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HEHEHP-正庚烷(H2,Na2)SO4液-液体系的界面性质进行研究,计算界面吸附特性参数CAC,Cmin和A1及吉布斯吸附自由能△Gad发现Gibbs,Szyzkowski和Polynomial吸附等温式与实验结果相近,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将生长抑制剂百草枯和SDS用于筛选γ_亚麻酸(GLA)菌种时的效果.结果表明,经UV_LiCl诱变一次后,用百草枯和SDS筛选的菌株的GLA含量和GLA产量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且所选出的菌株正变率高于采用不加抑制剂的常规方法筛选出的菌株.  相似文献   

3.
FLUXDYNAMICSOFTISr_2Ca_2Cu_3O_ySUPERCONDUCTORINTHETIMEWINDOWOFMILLISECONDS¥DingShiying1);WangGuoqiang1);RenCong1);LinJianwei2...  相似文献   

4.
RECl3与丙氨酸配合行为的半微量相平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半微量相平衡法研究了RECl3-Ala-H_2O(RE=Sm,Dy,Yb)在25℃及全浓度范围内的溶度性质。结果表明每个体系中分别形成两种不同配比的配合物。在相平衡结果指导下,合成了RE(Ala)_3Cl_3·3H_2O(RE=La,Ce,Pr,Nd,Sm,Eu,Gd,Tb,Dy,RE(Ala)_2Cl_3·nH_2O(RE=La,Ce,Pr,Nd,Sm,n=3;RE=Ho,Yb,Y,n=4)和RE(Ab)Cl_3·6H_2O(RE=Eu,Gd,Tb,Dy,Ho,Yb,Y)。发现了RECl_3与丙氨酸形成配合物的“三分组”规律。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异丁醇对TOA-正庚烷/(H,Na)NO3体系界面的性质和有机相电导行为的,计算了界面吸附特性参数Cmin和A1,得到TOA的AI值为83.2A^2,添加异丁醇后,A1减小,异丁醇体积百分含量Vac大于6%,  相似文献   

6.
两种N,N,N',N'-四(2'-苯并咪唑甲基)-1,4-二乙氨基乙二醚(EGTB)铜(I)双核配合物[Cu_2(EGTB]X_2(X=Cl ̄-BF ̄-_4)已合成.电子光谱和荧光发射谱表明它们可与分子氧结合,氧合-脱氧循环可重复多次;CV法测得配合物氧化还原电势,表明CU(Ⅱ)配合物(氧化型)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定性检测还表明氧化型有过氧化氢酶(CAT)性质,能分解H_2O_2放出O_2气.首次发现和证明了同一配体不同氧化态配合物分别具有载氧、SOD及CAT活性.  相似文献   

7.
用小角X光散射(SAXS)对聚氯乙烯/线型低密度聚乙烯(PVC/LLDPE)共混体系的界面结构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体系宏观性能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发现氢化聚丁二烯—b—甲基丙烯酸甲酯(HPBD—b—PMMA)共聚物是PVC/LLDPE共混体系有效的增容剂,其分子量在很大的范围内都提高了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其增容本质是增加了相界面间的热力学相容性,而相间分子缠结对体系的宏观性能却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研究用电子束蒸发方法把Si淀积在GaP表面的界面生长过程。用XPS在线测量Si/GaP(111)界面形成过程中各原子芯能级的移动趋势来研究界面原子间的成键情况;借助Ga3p峰强随Si覆盖厚度的变化确定Si的生长模式。还用LEED监测Si生长时的表面结构状态。  相似文献   

9.
THERISEANDDECLINEOFTHEUNITEDSTATESSHIPPINGANDSHIPBUILDINGINDUSTRIES¥(CaptainJamesS.C.Chao,DCS,LL.D.JohnJ.Clark,Ph.D.)Abstract...  相似文献   

10.
CFRC/HAP 生物材料复合粘结因素和种植体骨界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研究了在采用国产CFRC_Ⅱ材料加工出表面层镶嵌低温烧结HAP组分样品时,硼系生物玻璃作为CCH生物材料复合粘结剂的作用机理。通过种植体以及其界面周围组织结构的SEM和EDS分析,初步查明CCH复合材料表面层的结构形态,各组成之间以及复合体与种植界面新生骨组织机体的相互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水环境变化下泥沙颗粒的界面作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泥沙颗粒表面孔隙特征分析实验与硝酸铜吸附实验,分析比较干净态泥沙与原状沙的界面作用规律,说明水环境变化下泥沙颗粒的界面作用特征。采用物理化学吸附仪分析泥沙颗粒的表面形貌特征,实验结果揭示干净态泥沙表面孔隙结构丰富,表面形貌较原状沙复杂。铜离子吸附实验结果给出干净态泥沙与原状沙的最大饱和吸附量分别为0.854与4.525 g/kg,吸附/解吸速率分别为1.511与5.652,表明了原状沙界面作用能力高于干净沙。水环境变化造成污染物在泥沙颗粒表面的吸附与聚集,改变了泥沙颗粒的表面形貌特征,而生物膜与腐殖质的存在增强了泥沙颗粒的界面作用能力,界面作用特征由物理吸附作用转变为化学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一种新型的重金属离子吸附体系-含磺酸基的PET离聚物(SPET)对重金属离子Cr(III)及Cu(II)吸附性能,研究发现,随吸附时间的升高,吸附量会明显增加,4h后达到平衡,平衡吸附量随溶液浓度的增大而提高,离聚物SPET中碳酸钠基因含量越大,其吸附平衡值也越大。  相似文献   

13.
新型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新型大孔政治协商会议状聚氯乙烯为骨架的多乙烯多胺树脂在盐酸存在下与亚磷酸、甲醛反应,合成了氨基酸型螯合树脂,研究了该螯合树脂对Cu^2+、Zn^2+、Ca^2+、Mg^2+、Na^2+等离子的吸附率分别达96.2%和93.4%,对Ca^2+、Mg^2+、Na^+等的吸附容量较低,对Cu^2+Zn^2+具有较好的吸附选择性,能分别从Cu^2+、Mg^2+、Ca^2+、Na^+的混合离子中定量地吸  相似文献   

14.
表面活性剂与纳米SiO2作用下聚合铝的絮凝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6NTU高岭土原水中,溶入低浓度溶解性有机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投加聚合铝PAC与新型水处理剂-纳米SiO2稳定分散液进行动态混凝实验与静止沉降实验.借助图像分析技术与分形理论,对SDS与纳米SiO2作用下PAC的絮凝特性与絮体分形结构的形态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存在SDS时,高岭土颗粒表面ζ电位增加.SDS在颗粒表面的吸附等温曲线符合Langmiur方程;PAC对无机颗粒的去除效果明显,但对SDS的表观去除率较低.SDS阻碍絮凝初絮体的形成.纳米SiO2使颗粒表面ζ电位增加,对无机颗粒处理效果较差,但对去除有机物有利.絮凝机理主要是吸附架桥;助凝剂纳米SiO2能促进PAC对无机颗粒与SDS絮凝,处理效果显著.悬浊液中絮体粒径大,有效质量密度增加,沉速加快,分维值下降.  相似文献   

15.
应用由NaLS制成的胶体泡沫对水溶液中的亚甲基蓝进行离子浮选,以吸附动力学为基础建立了CGA浮选动力学模型,并研究了基动力学规律,计算了浮选速度常数,讨论了被浮洗液的pH,中性盐浓度,表面活性剂浓度以及CGA流量对浮选速度常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讨论含新表面活性剂2C_(18)~(Δ9)GE的有机溶液和水溶液之间的吸附平衡,检验由该表面活性剂所制得液膜在搅拌容器中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ARES先进流变扩展系统,考察了两性瓜尔胶溶液浓度对其动态黏弹及触变性能的影响。随两性瓜尔胶溶液浓度的提高,体系的储能模量(G′)、损耗模量(G″)及动态复数黏度(η*)随之增大,而有关动态损耗角(tanδ)则随之减少;相比之下,体系的弹性响应随浓度增强程度强于黏性响应。基于ARES瞬态操作模式,考察了不同浓度两性瓜尔胶溶液的触变性能,发现随浓度增加体系的触变性能增强。  相似文献   

18.
利用降膜吸收试验系统 ,研究了在不同的溶液降膜流动雷诺数 Re下 ,无活性介质和加有3× 1 0 -5质量浓度 2 -乙基己醇的溴化锂水溶液降膜吸收强化过程 .结果表明 ,上述两种情况下 ,降膜吸收随 Re的增加 ,溶液侧平均换热系数和吸收传质系数均增大 ;且在 Re<80下 ,加有 2 -乙基己醇的吸收效果比无活性介质的吸收有明显的增强 ,随 Re进一步增加 ,强化效果逐渐变得不明显 .利用激光全息干涉技术 ,观察了流动液膜吸收过程中膜内溶液温度和质量分数变化引起的干涉条纹变化以及液膜流动的表面状况 .观察到 ,加有活性介质吸收中引起的干涉条纹较无活性介质的分布密 ,条纹要细 ,且液膜表面还出现不规则扰动 .这种扰动是由加入活性介质后吸收中溶液表面张力变化所引起的界面湍流  相似文献   

19.
偶联表面活性剂和传统表面活性剂混合水溶液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偶联正离子表面活性剂12-3-12,2Br^-和传统负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复配体系的液相性质,考察了两表面活性剂的混合比对复配体系的表观现象、流变性、电导性等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体系同传统的正、负离子表面活性荆复配体系相似,在一定的混合比范围内出现了液晶区和双水相区。偶联表面活性剂的特殊结构及其与传统表面活性荆的协同作用决定了此体系中液晶相、双水相的独特性质。此外,溶液混合比的变化对溶液的流变性及导电能力的影响很大。冷冻蚀刻技术,负染色技术以及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对溶液内部胶束微观结构的研究表明,溶液的混合比影响着胶束的形态从而影响了溶液的粘度及电导率。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三元两相不互溶体系的界面吸附用Langmuir模型进行计算,以Margules方程修正体系的非理想性,由此导出计算界面张力的两参数模型。计算值与93个实验数据和文献数据比较表明,该模型可较好地描述体系界面张力随溶质浓度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