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的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枕大池二次注血法致脑血管痉挛兔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注血组(15只)和假手术组(15只),通过切开暴露寰枕关节间硬脊膜,改良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注血组穿刺枕大池注自体动脉血2 mL,假手术组则注等量生理盐水。术后5 d取基底动脉标本形态学观察(常规HE染色,透视电镜观察)。结果改良枕大池二次注血法穿刺成功率高,不易损伤脑干,动物术中存活率高,且典型脑血管痉挛模型成功建立。结论应用改良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可成功建立稳定、可靠的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致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且节约资源,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SAH大鼠脑功能改善作用,并分析相关机制.方法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通过神经行为学评分,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HE染色法观察脑形态学改变,脑含水量检测分析尼莫地平对SAH的治疗机制.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SAH组大鼠出现明显的神经运动功能障碍体征,其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与SAH组相比,尼莫地平组大鼠神经运动功能障碍体征明显减轻,神经行为评分明显高于SAH组.颅超声多普勒检测结果表明:SAH组大脑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而经过尼莫地平治疗后,其血流速度明显降低;HE染色发现:SAH组大鼠脑中可见明显的出血灶,神经元数目减少,神经元及神经胶质出现肿胀,尼莫地平能够明显减轻SAH后的脑损伤;大鼠SAH时,脑水含量明显增加,尼莫地平既能减轻血管源性脑水肿症状,又减轻细胞毒性脑水肿症状.结论尼莫地平能改善神经运动功能障碍,其机制与降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轻神经细胞、胶质细胞肿胀及减轻脑水肿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组织超微结构的特征与动态变化,以及这种改变在延迟性神经功能障碍(delayed neurolgical deficit,DND)中所起到的作用及病理机制.方法 对日本长耳白兔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做SAH模型.动物随机分为SAH组20只、盐水对照组15只、穿刺对照组和正常组各5只,于造模后1 h,3 d,5 d,7 d,10 d灌注固定,留取延髓组织标本,在光镜和电镜下动态观察延髓组织的病理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SAH实验组标本肉眼可见广泛的SAH.光镜下从1 h开始就可见神经纤维结构的少量断裂;从第3 d开始可见明显的神经元结构改变,可有变形的神经元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大量增生,并在某些部位聚集,神经纤维断裂,大量空泡形成.电镜下超微结构中可见SAH实验组的神经元肿胀,核变形,染色质不均匀、边集、浓缩、核膜皱缩及核溶解,细胞器的变化表现为线粒体肿胀,嵴紊乱或消失,胞质内空泡形成,内质网扩张,高尔基体扩张.神经胶质细胞肿胀,髓鞘可见松解或溶解,神经微丝减少或消失;偶可见胶质细胞吞噬的凋亡小体.电镜下病理结构的动态变化与光镜的动态变化在时相上是一致的.结论 SAH后脑组织超微结构会发生损害,并在病程发展中呈明显的动态改变;SAH后神经细胞结构的改变,或细胞凋亡所导致的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可能在DND的发生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 ( SAH)是由位于脑蛛网膜下腔的动脉破裂引起的 ,是神经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 ,其死亡率及致残率高。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DSA)对SAH的病因诊断具有重大意义。选择适当时机进行造影是关键。早期即发病后 3天内行脑 DSA可以早期作出病因诊断[1] 。早期病因手术根治治疗对防止再出血、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有帮助。我科1 994年至 1 999年对 SAH患者早期行脑 DSA检查1 5例 ,现将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血管造影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本组患者 1 5例 ,男 8例、女 7例 ,年龄 2 4~ 68岁。临床诊断和脑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与依达拉奉对动脉瘤性SAH及行夹闭或栓塞术后患者的脑血管痉挛预防和治疗,并评价这两种药物的临床疗效作用.方法收集动脉瘤自发性SAH行动脉瘤夹闭或介入栓塞术后患者76例,其中38例入院后使用尼莫地平防治脑血管痉挛,另38例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防治脑血管痉挛,观察两组患者14 d后临床有效例数、发生脑血管痉挛(CVS)例数、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例数及死亡例数,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的幅度判断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4 d内,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CVS发生率、DCI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应用依达拉奉可进一步提高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降低CVS及DCI的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尼莫地平.  相似文献   

6.
纵裂池偏密征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纵裂池偏密征的认识,评价该征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首次CT确诊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TSAH300例CT资料中有纵裂池偏密征者136例的CT表现;分甲乙两组医生对疑诊或漏诊TSAH的43例行盲法复阅CT片,并统计学处理其测试结果。结果:TSAH以纵裂池少量积血最多见(212例);纵裂池偏密征136例,其中出现前纵裂池偏密征109例次,后纵裂池偏密征52例次,以前者更多见;疑诊或漏诊TSAH的43例复阅CT结果:甲组医生确诊TSAH19例,疑漏诊24例;乙组确诊TSAH34例,疑漏诊9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1 06,P<0 005)。本组136例均有其它颅脑内损伤,首次CT发现病变154个,迟发病变57个,其中首发病变111个和迟发病变51个均在纵裂池偏密征同一侧发病。结论:纵裂池偏密征是CT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少量积血的一个可靠征象,是否认识此征象,直接影响TSAH的首次CT确诊率;纵裂池偏密征也是迟发性外伤性颅脑内病变的早期征象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立体定向法制备大鼠自体动脉血脑出血动物模型,观察模型制备后大鼠的行为学改变及病理学变化的规律.方法 取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15只和对照组5只.实验组用肝素化100μL微量进样器抽取尾动脉血55 μL,用立体定向仪将微量注射器针进至尾状核中心,将血液分两次缓慢注入尾状核内(注射速度8 μL/min).假手术组完成立体定向术及尾动脉抽血,但不注血.结果 所有动物均成活,出血6 h后出现行为异常,组织形态学改变显著.结论 此方法成本低,成活率高,操作简单,对肢体运动功能损伤小,与临床脑出血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药物治疗干预措施对结核性脑膜炎大鼠蛛网膜颗粒结构的影响,为研究结核性脑膜炎继发脑积水形成机制和药物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大鼠结核性脑膜炎模型,分为A、B、C、D组(实验组),实验A、B、C组均给予异烟肼及利福平抗结核治疗,其中B、C组分别另外经小脑延髓池注射尿激酶(B)、乌司他丁(C),D组为非治疗干预组,E组为健康空白对照组。第3周,处死大鼠,之前经小脑延髓池注入亚甲蓝定位蛛网膜颗粒,使用TUNEL法观察5组大鼠蛛网膜颗粒细胞凋亡情况差异。结果 A、B、C组蛛网膜颗粒中偶见细胞凋亡,非治疗干预D组蛛网膜颗粒中凋亡细胞增多,对照组未见凋亡。结论大鼠结核性膜炎后存在广泛的蛛网膜下腔炎症反应过程,使蛛网膜颗粒出现过度的细胞凋亡,治疗干预可能减少蛛网膜颗粒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脊液(CSF)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性头痛的临床疗效,研究SAH性头痛的治疗方法。方法将我院2005年2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SAH性头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CSF置换疗法组和对照组,置换组行腰穿并缓慢放出5 mL CSF,以生理盐水进行缓慢置换后加地塞米松5 mg鞘内注入,比较其疗效及头痛缓解时间等指标。结果48例经置换CSF后头痛能迅速缓解,平均为4.9 d,而对照组42例平均为14.9 d,疗效显著。结论CSF置换是缓解SAH性头痛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脊液(CSF)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性头痛的临床疗效,研究SAH性头痛的治疗方法。方法将我院2005年2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SAH性头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CSF置换疗法组和对照组,置换组行腰穿并缓慢放出5 mL CSF,以生理盐水进行缓慢置换后加地塞米松5 mg鞘内注入,比较其疗效及头痛缓解时间等指标。结果48例经置换CSF后头痛能迅速缓解,平均为4.9 d,而对照组42例平均为14.9 d,疗效显著。结论CSF置换是缓解SAH性头痛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研究肾动脉外膜消融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RH) 血压的影响。方法 雄性 16 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 鼠 25 只,随机分为两组: 肾动脉外膜射频消融组( n = 13) 和假手术组( n = 12) 。采用自制射频消融仪对双侧行肾动 脉外膜行环状消融。结果 肾动脉外膜消融组术后 1 周大鼠血压为 120. 4 ± 14. 6 mm Hg,降低至正常血压水平,血 压下降幅度达 44. 6 mm Hg,与术前相比,P = 0. 00,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 3 周血压为 127. 9 ± 13. 0 mm Hg,血压下降 幅度达 37. 1 mm Hg,与术前 1 周相比,P = 0. 00,有统计学意义。假手术组大鼠血压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但血压 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肾动脉外膜消融组术后大鼠心率降低,与术前相比,术后 1 周降低 22. 7 次/min,P = 0. 141,无 统计学意义; 术后 2 周、3 周进一步降低,分别降低 41. 2 次/min 和 60 次/min,与术前相比,P = 0. 009、P = 0. 000,差 别有统计学意义。假手术组大鼠心率也有降低趋势,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肾动脉外膜消融组大鼠肾动脉直 径、肾动脉血流速度术后 3 周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别; 结论 肾动脉外膜消融能有效降低 SHR 血压和心率,对肾动脉直径和血流速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动态观察大鼠去卵巢 4周和 12周时骨代谢情况。方法 将 2 8只 4月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 4组 :①假手术 4周组 ( 5月龄 )、②去卵巢 4周组、③假手术 12周组 ( 7月龄 )和④去卵巢 12周组。通过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方法分析大鼠骨代谢变化情况。结果 去卵巢 4周组与假手术 4周组比 ,以及去卵巢 12周组与假手术 12周组比 ,骨小梁面积百分率 ( %Tb .Ar)和骨小梁数量 (Tb .N)都显著下降 ,同时所有反映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参数都增加 ;去卵巢 12周组与去卵巢 4周组比 ,%Tb .Ar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大鼠去卵巢后不论 4周还是 12周 ,骨形成和骨吸收活跃程度都增加 ,骨量都显著降低。大鼠去卵巢后前 4周即出现显著的骨丢失 ,以后丢失速度减慢。 7月龄大鼠与 5月龄大鼠比 ,无论去卵巢与否 ,其骨形成和骨吸收活性都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冠脉微血管三维可视化方法,观察双参宁心胶囊对大鼠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冠脉微血管三维形态是否有改善.方法 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双参宁心胶囊组,每组6只.双参宁心胶囊(90 mg/kg)组动物连续7d灌胃给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对头部血管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常规头颅CT平扫加CTA检查,并对其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头颅CT平扫表现为颅内出血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正常8例.而CTA检查显示动脉瘤16例,动静脉畸形6例,动脉狭窄4例,动脉硬化1例,正常3例.结论:CTA可做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筛选的方法,尤其可做为脑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分析黄芪甲苷调控托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 (TLR4), )抑制心肌梗死心肌组织损伤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将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ham)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模型(Model)组和黄芪甲苷治疗(AS-IV)组,每组均为10只。Model组采用经典的左冠状动脉结扎术复制心肌梗死模型,Sham组手术处理但没有进行结扎处理。AS-IV组将AS-IV溶于1%的DMSO中,20 mg·(kg·d)-1腹腔注射。Sham组和Model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DMSO组给予等量含1%DMSO的生理盐水。给药方式均为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续14 d。采用HE染色法分析心肌组织病理变化,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的凋亡程度。逆转录PCR(RT-PCR)检测心肌细胞TLR4 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心肌细胞TLR4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AS-IV治疗可显著减轻心梗大鼠心肌组织的坏死程度,降低炎症细胞的数量,减少疤痕组织的增生,显著减轻心肌细胞的凋亡,下调心肌组织中TLR4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可见AS-IV通过下调心梗大鼠心肌组织中TLR4样受体的表达而对抗心梗后心肌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亚急性脑缺血老龄鼠认知障碍改善及大脑海马胶质细胞可塑性的影响,并分析认知改善与胶质细胞可塑性的相关性.方法:14月龄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2VO/NS组、Sham/NS组、2VO/G-CSF组,每组10只.利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利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海马CA1区的胶质细胞数目及其胞质突起长度.结果:水迷宫实验:2VO/NS组大鼠逃逸时间长于Sham/NS组(P<0.01)和2VO/G-CSF组(P<0.05);2VO/NS组大鼠停留于平台所在象限的时间少于Sham/NS(P<0.01)和2VO/G-CSF组(P<0.05);2VO/NS组大鼠跨过平台区域的次数少于Sham/NS和2VO/G-CSF组(P<0.01).免疫组化染色:2VO/NS组海马CA1区GFAP阳性细胞较Sham/NS组和2VO/G-CSF组减少(P<0.05).2VO/NS组大鼠GFAP阳性细胞胞质突起长度低于Sham/NS组和2VO/G-CSF组(P<0.05).认知功能与胶质细胞可塑性的相关性分析:2VO/NS组、Sham/NS及2VO/G-CSF组海马CA1区胶质细胞的数量、胞质突起长度的变化与空间记忆功能改善均呈正相关.结论:G-CSF可有效改善亚急性脑缺血老龄鼠的认知障碍,而其认知障碍与G-CSF干预诱导的可塑性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大鼠皮层运动中枢出血模型制备的可行性.方法立体定位下向皮层运动中枢区注入自体动脉血,连续观察术后10 d内模型的肢体运动情况及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均成活,单肢瘫痪明显,组织形态学改变显著.结论立体定向术回输自体动脉血于皮层运动中枢制成的模型成活率高,症状明显,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技术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凹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2012年3月共收治的1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性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病例,其中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椎动脉瘤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行单纯可脱性微弹簧圈动脉瘤囊内栓塞8例,对其中的宽颈动脉瘤辅以血管支架、球囊辅助的瘤颈成形技术完成治疗2例。结果9例行可脱性微弹簧圈动脉瘤囊内栓塞病例,达完全致密栓塞8例,1例患者瘤颈有很小的部分残留为95%栓塞,在随访期间保持稳定;其中1例置人支架的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术后半年复查,未发现支架移位;本组病例无1例死亡。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可行和有效的,是外科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种有效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