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出用准直因子与分子外向流质量之间的关系,分子外向流动量变化率和质量变化率与中心源的光度关系,统计地推断作为外向流驱动源的中心星是单个存在的,还是成团的,或是尚未探测到.  相似文献   

2.
恒星形成是天体物理学的基本课题之一,而大质量恒星的形成与演化对研究银河系乃至宇宙的演化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对于大质量恒星形成的研究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CO分子外向流的观测对研究大质量恒星形成过程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国内外CO分子外向流的研究现状,对于CO分子外向流的观测方法和判断标准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利用紫金山天台13.7m射电望远镜对20个强IRAS远红外源(F100μm〉500Jy)进行了CO(1-0)的谱线观测,全部观测到CO发射,其中6个源为第1次观测到CO(1-0)谱线,在新观测的源中,5个可能有分子外向流,这些观测源的红外性质暗示出它们是仍深埋在分子云中的年轻星,显示出远红外源与分子云有关。  相似文献   

4.
利用德令观测基地13.7m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对OrionB做^13CO(J=1→0)和C^18O(J=1→0)成图观测,二者均有双极外向流结构,^13CO是2个方向的处流很不对称,中心位置与CO(J=1→0)外向流大致相同,与CO(J=1→0)外向流相比,C^18O的外向流中心向北偏移约1.5’。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冷分子气体外流的准直因子与外流气体的质量,中心星光度,谱线宽度以及与外流气体速度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还研究了已知的外流源在银盘上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小质量的外流源准直性较好。在恒星早期阶段,小质量的外流源及其中心的星体可能处于更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6.
星际介质中相对致密的区域是分子云,观测与理论已确认,恒星诞生于分子云。近10年来在恒星形成区不断观测到冷分子气体的高速外流,证明了在恒星演化早期,大多数星都将经历一个高能量的物质喷发阶段。目前对这类源的研究主要是通过CO分子谱线的观测与分析进行的。部分工作涉及分子外向流的中、远红外分析,采用的是红外天文卫星(IRAS)的资料。为了进一步弄清这类天体整个红外谱特征以及它与恒星早期物质喷发的关系,1988年1月、8月和1989年1月、8月,我们在北京天文台兴隆站用新建的  相似文献   

7.
用KOSMA3米毫米/亚毫米波望远镜,对大质量恒星形成区IRAS19213+1723进行了^12CO(2-1)和^12CO(3-2)的成图观测.^12CO(2-1)和^12CO(3-2)的谱线轮廓均具有不对称的结构,且具有较大的线翼展宽.^12CO(2-1)和^12CO(3-2)积分强度图,进一步证实了IRAS19213+1723存在双极分子外向流,CO不同跃迁所示踪的此外向流形态相似.利用局部热动平衡(LTE)的方法,得到该外向流的总质量为15.0M⊙、平均动力学时标为5.0×10^5yr、总质量流失率为3.0×10^5M⊙yr1.最后计算出了^12CO(3-2)与^12CO(2-1)积分强度比和展示了积分强度比的分布,推断出该大质量恒星形成区中外向流存在高积分强度比可能是由外向流与其周围的星际介质互相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脉冲功率源模块内的电磁耦合规律,该文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模块内部的电感动态特性。建立了电感线圈三维模型,得到了脉冲功率源工作时电感铜带上电流密度分布和电感值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电流分布主要集中于铜带中心及边缘区域;电感值与电流频率近似符合指数关系,瞬态脉冲下的电感随时间增大,电感变化率随时间逐渐减小,电流峰值时刻前电感变化率下降较快;铜带厚度小于1 mm时电感近似为常数,可以忽略电容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丙烯酸(AA)、甲基丙烯酸(MAA)、丙酸(PA)、乙酸(HOAc)、氯乙酸(CA)为模型分子,研究了小分子氢键给体对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在水中的低临界溶解温度(lower critical solution temperature,LCST)的影响。研究发现LCST与小分子氢键供体的质量分数呈反比关系,进一步研究表明,LCST的变化率与小分子的分子面积、分子体积、羧基的电负性及脂水分配系数(lg P)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植物生理学中“源”“库”“流”的教学刘凤霞(南阳理工学院生化系,河南南阳473066)在植物生理学中有一章关于植物体内同化物运输与分配,其中谈到了“源”与“库”之间的关系,但涉及到“流”的内容并不多,而同化物运输与分配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如...  相似文献   

11.
利用非线性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超熵增率定义了高等植物的源和库。从源库之间的熵流向、熵流环和信息熵入手,探讨了遵循非线性规律的高等植物光合作用、同化物运输、分配及生长发育总和的源库关系,揭示了源库之间相互依赖、共存互促、平衡发展、有序转化和以前馈和反馈方式协同作用相互调节的关系。并阐明了这种关系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2.
根据武汉市旅行社旅游线路,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个体网络指标、整体网络指标、聚类子群以及核心边缘模型,研究了武汉市城市内部旅游流结构.研究显示:1)在武汉市内部旅游流分布结构中,红楼(辛亥革命博物馆)外向程度中心性最高为11.728;在内向程度中心性方面,长春观最高为22.222;而黄鹤楼的外向、内向接近中心性值最高,分别为64.286、69.231;东湖20.352为中介中心性最高值;黄鹤楼、东湖、户部巷、长春观、江汉路/粤汉码头等旅游节点的结构洞水平比较高.2)整体网络密度为2.1868,旅游流网络中心势分别为外向程度中心势7.79%、内向程度中心势18.86%,中介中心势14.80%,外向接近中心势37.92%、内向接近中心势31.08%.3)凝聚子群分析共得到8个子结构,黄鹤楼、户部巷、红楼、首义园为第1子结构并是武汉市旅游核心区,剩余为其他7个子结构及城市旅游边缘区,两者相互验证.城市内部旅游流结构的研究可以为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线路组织、旅游设施系统规划、旅游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管理、旅游空间优化以及相关旅游地的联合营销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分别在薄盘和厚盘两种情况下,详细讨论了纯吸积过程和B-Z过程中吸积盘中心黑洞的熵变。结果表明,中心黑洞各参量在B-Z过程中的变化率与在纯吸积过程中的变化率之差与盘结构无关,而且与B-Z过程的辐射功率成正比。在B-Z过程中黑洞熵的变化率总是大于纯吸积过程中黑洞熵的变化率,二者之差来自中心黑洞延伸视界上的耗散功率。此外,还讨论了黑洞热力学定律在上述盘吸积过程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恒星形成的过程:吸积、坍缩及外向流为出发点,梳理了其中所应用到的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旋转、热力学第一定律、黑体辐射定律、角动量、质能关系等几点大学物理知识,并简要介绍了在小质量恒星形成过程中这些知识点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旅游流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2005~2009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入境游客抽样调查资料》为主要数据来源,以北京入境旅游流外向扩散为研究对象,选取北京入境旅游流外向扩散的20个典型旅游省市,借助SPSS、Excel等统计软件,从流量变化、流入指数等方面对北京入境旅游流外向扩散进行数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入境旅游流主要流向上海、陕西、广东、辽宁、天津和山东等经济发达或具有垄断性旅游资源的省市,北京入境旅游流外向扩散具有很强的资源导向性、经济导向性、距离导向性和交通导向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一种二元混合气体玻耳兹曼方程式的模型方程式。此模型方程式满足宏观的质量、总动量和总能量守恒方程式,满足H定理,并且在分子流和粘性流两个极限情况下给出与玻氏方程式相同的解答。因此可以近似地用此模型方程式代替玻氏方程式讨论介于分子流和粘性流之间的过渡区的气体运动情况。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旅游流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2005~2009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入境游客抽样调查资料》为主要数据来源,以北京入境旅游流外向扩散为研究对象,选取北京入境旅游流外向扩散的20个典型旅游省市,借助SPSS、Excel等统计软件,从流量变化、流入指数等方面对北京入境旅游流外向扩散进行数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入境旅游流主要流向上海、陕西、广东、辽宁、天津和山东等经济发达或具有垄断性旅游资源的省市,北京入境旅游流外向扩散具有很强的资源导向性、经济导向性、距离导向性和交通导向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城市群组城市流强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城市流强度的定量分析方法,对东北三个城市群组"辽中南"、"吉中"、"哈大齐"的区位熵、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基于此提出了城市群组的城市流强化与城市整合对策.结果显示,东北三个城市群组的中心城市均可以分为三类--高等、中等、低等:沈阳、大连、长春和哈尔滨以较大的城市流强度值成为各自城市群组联系的高等级中心;鞍山、丹东、营口、四平、大庆、绥化分别成为各自的中等级中心;其他城市成为各自群组的低等级中心.东北地区城市群组实现城市流强化和城市整合发展的对策为:网络化发展以解决结构与体制的矛盾,合理定向以实现各群组内部城市的整合发展,分等策略以提升城市群组内部的城市流强度.  相似文献   

19.
S1流面无粘流与边界层相互作用解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计算S1流面边界层与无粘流相互作用的混合迭代方法,与实验结果比较表明,文中提出了的迭代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此外,文中还建立了适合于S1流面的吸入系数变化率方程,并且成功地用于湍流边界层的求解。  相似文献   

20.
引进环境压力源和质量源等概念,将孤立系熵增原理直接应用到有多个子系统的场合,导出以边界可变动并有质量流的控制系统为中心的孤立系作功能力损失的熵法和(火用)法的一般表达式,并进行综合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