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6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器械吻合技术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在全直肠系膜切除的基础上,应用双器械吻合技术,对103例低位直肠癌行低位或超低位吻合,随访3年,回顾性分析其根治性、术后排便功能、手术并发症、局部复发率。结果:中低位吻合31例,超低位吻合72例;无切端癌残留,无大便失禁,无吻合口漏;全组无手术死亡;肿瘤局部复发率5.8%(6/103)。结论:在全直肠系膜切除基础上,利用双器械吻合技术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是保持排便功能,减少并发症,减少局部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位及超低位直肠癌TME保肛手术的手术可行性及优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3年3月-2006年6月的36例低位及超低位直肠癌TME的保肛手术治疗情况.结果: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漏;有1例发生局部肿瘤复发,占2.7%.19例(52.7%)出现直肠前切除综合征.结论:TME保肛术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并保留了肛门功能,应成为低位直肠癌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国产管状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从1988年至2000年2月,应用该技术行肠癌保肛手术98例,其中低位吻合(吻合口位于复膜返折平面以下者)75例,占76.53%,内65例系低位直肠癌(距肛缘8cm以内),超低位吻合16例,占24.62%,结果:所有患者的吻合器切除圈完整,。术后吻合口漏4例(4.08%),吻合口狭窄3例(3.06%)吻合溃疡1例(1.02%),局部复发4例(4.08%)。结论:国产吻合器吻合法可作为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器械吻合技术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 在全直肠系膜切除的基础上,应用双器械吻合技术,对103例低位直肠癌行低位或超低位吻合,随访3年,回顾性分析其根治性、术后排便功能、手术并发症、局部复发率.结果 中低位吻合31例,超低位吻合72例;无切端癌残留,无大便失禁,无吻合口漏;全组无手术死亡;肿瘤局部复发率5.8%(6/103).结论 在全直肠系膜切除基础上,利用双器械吻合技术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是保持排便功能,减少并发症,减少局部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器械吻合技术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在全直肠系膜切除的基础上,应用双器械吻合技术,对103例低位直肠癌行低位或超低位吻合,随访3年,回顾性分析其根治性、术后排便功能、手术并发症、局部复发率。结果中低位吻合31例,超低位吻合72例;无切端癌残留,无大便失禁,无吻合口漏;全组无手术死亡;肿瘤局部复发率5.8%(6/103)。结论在全直肠系膜切除基础上,利用双器械吻合技术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是保持排便功能,减少并发症,减少局部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低位直肠是直肠癌的好发部位。传统的手术是腹会阴联合切除加腹壁永久性结肠造口术。随着医学科学和手术技术的发展,对低位直肠癌要求在根治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留肛门功能。在诸多的保肛术中,应用管状吻合器行直肠前切除低位或超低位吻合是最理想的手术,能提高盆腔内低位吻合的成功率和降低深部操作的难度。本文总结自1988年 6月至1998年10月应用管状吻合器(GF- 1型 34 mm或 GW-1型 32mm)行直肠前切除低位或超低位吻合术82例,对其优点、适应症、禁忌症、常出现的问题和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超低位吻合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意义.方法分析1995~1999年76例行全直肠系膜切除超低位吻合的低位直肠癌的资料.结果局部复发率低,仅有6.5%,72例(94.7%)患者术后3个月排便次数及控便机能接近正常人,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本手术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直肠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8.
本术式特点是将内批约肌、直肠全部切除.手术切除范围广泛,能获得较满意的排便功能。戍形结肠排起到类似直肠的托储作用。操作简单、安全、效果好,是治疗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功能的一种新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预后。方法 螺纹管行Ⅰ期改良Bacon术及围手术期护理。结果 45例患者术后3-24个月随访,无1例复发。结论 选择术式及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介绍1种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的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塑料螺纹管对低位直肠癌行结肠-肛管吻合术(Parks)。结果 本组72例,完全恢复正常排便功能的71例(71/72),1例轻度排便失禁(1/71),术后并发症1例(1/71),局部复发1例(1/72),无手术死亡,随访率100%,平均48个月。结论 塑料螺纹管明显提高了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成功率,并发症低,局部复发未见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实验组为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组共32例;对照组为高位直肠癌组共25例;两组均采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分离全直肠系膜,后用吻合器技术吻合切缘,术后采用徐忠法肛门功能标准检测肛门功能,并随访3年。结果:随访3年中实验组复发2例(6.25%),对照组复发1例(4.00%);大部分实验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控便功能差,优良率37.5%,与对照组优良率64.0%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7<0.05);但两组在术后3个月(P=0.076)、6个月(P=0.217)、12个月(P=0.856)则无明显差异。结论:对有保肛手术指征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手术是可行的,术后患者肛门功能恢复在近期与高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比较存在差别,长期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荷包钳与单管状吻合器联舍用于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作用.方法 分析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应用荷包钳与单管状吻合器作直肠癌保肛手术116例的经验报告.结果 本组116例应用荷包钳与管状吻合器作直肠癌保肛手术,发生吻舍口漏8例(6.90%),吻合口狭窄6例(5.17%),吻合口出血1例(0.86%),无手术死亡.结论 荷包钳与单管状吻合器联合用于直肠癌保肛手术是一种经济、实用、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张泽民 《甘肃科技》2005,21(6):150-151
目的:探讨直肠癌超低位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原则。方法:通过29例手术病例分析,阐述基层直肠癌患者所采取的最佳手术方式。结论:直肠癌超低位切除术在基层医院应结合农村患者的状况及特点灵活应用,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正确选择手术方式,就会使保肛手术取得更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我院自1986年10月~1995年10月,收住低位直肠癌病人86例.其中对不愿作腹部造口术的患者,根据DUCKS分期及转移程度按治疗原则允许下,在Miles术式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术式进行保肛,如乙状结肠重建直肠瓣、肛直肠角再建、结肠半套叠、末端肠粘膜剥离后浆肌层袖状翻卷、股薄肌带蒂代替外括约肌在会阴部人工肛门成形术等,取得一定效果.但上述手术操作较为复杂,手术时间较长.笔者根据张东铭教授《肛肠外科解剖生理学》的有关论述,保留肛管齿线部括约肌与事先腹部组在前切除直肠段病灶足够末端,但仍可能保留肛管齿线,术中可待快速速冻切片对切缘段作病切达阴性,然后在前切除后的乙状结肠代替直肠段的距肛缘上作纵状3条缝合以代替重建直肠瓣,按骶曲重建直肠角.会阴组从扩开了的肛管中把拖下来的代直肠段与保留肛管作8针~12针间断内翻“U”字缝合术.并置盆底引流及冲洗管,肛管缝合(吻合口)用油纱裹肛门排气管压迫.我院在病史统计处理中对低位直肠癌患者86例中有12例选择性用此术式,随访6个月~5年,效果理想,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术前希罗达联合盆腔放射治疗对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疗效.方法将病症确诊6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手术组30例,常规进行手术治疗;联合治疗30例,术前联合希罗达和放疗,然后再手术.结果单纯手术组和联合治疗组的手术切除率分别为83.5%和100%,差异有显著性(P<0.05);保肛率分别为30.0%和86.7%,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6.0%和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术前希罗述+放疗提高低位直肠癌的手术切除率和保肛率,降低局复发率,是目前较好的新辅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与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Dixon)治疗低位直肠癌对患者围术期指标、CRM阳性率、术后并发症和5 a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Miles术组(n=50)和Dixon术组(n=90),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CRM阳性率、术后并发症和3 a生存率.结果 Dixon术组患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少(P0.05);Dixon术组患者术后排尿功能优于Miles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RM阳性率与直肠穿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3 a无瘤生存率与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ixon术可达到与Miles术较为一致的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肠癌并急性梗阻的手术方式及预防吻合口漏的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手术治疗大肠癌并急性肠梗阻63例。结果:一期切除吻合率87.7%(50/63),其中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2%(1/50),切口感染率6%(3/50)。单纯造瘘9例,其中3例术中发现尚可切除,但其他情况较差而行暂行造瘘,术后1-1.5个月再次手术时发现2例已扩散而不能切除,术后切口裂开1例。一期切除二期吻合3例;捷径手术1例,无近期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式选择,术中肠腔减压和结肠灌洗、术后抗感染以及胃肠外营养等是手术治疗大肠癌并肠梗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会阴人工肛门术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会阴人工肛门术的研究现状冯裕荣(海南医学院附院外科,海口570005)关键词直肠癌,人工肛门术,会阴中图分类号R735.3我国低位直肠癌占直肠癌的50%~60%,每年约有2万人需进行永久性腹部结肠造瘘,即腹壁人工肛门术,其中极少数病人因为此而拒绝...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比原位可控回结肠代膀胱术及原位可控结肠代膀胱术优缺点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原位可控回结肠代膀胱术及原位可控结肠代膀胱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出防治原位可控回结肠及结肠代膀胱术并发症的有效可行防治方法.结果:原位回结肠代膀胱术13例中发生早晚期并发症2例,占15.3%,其中早期并发症1例(尿漏),晚期并发症1例(输尿管新膀胱吻合口狭窄),结肠代膀胱术12例中发生早晚期并发症5例,占41.6%,其中早期并发症3例(尿漏2例,粘液分泌过多1例),晚期并发症2例(输尿管新膀胱吻合口狭窄1例,新膀胱输尿管反流1例).结论:回结肠原位代膀胱术后尿液可控率高,原位自主排尿,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术后近期及远期随访效果较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大量临床及尿流动力学研究表明,回结肠代膀胱是各种肠代膀胱中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17例先天性巨结肠症患儿的手术治疗经验,分析、探讨根治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结肠切除、直肠后结肠拖出术(Duhamel手术)治疗5例和经肛门改良Soave术治疗12例。其中,2个月~2岁4例,2~10岁12例,10~18岁1例。结果:17例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无死亡病例,无肠梗阻、肛门狭窄等术后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9年,所有患儿排便正常,无大便失禁或污粪。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症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强调术前充分的肠道准备及合理的手术方法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