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应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在发展定位上,明确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支撑点和增长极的共同目标,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在思想认识上,破除行政区高等教育"块块分割"意识,走统筹合作一体化发展之路;在顶层设计上,做好一体规划,形成"1+2"规划体系,并做强成都和重庆中心城市高等教育,谋划"塌陷的中部"高等教育发展;在体制机制上,着力搭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治理架构,探索实施整体考核机制,建立利益相关者共治的利益协调机制;在发展思路上,积极推进协同开放发展,转变单纯"向上争取"观念,深化"放管服"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唱好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发展"双城记"。  相似文献   

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城市群,是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主体之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策源地的协同发展对中国西部科技创新高地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文章的研究从成渝地区科技策源地视角出发,结合政府、高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校的作用机制研究,探索推动双城经济圈科技策源地协同发展模式、机制和路径。  相似文献   

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是将增长极理论运用于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体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系统崛起,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四足鼎立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系统的构建,其实质是以辐射带动功能强的超大城市高等教育中心为极核,培育多级圈层开放结构,通过区域各创新要素开放、流动与整合,实现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和集群化发展。与其他三大增长极相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存在"双核独大"现象,以中心增长极单极吸引为主,内生创新动力不足,对外开放力度有待加强,需在建立强有力的驾驭核心、培育圈层多级高等教育中心、焕发高等教育创新活力和推动高等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等多个方面形成合力,打造国际高等教育创新试验区。  相似文献   

4.
美国旧金山湾区高等教育共同体及其对硅谷的诞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备受全球高等教育和高科技发展领域的赞赏,甚至被视为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和发展的学习典范。它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政治背景、历史原因和发展机遇,以及独一无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结合这些背景因素,将这一共同体的特点总结为3个方面:密集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的组织特点,卓越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质量特点以及大学之间和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特点。这些特点对中国目前正在大力建设的高等教育区域性共同体有借鉴意义。建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定长远可行且务实的高等教育战略发展规划;打破大学属性藩篱,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同步发展命运共同体;加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确保高校发展具有足够的资源供给;加强与沿海、港澳地区以及国外大学的合作,提升成渝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动力;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互惠互利的科教融合与技术创新并存的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城市创新体系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以科研合著论文为媒介的创新网络是研究城市创新系统的重要视角.以2006-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间论文合著数据构建知识创新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该区域知识创新网络的整体特征、网络中心度和网络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揭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知识创新网络的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1)该区域整体网络密度偏低,呈现缓慢增长趋势,整体网络凝聚力不断增强,呈现“小世界”特性;(2)知识创新网络从“单中心、低层次”发展为“多中心、多层次”,双核城市成都和重庆创新极化效应显著,节点城市的中心性均有提升;(3)知识创新网络结构呈现“核心-边缘”特征,区域内创新联系多发生在核心区的节点城市,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出西部紧密、东部稀疏的格局.  相似文献   

6.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对象,尝试构建包含经济韧性、社会韧性、工程韧性、生态韧性和科技创新5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重心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深入剖析城市韧性子系统协调水平及总体特征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城市韧性5个子系统发展水平均呈稳步提升态势,其中科技创新一直滞后于其他子系统发展;子系统整体协调水平不高,但呈逐年提升态势,协调水平总体呈“两边高,中间低”的空间结构特征,成都和重庆的协调水平一直优于其他城市.(2)城市韧性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呈稳步提升态势;城市韧性重心经历了东南向加速移动、东南-西北向折返移动和东北向平稳移动的复杂迁移过程;城市韧性空间差异显著,总体呈“双核高,四周低”的空间结构特征,在研究末期成都和重庆处于高度韧性区.  相似文献   

7.
作为国家战略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处于整体部署和顶层规划阶段。随着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希冀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思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引入"中心-外围"(CP)模型理论并加以运用,分析了产业、人才、教育和城市四者互动的区域创新一体化,提出以高等教育集群建设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于这一思考,系统梳理成渝地区区位、产业经济、人口发展和高教资源现状,为高等教育集群建设提供现实性基础。围绕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目标,依循对产业、人才、教育和城市4个链条式子目标的"正向"问题逻辑进行逐一分解,通过借鉴国内相关区域一体化经验,明确4个子目标在一体化发展中的突破口:产业一体化重在分工互补,人才一体化重在开放流动,教育一体化重在互认共享,城市一体化重在创新集聚。根据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从高等教育集群这一"逆向"思路出发,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方法与路径:一是以创新性、中心性和协同性的集群式思维为建设方法,这是建设之根本。二是以集群式操作为建设路径: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对接引领产业体系;探索群地结对联动,促进要素因地流动;设立成渝高教新区,推动教育互认共享;联结双城集群网络,发展双核共驱创新。  相似文献   

8.
三线建设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蕴含的内在精神特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新时代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须在弘扬三线建设精神的基础上,抓住新的历史机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协同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内核,着力打造西部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共用开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正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省委彭清华书记在全省传达学习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精神专题会议指出推动川南、川东北两翼地区加快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四川和重庆在国家战略下的全域合作,成渝两地城市和地区的四川省第三大经济体的宜宾如何融入双城的  相似文献   

10.
建设创新网络是推动成渝地区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手段。文章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2006—2020年合作发明专利为原始数据,利用核心边缘模型、块模型等方法,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间创新网络结构,研判城市创新模式。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间创新网络核心边缘结构明显,网络权力高度集中于成都,不平衡现象突出,但在逐渐改善;研究期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本地创新合作不断增多但总体仍不强,跨界创新联系增长迅速,但“双核独大,中部塌陷”现象突出;网络视角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绝大部分城市创新模式属于内向型创新,获取外部异质性知识困难,存在创新锁定的风险。根据研究结论,对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网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区域物流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为揭示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下称成渝地区)物流联系强度及其网络空间结构,本文基于地理空间联系视角,在2009—2019年研究期间以成渝地区1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引力模型构建成渝地区物流网络,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测算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以及凝聚子群,进而对其联系强度、空间布局等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时间范围内,成渝地区城市物流质量水平空间分异显著,物流联系强度差异大;网络密度从0.902 3升至0.904 2,处于较高密度水平,波动幅度小,聚合度强,物流联系密切,但成渝地区内部网络密度失衡,中部密度最高,北部密度较中部稍低,西部密度最低;整体上物流网络呈现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相向发展的放射状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2.
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关键在于发挥好科技创新在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水平中的积极作用。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科技创新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科技创新水平提高可以显著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且这种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邻近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有助于加快城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步伐。有鉴于此,应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研发领域的资源要素投入,促进各个城市之间科技协同发展,夯实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迈向更高层次。  相似文献   

13.
城市韧性已成为城市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之一。运用多指标综合加权法、全局莫兰指数等方法,从生态、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4个维度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2005-2018年城市韧性时空演变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并借助障碍度模型诊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韧性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综合韧性指数在研究期内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韧性指数不高;重庆、成都两市韧性指数上升幅度远大于其他城市,韧性“极端化”现象显著;空间分布格局呈现“两端凸显,中部凹陷”状态,“虹吸效应”明显;阻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韧性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集中在经济和基础设施系统,研究期内基本稳定且影响长久。  相似文献   

14.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市科技局积极行动、迅速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相关重点课题研究机构进行对接、汇报,争取宜宾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智力支持。2020年5月6-8日,中科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张志强主任受邀来宜,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调研考察,形成了相关成果。  相似文献   

15.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Ucinet 6.0)探索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相互关系及结构形态,继而运用QAP相关分析(二次指派程序)与地理探测器揭示其驱动因素.结果发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联系逐渐增强,旅游经济联系整体网络逐步完善;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逐渐弱化,区域内旅游经济联系两极化现象明显改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发展受旅游资源丰度、邮电业务总量、空间邻接关系、固定资产投资、专利授权数以及旅游收入占GDP比重等多种驱动因素的综合影响;各驱动因子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联系的影响在不同时间节点上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16.
该文通过深入探讨成渝经济圈“一极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对科技创新的关键需求,剖析目前科技创新支撑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短板与不足,认为当前成渝科技创新发展存在高端科技创新要素相对匮乏、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足、创新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创新发展开放共享程度不高等短板,研究提出建设开放创新实验区、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构建产业创新共同体、建设科创大走廊等举措以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并提出了推动科技创新支撑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地理环境等类别的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综合应用核密度曲线图及空间动态杜宾模型等,探究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逐渐缩小的态势,但各市城乡发展仍不均衡,还存在两极分化现象;经济圈内的城市有较强的空间外溢效应,相邻城市之间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有教育投入水平、农村机械化水平、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地理环境综合水平,但在长短期效应下影响方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科学有效的雾霾影响因素分析方法,解决成渝地区区域性中轻度大气污染问题。 方法 获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2014—2022 年空气质量逐时监测数据,结合数据的嵌套结构特征,构建年度时间-站点-地区三水平层次贝叶斯发展模型,并进行经典 OLS、IGLS 估计,经验贝叶斯和完全贝叶斯的对比分析,论证了完全贝叶斯方法的优势。 结果 PM2. 5 浓度受大气污染物、气象、人口、经济、产业结构、农业生产综合因素影响,PM2. 5 浓度变化速率受到 CO、SO2 和城镇化率的影响。 结论 利用层次模型建模分析具有嵌套多层次结构的雾霾监测数据,更科学合理,再借助贝叶斯统计具有利用先验信息和学习机理的优势,更有助于提高模型参数估计和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9.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351个国家级、省(直辖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平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Ripley’s K函数、全局自相关等方法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缓冲区分析、地理联系率等方法揭示重点村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 乡村旅游重点村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呈现集聚型分布,且集聚程度逐渐增强;在集聚尺度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旅游重点村集聚强度的峰值由83 km变化至100 km;2) 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各个城市之间分布不均匀、分层明显,数量上川多渝少,等级上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中心点的高密度区居多;3) 乡村旅游重点村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相关集群效应,核密度分布以成都市、重庆市中心城区为双核心点,向外延伸形成多个密集区和次密集轴带;4) 自然环境、交通区位、社会经济、资源禀赋和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其中政策和高A级景区是影响重点村分布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优势度演变特征和影响机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48个县区为研究单元,通过集成交通网络密度、城市临近度、交通干线影响度和区域可达性四个指标,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优势度评价体系,利用变异系数、冷热点分析、普通最小二乘(OLS)和地理加权回归(GWR)等方法,对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和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