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将新疆克拉玛依原油和碱含量为0.2%的博斯腾湖造纸厂黑液在混调器中以较高的速度搅拌,制备出一种油/水乳状液,用以模拟黑液驱油产出液。以脱水率为主要指标,研究了无机盐、季铵盐和其他常用破乳剂对模拟产出液的破乳效果,筛选出效果较好的NaCl、PTA和SP169进行复配试验。以NaCl、PTA、SP169为准三组分相图的顶点,在准三组分相图中均匀布置了21个配方,确定出第4点和第13点为最优配方,其脱水率在80%以上。在运用化学破乳技术的基础上再利用加热或高频电破乳技术,使破乳效果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将新疆克拉玛依原油和碱含量0.2%的博斯腾湖造纸厂黑液在混调器中以较高的速度搅拌,制备出一种油/水乳状液,用以模拟黑液驱油产出液。以脱水率为主要指标,研究了无机盐、季铵盐和其他常用破乳剂对模拟产出液的破乳效果,筛选出效果较好的NaCl、PTA和SP169进行复配试验。以NaCl、TPA、SP169为准三组分相图的顶点,在准三组分相图中均匀布置了21个配方,确定出第4点和第13点为最优配方,其脱水率  相似文献   

3.
针对河南油田破乳剂主要是以复配为主,油田使用的原油破乳剂BP-169和SP169对高含聚合物的破乳效果较差的情况,采用三组分复配法研制了水溶性低温高效破乳剂Pel-01.室内对比评价表明:Pel-01在脱水率、脱水速度、油水界面等指标上均明显优于BP-169和SP169.下二门联合站6d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使用Pel-01破乳剂破乳效果明显提高,投入使用后平均每天可减少加药量20kg,而且指标均达到外输原油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胜利炼油厂原油破乳脱水脱盐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炼油厂对原油脱水脱盐的要求,对胜利油田供给胜利炼厂的原油进行了脱水脱盐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孤岛原油在储罐内温度应控制在45℃,胜利混合原油为50℃,沉降脱水及进入电脱水器脱水脱盐时,应控制的温度为120-130℃,应使用的破乳剂为M41T,其用量为20-40,g/L,讨论了药剂的注入方式和注入点,各和于电脱前分散加药改为罐前统一加药。这一方案的部分实施收到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天赐湾集输站处理原油开采时间长,原始含水率3%~5%,破乳温度变化大,现用破乳剂存在用量大、净化油含水率高、脱水时间长等问题.本文通过正交实验法优化得到破乳剂的最佳单剂质量配比,即m(YP-02)∶m(AP221)∶m(SP169)=8∶2∶3,研制出一种新型原油破乳剂SYC-201.室内实验结果表明,该破乳剂在温度为30℃、加入质量浓度为200 mg/L时,SYC-201在120 min净化油平均含水率为0.16%,且油水界面整齐,脱出水色清亮,说明其具有良好的破乳脱水能力.现场实验结果表明,加入SYC-201后的净化油含水率明显小于加入原用破乳剂后的净化油含水率,在SYC-201的平均加量为228 mg/L时,净化油平均含水率为0.10%,小于出矿原油技术条件(SY7513-1988)不大于0.50%的指标要求,能够满足现场生产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6.
新型酚胺聚醚破乳剂的原油脱水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酚胺树脂为起始剂,与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反应合成聚氧乙烯聚氧丙稀二嵌段共聚物,再经过无毒无污染的水溶性交联剂扩链制得一种低温快速破乳剂FA-1,并用于临盘井排原油破乳、室内评价表明,该破乳剂在35℃的低温条件下脱水率可达70%,即使在25mg/L的低加量时仍可达60%以上,而相同条件下油田现场所用破乳剂及其它对比试样基本无效、并通过表面张力和显微照片手段对破乳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针对河南油田破乳剂主要是以复配为主,油田使用的原油破乳剂BP—169和SP169对高含聚合物的破乳效果较差的情况,采用三组分复配法研制了水溶性低温高效破乳剂Pel—01.室内对比评价表明:Pel—01在脱水率、脱水速度、油水界面等指标上均明显优于BP—169和SP169.下二门联合站6d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使用Pel—01破乳剂破乳效果明显提高,投入使用后平均每天可减少加药量20kg,而且指标均达到外输原油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影响电脱盐装置脱盐效率的因素。通过分析原因,调整工艺参数、选择合适破乳剂,能够提高脱盐效率。  相似文献   

9.
针对石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原油乳状液、塔顶冷凝水乳状液和高酸度柴油碱洗乳状液,合成了有效的破乳剂,并对乳状液的形成与稳定存在的原因、破乳及破乳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根据炼油厂对原油脱水脱盐的要求,对胜利油田供给胜利炼厂的原油进行了脱水脱盐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孤岛原油在储罐内温度应控制在45℃,胜利混合原油为50℃.沉降脱水及进入电脱水器脱水脱盐时,应控制的温度为120~130℃;应使用的破乳剂为M41T,其用量为20~40mg/L.讨论了药剂的注入方式和注入点,各分厂于电脱前分散加药改为罐前统一加药.这一方案的部分实施收到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对陕北地区的原油进行了热化学脱水试验,并对现阶段正在使用的破乳剂性能进行了比较,筛选出了对本地区原油破乳脱水性能优良的破乳剂。发现本地区目前仍然使用的部分破乳剂性能欠佳有待更换。  相似文献   

12.
破乳剂对含聚乳状液破乳及油水界面膜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界面张力仪、界面流变仪和微弱电特性分析仪研究了两种破乳剂对含聚乳状液油水界面张力、界面黏弹性和油膜破裂过程以及对乳状液破乳脱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破乳剂顶替油水界面上的聚合物和天然活性物质吸附到界面,使界面黏弹性降低,界面膜变薄,最终导致膜破裂,乳状液破乳;破乳剂对油水界面黏弹性的影响表现出以弹性为主的特征,对含聚的水包油型乳状液的破乳,水溶性破乳剂更适合.  相似文献   

13.
从理论上分析了超声波和化学方法联合破乳的可行性 ,并用实验方法验证了联合破乳脱水的效果。实验结果显示 ,化学破乳剂和超声波联合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原油的破乳脱水效率。在破乳剂最优用量的实验条件下 ,对乳化原油进行超声处理 30min ,沉降 3h ,脱水率可以达到 90 %以上。模拟现场脱水流程条件 ,利用该方法对常规方法不能有效破乳的聚合物驱及化学驱出液掺混稠油形成的复杂乳状液进行了破乳脱水试验。结果表明 ,声化联合破乳具有较高的脱水效率。  相似文献   

14.
以Span80(山梨糖醇酐油酸酯)和Tween80(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单油酸酯)作为复配乳化剂,利用高速剪切法制备了含油率(v/v)为5%~50%的煤油/水乳状液.以油水分层效率和乳状液液滴的粒度分布及其平均粒径(D4,3)作为乳状液的稳定性评价指标,考察了HLB值、沉降时间、含油率、乳化剂含量、搅拌时间、搅拌转速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pan80-Tween80-煤油-水体系中,制备水包煤油乳状液的最佳复配HLB值为12.0:提高乳化剂的含量和油水比、延长搅拌时间、提高搅拌转速均可以降低乳状液的平均粒径(D4,3),减少油水分层效率,从而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其中乳化剂含量对乳状液的稳定性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5.
为了得到陕北原油的优良复配破乳剂,用该地区有代表性的宝塔区、安塞和子长原油,在实验条件下从该地区正在使用的商品破乳剂申筛选出四种.破乳脱水睦能较好的破乳刺.GT-940、YT-100、SP-169、HQ96-1。将这四种破乳剂与OP乳化剂、洗衣粉等添加剂按不同比例进行破乳剂-添加剂复配。发现只有GT-940与OP乳化剂和洗衣粉的复配破乳剂对宝塔区原油的破乳脱水性能得到改善。对宝塔区原油GT-940与OP乳化剂复配脱水率最高配比是4:1;GT-940和洗衣粉的复配物脱水率最高配比是2:3。  相似文献   

16.
模拟酸雨对水稻种子萌发及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华市酸雨污染严重 ,春冬两季酸雨频率高 ,p H较低 .用模拟酸雨处理早稻种子及幼苗 ,其萌发率和种子活力都明显下降 ,幼苗叶片受到明显伤害 ,并与模拟酸雨的 p H值成正相关 .  相似文献   

17.
辽河稠油破乳脱水综合技术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稠油在辽河田具有较大的产量,主要采用热——化学沉降脱水技术进行脱水,存在耗时长、耗能高、耗剂量大的现象。在采用热——化学沉降脱水工艺的基础上,引入超声波物理场,与现有的热——化学沉降脱水工艺相结合,实现声、化学和热联合作用,对辽河稠油进行破乳脱水研究。研究证明可以大幅度降低时间和化学药剂用量,降低能耗,提高脱水效率。  相似文献   

18.
含蓖麻油的水性聚氨酯乳液的稳定性和膜的耐水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蓖麻油与聚醚(N210,Mn=1000)、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为主要原料,以二乙烯三胺(DET)、环氧氯丙烷(ECP)、马来酸酐(MAH)等为亲水单体,通过丙酮法制得了稳定的含蓖麻油的水性聚氨酯.研究了亲水单体含量对水性聚氨酯的粘度、稳定性、乳液成膜的干燥时间以及漆膜的耐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亲水单体含量为12%-24%时,可以显著地提高聚氨酯漆膜的耐水性.  相似文献   

19.
电导法研究环己烷/水/CTAB乳状液的稳定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制备了不同组成的环己彬水/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乳状液,用电导法测定了正己醇、聚乙二醇等添加剂存在下乳状液富水相不同时间的电导率、通过提出增比电导率Kr的新概念,描绘了dkr/dt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并由dkr/dt—t曲线求得了该曲线上的极值点tmax和(dkr/dt)max,定量判断了乳状液的稳定性,结果与分相法观察到油水分层的时间tp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