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TS教育: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铁权 《科学》2003,55(3):32-35
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是STS研究在教育中的实践运用,是在当代社会与文化范式转型过程中,对当代科学教育危机进行理性反思后,采取的一种文化策略.作为科学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性范型,STS教育是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理念.  相似文献   

2.
《自然与人》2012,(1):43-43
江西省科学技术馆是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决策投资兴建的重点建设工程,是我省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形象的体现和重要窗口。江西省科学技术馆以展览教育、实验教育、培训教育为基本功能,是面向全社会,以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的综合性、公益性科普宣传教育机构,是实施"科教兴赣"战略的基础设施,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是未来科学家成长的摇篮,  相似文献   

3.
●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熟习和掌握被定义为:在成绩考评中,对科学实践、交叉概念和核心内容等知识的融会贯通。该定义对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提出新要求的同时,对科学教育发展监测系统水平评估的设计也构成了挑战。本文既有应对这类挑战的系统途径,亦有  相似文献   

4.
应给中学生以什么样的科学素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袁运开  王顺义 《科学》2001,53(5):3-6
当前全国正兴起讨论和实施如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素质问题.在此基础上,教育界遵循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教材改革,探讨和实施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质问题.这是一件非常严肃又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因为它牵涉到人才的培养问题,新一代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全体公民的科学素质问题,而这些都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那么在新的世纪,我们到底应该给中学生什么样的科学素质呢?  相似文献   

5.
关注与科学政策相关的重要问题,旨在缓解决策者和科学家之间由来已久的紧张关系由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们牵头,50多名科学家、政策专家和决策者组成的研究小组在《PloS综合》上发布了40个"重要的未解问题"清单,即他们想要明确的最重要的科学政策问题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叶铭汉  戴念祖 《科学》2004,56(6):30-34
笔者在《吴大猷论科学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改革》(见:科学,2004,56(5):30)一文中介绍了吴大猷关于科学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改革相关的问题,本文介绍他关于大学、大学教育和高考种种问题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吴珏 《科学之友》2010,(5):128-129
人体解剖学是以持刀切割肉体,用肉眼观察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于是"如何让中职解剖课生动起来"就成了我们当代中职解剖教育迎接的最大挑战。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笔者在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视这个问题的探索,并总结了一些相关方法,文章就此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袁闯 《世界科学》2007,(8):41-44
聚焦科学传播模型化科学传播:一个爬山的类比在规范的科学教育的背景下,柯巴拉、肯普和埃文斯提出了个人的科学素养模型,它可图解为一个类似于山峰和山谷的地  相似文献   

9.
科学史教育与科学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红专 《科学》2006,58(4):37-40
罗马作家西塞罗(M.T.Cicero)说过:“一个人不/了解他出生之前的事情,那他始终只是一个孩子。”哲学家培根(F.Bacon)也说过:“读史可以明智。”近年来,国际科学教育界已认识到了科学史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大力提倡把科学史纳入到科学课程中。中国科学教育界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已把科学史纳入内容标准,在教学实践中科学史教育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强。  相似文献   

10.
历史证明,伽利略的"自然之书是用数学文字写成的"科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17世纪以后科学发展和人类的思维深度,以至于牛顿在一片赞誉声中,从内心说出了真话:"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伽利略就是托起牛顿的巨人之一。  相似文献   

11.
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素质是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因为没有高科学素质的人,社会就不能进入高科技时代,就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而这一切都要从幼儿抓起,从娃娃抓起。文章以此为背景,阐述了幼儿科学活动的重要性以及科学活动对幼儿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并说明了培养幼师学生科学活动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病态科学     
Lang.  I 赵乐静 《世界科学》1991,13(6):49-55
“病态科学”一文发表在1989年美国物理学会的刊物《今日物理》第10期上.本刊特将此文翻译摘登,以飨国内的读者.该文自发表后,已引起不少反响,不少人认为朗缪提出了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而且还联系了当前科学研究中的实际,但也有人担心这会影响科学上不同学派之间的正常争论.我们认为,必须将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错误和病态科学区分开来.不能将一切错误都归结为病态科学.但另一方面,从大量科学史中的例子,包括我国科学发展中出现的事例来看,病态科学提出的确是一类真实的并且产生影响的社会现象.正视它,研究它,并从中吸取必要的教训,正是为了繁荣我国的科学事业.而引起国内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注意,正是编者发表此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重视发展科学技术的程度,也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措施.本文尝试分析了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现状,并在科学素养、科技传播与科学教育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基础上,提出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提升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Rho.  FHT 王乃粒 《世界科学》1992,(9):53-56,40
今日之科学政策和教育问题,需要用对一个强大的、丰饶的未来的远见卓识和大无畏的精神加以解决。去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为了纪念它创建40周年举办了一个庆祝它所取得的成就,展望基金会以及美国的整个科学和技术的下一个40年的特别专题讨论会。国家科学基金会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  相似文献   

15.
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素质是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因为没有高科学素质的人,社会就不能进入高科技时代,就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而这一切都要从幼儿抓起,从娃娃抓起.文章以此为背景,阐述了幼儿科学活动的重要性以及科学活动对幼儿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并说明了培养幼师学生科学活动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杨舰  刘丹鹤 《科学》2005,57(5):44-48
创办于1915年的中国科学社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综合性科学团体。它凝聚了一大批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并通过创办科学期刊、从事科学教育和开展科学研究等活动.开拓了近代科技在中国普及和发展的新局面。本文试图追寻历史上中国科学社与清华之间的联系,为理解近代科技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世界科学》2012,(5):1-1
科学和宗教是如此的不同,以至于用"冲突"模式来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点也不显得牵强。历史上诸如"罗马教会审判伽利略"、"赫胥黎与威尔伯福斯进化论之争"都是"冲突论"的典型案例。几个世纪以来,随着科学体系和科学建制的日益庞大,如今的科学完全摆脱了17世纪神的"婢女"形象,俨然一副统治者的姿态。  相似文献   

18.
秦浩正 《科学》2004,56(3):26-28
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常被社会质疑。大家都有亲身感受,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天生的好奇性,随着科学知识学习的深入,非但没有得到促进,反而被大大地压抑了。这样的结果显然不能令人满意。症结在哪里?人们普遍归因于“应试教育”。如果真是这样,问题倒也好解决,因为这似乎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要么取消考试,要么改造考试。  相似文献   

19.
褚慧玲 《科学》2008,60(1):29-31
从当前科学教育的改革发展看,科学教育标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科学教育内容标准,一类是科学教育评价标准.这两类标准分别从不同角度规定了科学教育内容,对实际的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科学与生活从产生开始,他们的纠缠仿佛就是一种宿命的必然。我们不能为了保全其中一个而去舍弃另一个。 无事上网,看到一篇颇有趣的贴子,题目也颇玄奥,名曰"怎样处理好传统生活和科学之间的问题"。贴主的语气间颇有苦恼无助的味道,追问科学与生活、感性与理性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