷循环的理论制冷系数也会偏离设计性能,但压缩/喷射混合制冷系统的理论制冷量随工况的变化比传统制冷系统小.  相似文献   

7.
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多,给世界能源与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因此,提高汽车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十分重要.目前,作为汽车重要部件的汽车空调普遍采用蒸汽压缩式制冷,通过电磁离合器从发动机获取驱动力或单独设置辅助发动机作为动力,明显增加了汽车油耗.吸附制冷机能够利用内燃机尾气作为驱动热源,采用吸附式车用空调,对降低车辆油耗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然而,要将吸附制冷技术实际应用于车辆空调,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使用压缩式制冷炒酸奶机功耗高、噪声大、受电力条件束缚等缺点,本文设计了一种利用光伏组件供能、半导体制冷技术制冷的太阳能炒酸奶机,并对炒酸奶机的性能进行了理论计算分析和MATLABSimulink仿真模拟。分析表明,太阳能炒酸奶机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实现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冷凝热回收技术多是对夏季制冷工况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冬季制热工况。研究基于热力学建模机理和冷凝热回收技术设计出一个热水循环辅助系统,它在夏季能够充分回收蒸汽压缩式热泵机组在制冷模式下运行产生的冷凝热,制取温度适中的生活热水储存于保温水箱,满足用户需求;在冬季可以吸收部分冷凝热后在蒸发器中释放热量,使液态制冷剂汽化,满足热泵机组制热模式的运行需求,可以代替传统热泵的地下水源或者土壤源子系统。以兰州市某宾馆的蒸汽压缩式热泵机组作为案例,设计了相应的热水循环辅助系统,并通过热力学仿真加以验证。结果表明,该热水循环辅助系统的实施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且在节能和降低系统初始投资方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小球藻生长速率快、易于培养且能进行光合作用,可作为生物法固碳的优良材料。而CO_2作为全球变暖的元凶,如何减少大气中CO_2含量已是当今热门话题。但目前对小球藻去除CO_2的研究中,大规模培养的较少。因此,本实验以120L玻璃封闭的自制大容器为培养器,以HSM1添加植物激素6-BA 0.5mg/L为培养基,培养时持续通入CO_2和空气,通气量为1L/min,CO_2的浓度为6.56%,并进行光照、水循环等,对小球藻进行大规模培养。结果表明:小球藻对CO_2的去除率最高达24.09%,鲜重为3.624g/L,产油能力为0.14g/L。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有关CO_2增稠的中外专利信息并结合期刊信息,梳理CO_2增稠的各类技术发展趋势与技术特点。对均相体系CO_2增稠技术的重点专利和近期专利进行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展望稠密CO_2增黏的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一种采用自然冷媒R744(即CO2)的空气能热泵热水器系统。该系统在实验室的实测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将常温水直接加热到90℃以上,甚至超过沸点(100℃),且保持较高的COP。另外该系统在热泵热水器国家标准规定的名义工况下的测试表现也非常优秀,整体来说,CO2冷媒是热泵热水器最好的冷媒。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带喷射器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EDCC)制冷系统的性能,为提高制冷系统的能效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总当量变暖影响(TEWI)参数对该系统进行环境分析,讨论影响系统性能的因素,并与蒸气压缩喷射引射制冷循环的性能进行对比。【结果】EDCC制冷循环的COP及效率受蒸发温度、主循环冷凝温度的影响。在-27℃以下,EDCC循环的COP比带喷射器蒸气的压缩制冷循环性能提高约1.57%,效率在全工况下优于带喷射器蒸气压缩制冷循环。辅助循环对系统效率和环境性能影响较大,辅助循环中冷凝器的损失最大,直接接触冷凝器和主循环膨胀阀损失较少。【结论】EDCC制冷循环具有良好的系统性能、效率和环境友好度。  相似文献   

14.
在功率较小的温度控制系统中,可以广泛运用半导体制冷,因为它在制冷时,没有污染、可靠性非常强。例如便携式汽车冷暖箱、冷热饮水机、微机芯片的制冷等。本文详细叙述了半导体制冷片(器件)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及其特点,并研究开发了一套以单片机STC12C5A60S2控制为核心,数字式温度传感器,半导体制冷片以及固态继电器配合使用的微机芯片温度检测制冷控制系统。该系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移植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STIRPAT模型以及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1997—2015年的面板数据研究电力消费与CO_2排放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CO_2排放、电力消费占比、能源强度、GDP都与人口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且电力消费占比、GDP与CO_2排放负相关,能源强度、人口与CO_2排放正相关。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CO_2排放与电力消费占比、CO_2排放与能源强度及电力消费与能源强度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GDP是CO_2排放的格兰杰原因,而人口的检验并不显著。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我国节能减排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洁 《河南科技》2009,(9):49-50
<正>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多,给世界能源与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因此,提高汽车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十分重要。目前,作为汽车重要部件的汽车空调普遍采用蒸汽压缩式制冷,通过电磁离合器从发动机获取驱动力或单独设置辅助  相似文献   

17.
针对冷暖式空调器在标热工况下出现结霜的问题,利用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的基本知识,并对空调系统的风量、管路冷媒流动、低压管路的流速进行了改进。结果表明,结霜的主要原因是由冷媒偏流引起的。在系统冷媒分流均匀之后,通过调节冷媒毛细管可以实现正常制热运行。  相似文献   

18.
Fluent数值模拟在制冷与空调领域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Fluent数值模拟在从制冷和空调领域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以Fluent数值模拟技术在制冷及空调领域中运用现状为出发点,对Fluent模拟技术进行了简要阐述,并通过对Fluent系统模型的实验对其在制冷和空调领域中的系统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压缩机是空调的重要构成部分,现今空调技术的研究就是压缩机技术的更新。压缩机一旦出现问题直接影响的就是空调的制冷问题,压缩机在空调制冷剂系统中起压缩驱动制冷剂的作用,是整个空调制冷系统的重要保证.由于压缩机的种类与形式有很多,即使是不同厂家生产的相同规格的压缩机配置也不同,那么压缩机的配置是对空调性能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本文就压缩机的配置对空调的影响方面作以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正>自1976年美国Lewis研究中心的G.V.Brown首次在室温条件下实现了磁制冷以来,磁制冷的温度范围开始提高到室温附近。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在室温制冷研究领域,国内的许多研究机构大都致力于高磁热效应固体磁性材料的研究和磁制冷机的研制,不过固体磁制冷工质磁热效应不够大、换热速度不够快,制约了磁制冷技术的应用。若将纳米磁性液体作为磁制冷工质,不仅可以放大磁制冷效应,而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