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甘肃诗人高凯的乡土诗,在中国西部当代诗歌中是独特的。他构筑的乡土世界已引起评论家的关注.一方面是他的乡土诗是西部诗歌的“土特产”,是研究西部诗歌绕不开的一环;另一方面是他的乡土诗歌充满了魅力。然而,他的处女作《想起那人》还鲜有人去研究。笔者认为,研究他的处女诗作,可以有效地把握他的诗歌整体,把握他的作品的变化与发展。诗集《想起那人》内容主要以童年旧事、爱情感受、母爱、故土之爱组成。格调伤感,善于情绪渲染,并借助叠字、复沓造成音乐美;将口语、方言入诗,语言清新,善于将诗歌视角移至过去来增加诗歌容量和怀旧气息;注重诗歌的色彩感,偏重黄色系列和纯沽白色;在情感取向上有两个特征:其一是对流逝的岁月和情感的怀旧之情,其二是对偶尔、命运的迷惘感。  相似文献   

2.
“新古典主义”诗歌运动倡导者蓝海文,是香港资深诗人。他在创作中采用深具禅宗意识的思维方式,字里行间,禅意盎然。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到禅宗与中国诗学在观念和表现形式上有许多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3.
王维诗歌在他年少时已在上流社会广泛传播,并且产生了直接的社会效果。有些诗还被采入乐曲到处传唱,扩大了它的接受面。在他去世后直到唐末,这种传播和接受仍在继续。与王维同时及以后的不少诗人都从王维诗中汲取了灵气秀韵。这样一种接受盛况,在唐代诗人中,只有李白、白居易可以比肩。  相似文献   

4.
随园女弟子作为女性诗歌作群体,乃清代乾嘉坛袁枚性灵派之一翼,其人数可考者达四五十人,其出现于苏杭地区,与江南经济,文化的发达及思想观念的解放密切相关,也与袁枚的支持不可分。女弟子诗歌创作具有性灵派的诗的共性:抒写真情与闲适之趣,选材琐细,意象灵动,新奇,纤巧,不泛风趣,语言白描,口语化。其最大功绩是以清新的诗风冲击了诗坛流行的拟古格调诗及卖弄学问的考据诗,为诗歌回归抒发真情的轨道作出了贡献,在中国妇女诗歌史上占有地位。  相似文献   

5.
中唐悯农诗歌是兼具士大夫身份的文人写下的怜悯民生的诗歌,其内容非常丰富。除了具有文学、思想价值外,还具有重要的历史学价值:一方面悯农诗中的一些内容可与现存的史料相印证,以证史之不虚;另一方面悯农诗中的一些内容也可以弥补史料之不足,为研究中唐这一段纷繁复杂的历史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抗战诗歌朗诵运动中,艺术家们为促进诗歌朗诵运动的蓬勃发展,纠正“纯诗”的影响,使抗战诗歌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对“朗诵诗”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讨。这些探讨集中在“朗诵诗”的存在意义、“朗诵诗”的内容与形式等问题上。这种讨论促进了中国现代新诗艺术的口语化、散文化,对后世诗歌的发展具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认为唐人小说"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这一命题为现当代小说研究者们所普遍认可,并被广泛引用。但"诗笔"概念的具体含义在各位学者笔下却大不相同,李剑国、石昌渝认为主要是指小说所具有的诗歌的意境和情绪;吴志达、林辰、程毅中认为是指小说中穿插的诗词;而王恒展、孟昭连则认为二者兼而有之。但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陈寅恪和他的高足刘开荣却认为诗笔是指存在于小说之外的与小说相配并行的诗歌。"诗笔"的本义应该是指小说中具有诗歌形式的韵语,但当代学者用"诗笔"来指称诗歌的意境和情绪,也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  相似文献   

8.
冯至诗歌艺术个性最突出的特征,在表现内容上是以对生命的独特沉思入诗。冯至诗歌的沉思是主动积极地对有限生命的反思,是寻求意义、指向意义的活动。冯至非常关注个体存在,在他的十四行诗中,宗教被他用来探讨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使得冯至的十四行诗成为沉思的诗的典范,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不容替代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9.
一严羽的《沧浪诗话》对诗歌艺术理论的探究颇具特色,而关于“妙悟”的论述则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严羽“以禅喻诗”,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悟”是禅家语,本意是指心解神领,与心领神会近义。严羽借用禅家的“悟理”论“诗道”,他的“妙悟”说,似乎兼有对诗歌特征的认识与对创作规律的掌握两方面的含义。就其对诗歌特征的认识来说,他认为,“诗者,吟咏情性也。”按此标准,认为诗有第一义和第二义之分。第一义指作品的艺术境界很高,即那些能充分反映诗歌艺术特征的优秀诗  相似文献   

10.
近来在重读鲁迅诗作的时候,偶然翻出中山大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一册《鲁迅纪念诗词集》,有意无意之间,生出些共同性的感受来,但究竟是怎样的感受,一时又还说不上来。就在这时,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教授江天(吴天才)先生寄来了他的诗集《鲁迅赞》,随手翻着,脑子里迸出一个念头,鲁迅,原来还有着如此绵绵不尽的诗缘呢! 沿着这个念头清理,我似乎获得了鲁迅与诗的一个突出的感受:鲁迅,在他那引人注目,绵绵不尽的“诗缘”中包涵了多少“非诗”的但又是极有意义的因素啊!这又是怎样曲折的一道心迹,一段历史呢!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新诗创作上虽不是有重大成就的诗人,但在新诗理论建树上其成就不可低估。试图将鲁迅散见于文章中的新诗言论汇集起来,加以梳理、集中与阐发,深感其深刻性、警示性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钱理群的鲁迅研究独具特色之处就在于,采取了“单位观念、意象”研究方法,对鲁迅文学世界中最具鲁迅个性色彩的单位观念、单位意象进行文本细读,把握鲁迅深邃复杂的精神与心灵世界。同时,在对鲁迅文化精神探寻中观照现实,对现实进行严峻而理性的反省,在对历史与现实的上下求索中,达到与鲁迅的精神与生命的感通与交融,凸现其“不合适宜”的启蒙主义文化立场与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3.
2006年《呐喊》、《彷徨》研究有关《狂人日记》、《伤逝》的论述最为醒目;总论《故事新编》的文章多从文体角度入手,以汤哲声、陈林侠、房伟的文章为代表;李今、刘进才、孙玉石针对胡尹强《鲁迅:为爱情作证》一书发表了针锋相对的看法;有关《藤野先生》的论争构成《朝花夕拾》研究中的热点;朱正的鲁迅杂文重读,戈双剑、杨晶关于鲁迅日记的语言考察,孙郁《鲁迅的译介意识》,邢植朝、袁盛勇、崔云伟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对于鲁迅作品的整体解读,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4.
1925年底到1927年初,集中了鲁迅几乎全部牵涉爱情婚姻的作品,而写于此期间的全部六篇小说都在思考至爱者或身份关系上至密者之间的关系形态,这正是鲁迅此期间复杂爱情心态的呈现.《铸剑》写于这一时期的末尾:鲁迅下定爱情决心并付诸实施的时间.通过对鲁迅与许广平书信的考察,认为从眉间尺到宴之熬是鲁迅爱情心路的过程与精神结果,爱情同时促成了鲁迅于此时精神生命大转折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日本坛曾掀起一股翻译鲁迅作品、评论鲁迅的热潮。在这股热朝中,日本坛宿将佐藤春夫的译介工作格外引人注目。他所选择的角度,对鲁迅学有着深刻而独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大时代是鲁迅中后期思想发展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鲁迅历史意识形成过程中的关键词。从鲁迅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的写作中可以看出,在其思想中,启蒙者与革命者是合二为一的整体。在革命的催动下,大时代才可能到来。大时代是方生方死的时代,可以因之生,也可以以此死。鲁迅对大时代的解读和思考,是其生命意志的深刻体验,亦即其生命哲学在历史领域的延伸。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一部分具有抒情风格的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诗化小说的源头,废名沿着这种独特的小说体式,用诗意的笔,抒写古朴东方的人性美、人情美。鲁迅和废名都是具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他们以诗人的情感,现代主义的叙事方式,表达出了个人对乡土中国的诗性情感和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18.
鲁迅思想和文学的逻辑起点是“立人”,但他以什么“立人”呢?考察鲁迅生平和著作所显现的思想脉络可以看出,他“立人”的理论支点是人的自由存在。鲁迅是以自由存在作为尺度去批判封建思想,解构封建体系的;同时,也以此质疑西方近代文明,审视民主与科学的有限性。自由存在的本原性使鲁迅思想更切近人的本质解放,因而他才成为现代中国最深刻的思想者。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不仅是我们民族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受荆楚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影响,在特定的时代体现着他的深刻。荆楚先贤作为研究对象受到鲁迅的评价和批判,他们的精神和思想也作为一种资源出现在鲁迅的作品中,影响着鲁迅的创作和价值观。鲁迅的思想在先贤们的基础上既有继承,也有超越。  相似文献   

20.
关于鲁迅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的史料,前人多有述及,学界亦时有发掘;但仍存在着不少语焉不详之处,部分史实甚至不无错讹。有鉴于此,笔者努力从彼时报刊、公文等第一手资料及鲁迅书信、自传所提供的线索出发,并参照许寿裳、杨莘士、夏丐尊等亲历者或同时代人所撰年谱、回忆文章,钩沉补缀,辨正考订,穷原竞委,以求去讹存真,还原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