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以孢子体雄性不育系马协A,马协B,马协63和珍汕97A,珍汕97B,汕优639F1)为材料,对小孢子发育的共粉母细胞时期四分体时期,单核期,二核期,三核期的花药蛋白质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在马协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中,有12种多肽的表达具有时序特征,其中9种多肽可能与马协A雄性不育有关;在野败型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中,有10种多肽的表达具有时序特征,其中6种多肽可能与珍汕97A雄性不育有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石蜡切片法和涂片法,对葱(AliumfistulosumL.)天然雄性不育系成熟花药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发现了雄性不育系成熟花药的形态特征是产生的花粉少且花粉空瘪。本文还初步探讨了造成葱性性不育的时期和原因,认为葱天然雄性不育系的不育发生时期应在小孢子时期或是接近双核期。  相似文献   

3.
紫菜苔Ogur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药发育的细胞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甘蓝型油菜Ogura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与紫菜苔的种间杂交和连续回交,获得了稳定的紫菜苔Ogur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细胞形态学研究表明,该不育系的花药发育兼有无花粉囊型和单核败育型的特征,由于没有造孢细胞的形成或造孢细胞退化,不育系最多只有1-2个花粉囊,而可育系都是4个花粉囊,发育起来的不育系花粉囊里面的小孢子到单核期后不再向前继续发育,而是迅速退化以至解体,开花前彻底败育,在减数分裂前期,不育系绒毡层细胞中已经出现液泡,有肥大趋势,在单核小孢子退化以后绒毡层还很发达,而正常花药绒毡层的发育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达到高峰,四分体时出现退化迹象,开花前已完全解体。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材料S90—8—7的获得及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属间杂种后代中获得一个芥酸含量低、亚油酸含量较高的雄性不育材料S90— 8—7.细胞学研究表明 ,S90— 8—7的染色体数为 2n =38,其花药发育受阻于四分体至单核花粉期 ,属单核败育型 .小孢子发育到单核期后 ,不再向前发育成为二核期和三核期花粉 ,而是逐渐退化以至解体 .在减数分裂后期Ⅰ /末期Ⅰ一些细胞出现落后染色体或染色体桥 .不育系绒毡层延迟退化 ,一直到单核小孢子晚期才迅速解体 .初步认为S90— 8— 7可能是一个细胞核雄性不育材料 ,其不育性至少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  相似文献   

5.
采用酶细胞化学技术探讨了萝卜雄性不育系64A小孢子发生不同阶段中琥珀酸脱氢酶(SDH)的定位及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SDH活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线粒体的内膜和嵴.保持系64B小孢子发生过程中,线粒体的SDH反应一直存在,随着小孢子发育其活性还有所增强.在不育系中,单核早期小孢子的线粒体SDH活性较明显;单核晚期时小孢子内线粒体减少,其SDH活性也渐弱.以后,小孢子的发育受阻,以致相当于二胞花粉时期的不育系花药内已无花粉.  相似文献   

6.
以雄性不育株“宁杞5号”和可育株“宁杞1号”为实验材料,分析比较两种材料花药不同发育时期的可溶性蛋白质和几种酶的电泳图谱.结果表明,与可育株比较,不育株花粉粒成熟期花药中可溶性蛋白质条带数目减少;两种材料发育各时期花药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淀粉酶(AMY)、过氧化氢酶(CAT)及三磷酸腺苷酶(AT—Pase)几种酶在酶谱上基本一致,但不育株中这几种酶的含量均低于可育株;不育株中花药花粉粒减数分裂期与成熟期各种酶差异最明显.可为枸杞雄性不育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育过程中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新选育出的籼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马协A有其相应保持系马协B为材料,分别取不育系和保持系处于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减数分裂4分体时期、单核期、2核期、3核期的花药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电泳分析及酶活性测定分析。不育系与相应保持系比较发现,不育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酶谱带型丰富,酶活性较高;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电泳酶电泳酶谱带型较小,酶活性较低。这现象是从单核期花药开始表现,并随发  相似文献   

8.
用热分析法研究了花粉不同育期马协保持系与不育系水稻花药的热分解过程,获得了花粉不同育期马协保持系与不育系水稻花药的TG/DTA曲线初步探讨了马协水稻花药的热分解规律及发育过程中花药干物质含量与发育期的关系,计算了马协保持系水稻花药发育的表观动力学参数,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经验式,并讨论了马协不育系水稻花药的败育过程。  相似文献   

9.
小麦不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小麦几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同核保持系的萌动胚、单核早期花药、二核——三核期花药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育系与保持系之间的酶谱差异以萌动胚最小,二核——三核期花药最大,同时,不同细胞质类型及同一细胞质类型的不育系间,酶谱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苎麻雄性不育的早期表现和细胞学特征,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苎麻雄性不育系GS14-1及保持系GS13-X1的雄蕊发育过程.发现保持系GS13-X1的花药发育正常,形成正常的花粉粒;不育系GS14-1的雄性败育发生在较早阶段,多在雄花被形成后雌雄蕊原基分化期或花药形成初期发生败育,表现为雄蕊原基畸形或退化.但其败育的真正原因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萝卜(RaphanussativusL.)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生中的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酶细胞化学技术探讨了萝卜雄性不育系64A小孢子发生不同阶段中琥珀酸脱氢酶的定位及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SDH活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线粒体的内膜和嵴。保持系64B小孢子发生过程中,线粒体的SDH反应一直存在,随着小孢子发育其活性还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2.
本工作是小麦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项目的一部分。从细胞形态学的角度,研究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花药和花粉的发育,为探索雄性不育性的机理提供资料。 发应用石腊切片法,对小麦“早熟1号”和“北京8号”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花药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得到如下的结果: (1)不育系花粉的败育,在发育的各个时期都发生,但败育的关键时期是在小孢子发育后期,具大液泡的小孢子不能进入配子体发育阶段。 (2)不育系花药和花粉的发育,在小孢子发育早期以前,百分之九十以上与保持系相似,是正常的,少数表现异常而导致败育。异常现象有:①药室合并;②小孢子母细胞解体,绒毡层正常发育,③小孢子母细胞互相粘连形成多核原生质团;④解体的小孢子母细胞与绒毡层融合形成多核原生质团;⑤药室中除正常发育的小孢子母细胞或小孢子外,还出现异常的巨型细胞;⑥绒毡层提前在小孢子发育早期解体,并形成多核的原生质团;⑦绒毡层肥大生长。  相似文献   

13.
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对珍汕97水稻不育系及保持系的花粉发育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幼小的单孢花粉到单核边位出现中央大液泡时期不育系花粉细胞RNA含量与保持系无显著差异,单核末期不育系开始败育,双核期RNA含量与保持系双核期花粉细胞相比有显著下降,说明RNA含量下降是珍汕97不育系花粉败育的一个重要性生理特征,不育系花粉在单核末期以前发育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14.
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水稻孢子体雄性不育系珍汕97A,保持系珍汕97B,FⅠ代汕优63和配子体雄性不育系丛广41A,保持系丛广41B,F1代广优青在小孢子败育时期的花药线粒体蛋白质,结果表明,在这两种类型的组合中,不育系同保持系,F1代的带型差异很大。,保持系的带型和F1代的带型差异较小。其中,汕优63比珍汕97B多1条分子量为31000的多肽带,广优青比丛广41B多1条分子量为43  相似文献   

15.
通过直接压片和连续石蜡切片法对苜蓿雄性不育系MS-4雄蕊发育的细胞形态学进行了观察分析,寻找其雄性不育形成的细胞学原因.结果表明:不育系MS-4花粉败育的时期是在小孢子四分体分开至单核花粉粒时期,花药绒毡层细胞形态的变异是苜蓿雄性不育系MS-4花粉败育的主要细胞形态学原因.  相似文献   

16.
对油菜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恢复材料Ad-6(F5)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和PMC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观察,其核型公式为:2n=36=26m=10sm,随体染色体数目具有不稳定性,随体具有多态性和杂合性。  相似文献   

17.
对长叶红沙胚胎发生的研究表明:花药由四个花粉囊组成,花药壁包括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绒毡层为腺质;花药成熟时表皮宿存,中层和绒毡层退化,药室内壁纤维状加厚;小孢子孢原多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排列为四面体形;成熟花粉2-细胞型;胚珠倒生,双珠被,厚珠心;大孢子单孢原,胚囊发育有五福花和德鲁撒两种类型;子房内包含3~4个胚珠,果实成熟后只有1~2个胚珠发育为种子,其它胚珠败育;核型胚乳,胚胎发生为茄型;胚柄由单列细胞组成;成熟种子中有胚乳;发现部分发育不正常的胚囊.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矮牡丹、杨山牡丹、紫斑牡丹三种七品种的花药壁层的发育、结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三类群牡丹花药壁层结构具有许多共同特征:花药壁发育为基本型,药壁结构属双子叶型,由6~8层细胞构成,由外向内依次由表皮、药室内壁(1层)、中层(3~4层)和绒毡层(1~2)组成.腺质绒毡层,矮牡丹两品种中绒毡层有变形现象.外1~3层中层在成熟花药中宿存并与药室内壁同步发育出纤维素壁加厚.我们同时也观察到了三种七品种牡丹花药壁发生的特有方式,即它们的绒毡层均起源于初生造孢组织.根据以上特征我们讨论了芍药科生殖过程的特殊性,系统演化的原始性和孤立性,以及其花药壁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Maxim)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次报导了四合木花粉发育过程中存在雄性不育现象.四合木花具八枚雄蕊,分两轮排列.药壁发育属基本型,具腺质绒毡层.正常花药的绒毡层细胞在四分孢子形成之后开始解体.四合木花药败育从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I前期开始,在以后的各个时期均有发生.败育发生在个别雄蕊或全部雄蕊中不等.败育花药的药壁中层、绒毡层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之前即开始解体,减数分裂过程中基本全部瓦解,使小孢子母细胞正常的减数分裂不能进行,引起以后一系列败育现象,形成不正常的四分孢子或单核花粉粒.败育花药药室瓦解,花粉囊收缩变形.即使在正常发育的成熟花药内,仍能观察到败育的花粉粒,形状为椭圆形或三角形.  相似文献   

20.
将一份水稻自然突变材料与其正常亲本连续回交得到一无花粉型雄性不育突变体H2S.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花药瘦小,呈白色水浸状,无成熟花粉粒.细胞学研究发现H2S突变体在四分体时期之前花药发育正常,但当小孢子释放后,突变体小孢子开始降解,且此时绒毡层也表现不正常降解.当正常小孢子发育到单核靠边期时,突变体小孢子和绒毡层降解完全,仅在花药内壁残留绒毡层残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