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张荣臻  焦亚南 《科技信息》2010,(29):I0111-I0111,I0119
世界各民族的民俗文化源源流长,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如何向世界展示翻译好本民族文化或者本民族的一些社会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及本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是翻译学的根本任务。详细了解其他民族的民俗文化,又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翻译给本民族的文化了解者,也是翻译工作者的最大的欣慰。本文从民俗文化、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民俗文化的可译性限度及其调节机制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了民俗文化的可译性限度问题,同时提出了如何正确处理民俗文化的可译性限度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浓郁的地方性特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朝阳地方民俗文化研究为基础,探讨了地方民俗文化外宣的定位问题,从归化和异化、中式外语及多元翻译策略的综合运用等方面分析了地方民俗文化外宣的语际翻译策略,以便更好地为地方民俗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服务,为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3.
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意识形态、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大量的民俗文化负载词汇,给当今更加广泛、深入的国际跨文化交流带来障碍,因而民俗文化词汇翻译日益突出。本文从文化比较角度研究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探索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原则,找出理想的翻译方法以促进文化的发展、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相似文献   

4.
杨柳 《科技信息》2012,(22):157-157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因其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因此,研究民俗翻译要在文化翻译研究的大背景下进行。本文从文化翻译观角度,结合文化翻译观的理论知识,以民俗翻译为例探讨民俗文化英译中的翻译策略,分析文化翻译理论在民俗英译中的适用性问题。通过对民俗翻译的研究和分析,了解文化翻译策略的优越性,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实现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广西边疆地区民俗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与社会文化色彩,翻译活动有助于传播壮族及其他少数族裔古老历史及璀璨文化,也是增强边疆地区民族身份认同感的重要途径。然而,民俗文化翻译在边疆民俗文化对外传播中仍是一种派生的语际转换活动,导致标识民族身份的异质性语言文化无法得到较好的彰显与传播,因此采用互补翻译策略既有裨于壮族及其他少数族裔重塑其独特的文化身份,也可促进边疆民俗文化在东西方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与他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晏开维 《科技信息》2008,(9):460-461
关联理论是一种富有解释力的理论,能给翻译研究以有益的启示,我们可以依据关联理论来解决翻译界多年争论不息的话题,并对一些重要的翻译概念进行证伪,如"对等原则"、"不可译性"等.它的产生虽然不是为了解释翻译,但它的确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释翻译现象、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框架,奠定了翻译本体论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揭示了翻译的本质性特征.由关联理论和翻译研究结合诞生的关联翻译理论更把翻译研究带上了新台阶,建构起了从根本上有别于以往翻译理论的崭新理论模式.当然关联理论也不能涵盖所有的翻译理论,囊括所有的翻译现象.尽管关联理论的翻译观目前也只是有了一个大体的轮廓框架,但却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最受中国翻译研究者欢迎的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之一.本文介绍和评述了奈达翻译理论中的核心--"功能对等"理论,并进一步探讨了"功能对等"理论所遵从的原则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顾晓燕 《科技信息》2007,(31):150-151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在翻译界讨论已久,对"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大家已达成共识。然而,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轻理论、重实践"的弊端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教学的质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强调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根本指导作用,使翻译理论有机地融和到翻译教学实践中,以提高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翻译实践活动历史悠久,各种关于翻译的观点、思想和理论也随之产生,本文通过对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些翻译家的翻译理论的分析,并与尤金·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相对比,进而指出中国翻译史上也是出现过"等效翻译"思想的,只是当时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在中国译界引起过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高萍 《潍坊学院学报》2016,(4):77-79,89
潍坊作为历史名城文化悠久淳厚,民俗纯朴率真,民俗文化是潍坊民俗、民风、民情的生动写照,也是体现潍坊综合实力的一扇窗口。时值国际化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潍坊民俗文化如何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协同其他资源走向国际大舞台对于提升城市形象、人文综合素质以及全面提升潍坊在山东乃至中国的整体地位影响深远。本文从民俗特征与其功能之间的互动理论分析入手,在考查潍坊民俗文化现状的基础之上,通过例证法肯定了民俗文化的现有成绩。重点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民"与"俗"两要素的剖析归纳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策略,以期对潍坊民俗文化的国际化发展提供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贺芳 《科技信息》2008,(23):201-201
语境的理解是否恰当,影响着文学翻译的质量。本文试从文化语境中的礼俗文化,典籍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这四个角度分析其对《红楼梦》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崔峰博士在研究翻译家鲁迅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发现了鲁迅先生的"中间物"意识,不仅对我们深刻认识我国翻译理论与实践有启迪作用.而且对我们深入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有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一些翻译例证的分析,指出隐藏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中问物"意识对于准确翻译异域文化,以致"洋为中用",推进我国文化现代化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静 《科技信息》2013,(25):172-173
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作为西方两位杰出的翻译理论家,各自提出了具有创建性的翻译理论。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和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及"语义翻译"是他们理论的核心内容。通过对二者的理论进行对比研分析,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翻译理论,从而应用于翻译实践,还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两位翻译理论家。  相似文献   

14.
"功能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本文在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下,分析了江西景点介绍文本翻译纲要,提出了一些可行的翻译策略,以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5.
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等值翻译理论成为翻译界许多名家争论或探讨的亮点.例如,雅各布森的"差异中的等值"、奈达的"动态对等"等以不同的语言模式为基础,从语言、交际或翻译等不同角度对翻译等值作了详尽的论述.到了八十年代,纽马克的理论联系实际,对翻译中各个层次和各种类型的等值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研究.各理论家还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理论,使"等值"这一标准更具可操作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理论的不断发展,我们对翻译等值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充分认识到"绝对的等值是不可能的."翻译等值具有相对性,本文拟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论述翻译中的等值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严复的翻译理论"信、达、雅"在中国翻译理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本雅明和德里达提出的翻译理论成为近代西方翻译理论中炙手可热的讨论话题。本文对严复和本雅明、德里达的翻译理论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进一步强调文化翻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文化内容的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基础,对<西游记>的两个英译本作对比研究,针对两译本在翻译方法上的差异和效果来探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对<西游记>文化内容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翻译界对等效翻译本质的理解总是莫衷一是,不能统一。本文分别从四个方面对等效翻译进行了再思考:回顾等效理论的由来,并对等效理论作总的概括;分析严复三原则经常涉及的问题,用等效理论加以解决;分析"准确"和"通顺"之间常出现的矛盾,并提出解决的方法;最后说明等效理论本身既是翻译的最终目标又不能绝对化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受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深厚影响,译者被"忠实于原文"的翻译原则所束缚,偏向于以原文本为重要旨归。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将译者从原文本的铁链中解救出来,赋予了译者充分的自由,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加积极地参与翻译纲要的形成过程、更加关注译文的交际功能。对于旅游标识的翻译,功能翻译理论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民俗研究就是翻译研究。对过去的传统的研究是以现代的眼光翻译历史;对异民族民俗的研究是以他者的眼光在局内人与局外人之间翻译与阐释。即使对眼下问题的记叙与理解也渗透着对不同观点的翻译与再现。民俗学研究者就是民俗文化的翻译者。这种翻译不仅是通过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