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厘清区域经济间空间组合关系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界定区域经济空间极化、集极、孤极、次集极、次孤极、外围等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以江苏省为例,运用半变异函数、空间间隔自相关图、"三指标"方法等对发达地区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模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具有结构性(规律性)属性,呈现多核心结构形态,全局空间极化结构形成"集极-孤极-外围"模式,沿江地区呈较为成熟的"集极-孤极-次集极-次孤极-外围"模式,沿海地区和沿京杭运河(江北段)地区呈不成熟的"孤极-次孤极-外围"模式,沿东陇海铁路线地区呈发育程度低的"次孤极-外围"模式.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居民收入差异日益凸显,经济收入的差异将导致空间也出现相应的分异,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研究了我国当前社会-经济所出现的极化现象。经济-社会极化在全国范围,在一个省或一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全国范围内,东、中、西三部分的经济差异明显,在同一个省范围,如广东,粤北、粤东及粤西山区的经济发展缓慢,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则经济发展迅速。在一个城市内部,如上海社会-经济极化现象明显,并且其居住空间分为六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分析中原经济区经济极化过程和极化空间格局演变,时间尺度运用ER指数和T-W指数对中原经济区30个地级市(省管市)在1990-2013年的极化过程进行了探讨,从整体上把握中原经济区经济极化过程;空间尺度选取1990、2000和2013年3个典型年份,运用引力模型为基础的空间极化指数分析了其空间极化格局的分布演变规律.研究发现:(1)中原经济区经济极化现象在1990-2013年间呈现出波动阶段(1990-1996年)、上升阶段(1996-2008年)和下降阶段(2008-2013年)三个阶段;(2)中原经济区内部差异明显,仅极化外延区的城市个数比例占到中原经济区城市的半数以上,且空间极化指数相对也很低;(3)极化空间分布上,中原经济区极化核心区、极化内缘区和极化过渡区主要交错分布在京广线上,而数量众多的极化外延区大多分布在主要交通干线之外;(4)在空间构成上,中原经济区极化空间格局经历了从单中心圈层、双中心雏形阶段到双中心发展阶段,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4.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压损耗的定量分析,对于寻求膜电极性能的提升空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该文以实验室自制的膜电极为研究对象,对其内部损耗、 ohm极化、活化极化以及浓差极化依次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在阴极铂载量为0.2 mg/cm~2的膜电极中,活化极化在整体电压损耗中所占比例最高,这一现象在低温下愈发明显; ohm极化的占比最小,电流密度为1 550 mA/cm~2时,其最大值约为0.09 V;浓差极化在低电流密度区域的影响较小,在大电流密度区域以指数形式增长。经过对浓差极化的分析发现, 40%~44%的氧气扩散阻力主要来源于气体扩散层内的分子扩散阻力, 43%~50%的氧气扩散阻力主要来源于氧气穿过离聚物层到达铂表面的阻力。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三大地带人口与经济集中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均衡性是人口与经济分布的最基本属性,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中化是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在中、东、西三大地带层次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建国以来动态演化具有向中部地带集聚的明显趋势,符合区域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西部地带人口与经济动态呈逆向演化态势,1990年以来人口与经济具有分散化发展的趋势.21世纪初,山西省应进一步实施人口与经济空间集中化战略,促进人口与经济要素向发达地区、开发轴带、重点城镇集中.  相似文献   

6.
佛山城镇空间的极化与反极化过程及其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带.城镇密集带是经济要素最为活跃的地区.其空间结构的组织和演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本文结合空间极化理论和空间组织理论,分析了佛山市城镇空问系统的发展过程,指出佛山城镇空间的发展是自组织和被组织过程的统一,这种过程通过不断的极化一反极化、调整一再极化作用的驱动.目的是要形成协调发展的城镇空间系统。而佛山市行政区划的调整正适应这一城镇空间发展规律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描述了2000—2009年福建省服务业发展的时间特征和产业结构特征,分析了福建省服务业的基本变化趋势。以福建省67个县级空间单元为研究对象,计算了福建省服务业发展空间的非均衡和极化水平。研究发现,福建省未分组服务业发展非均衡和极化程度逐年下降。按照发达/欠发达和城市/乡村标准分组的服务业空间极化趋势变化方向相反,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亦显示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选择人均GDP、单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测度指标,运用差异与极化指数数理模型,对2000-2013年武陵山片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与极化的演化过程从时空维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武陵山片区县域经济总体呈现生产水平差异与极化增强、生活水平差异与极化减弱的特征,且生活水平极化波动程度大于生产水平;在空间上,生产水平差异集中于湖南(除湘西州)28个县、生活水平差异集中于重庆7县和贵州16县之间,生活水平极化效应在重庆和贵州之间强化明显.  相似文献   

9.
成都市耕地资源及耕地压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成都市1952-2009年的耕地、粮食产量及人口等统计数据,对全市耕地资源及耕地压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52-2009年成都市耕地面积减少了37.73%;耕地变化过程可分为波动期(1952-1965年)、平缓下降期(1966-1998年)、急剧下降期(1999-2003年)和快速下降期(2004-2009年),4个时期耕地年均减少速度分别为0.37%,0.44%,3.54%和1.16%;空间上近郊耕地减少速度总体上大于远郊.由于粮食单产和复种指数的不断提高,1952-1992年全市耕地压力指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1993-1998年耕地压力指数均小于1,耕地无明显压力;1999-2009年由于耕地大幅减少、粮经作物结构调整和人口的快速增加,耕地压力指数急剧增大.近郊在1998年耕地压力指数由小于远郊转变为明显大于远郊.农业结构调整、城镇及工业发展、退耕还林、粮经比和人口等因素的变化及区域差异是近年来全市耕地面积减少和耕地压力增加产生时空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以区域发展政策变化为切入点,利用系统熵理论方法深入分析了1978-2000年我国区域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研究显示,伴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政策的变化,1978-2000年我国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集聚趋势,相应的统计检验和区域经济集中率(分散率)进一步证明了这种集聚趋势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区域创新极化趋势及其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30个省(市、区)1997—2003年国家级开发型科技计划项目的相关数据,测度了我国区域创新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本文认为,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特征建立有效的区域创新资源的聚集模式与资源转化模式,并通过中心带动和邻域渗透效应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Preliminary analyses of low and high resolution data are presented from the polar plasma waves measured on board INTERBALL-2 satellite in three frequency bands: ELF (5–1000 Hz), VLF(1–20 kHz) and LF (20–260 kHz). The propagation and polar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roral Kilometric Radiation (AKR) emission are estimated and studied. The obtained result shows that R-X and L-O modes of AKR emission just above source regions are found. 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also determined: wave normal directions weakly oblique or quasi-parallel to the earth magnetic field direction.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Zhao Zhengyu: born in 1952, Doctor, Associate professor  相似文献   

13.
基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运用西部地区1952—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以及方差分解,对我国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西部地区金融发展规模长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金融发展效率即贷存比长期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抑制作用,而农业信贷资金的投入也没能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出多层次、多元性的金融产品,调整和优化业务品种结构,强化对于农业信贷资金的监管力度等促进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政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俱乐部趋同”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研究的重点.先根据2003-2013年湖南省及各市州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率3个统计指标对15个研究对象进行聚类区域分组,分出3类经济水平带;再采用方差分解方法分别计算了2003-2013年湖南省各地区的总差异、带间差异与带内差异.结果表明,湖南省各地区的人均GDP地区差异在变大,经济增长趋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地区差异在变大,收入增长趋异;城镇化率的地区差异先变大后变小,城市化率增长先趋异后趋同.从3个经济带的方差分析结果看,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析不能实证湖南省经济带内存在显著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城镇化率分析能说明经济带内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  相似文献   

15.
高新技术产业园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创新等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作用。实证结果表明,高新区发展较好的地区经济发展也较好,且高新区的规模竞争力和盈利竞争力的提高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因此,统筹高新区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尼系数和交差系数对区域不平衡性度量的差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基尼系数和变差系数分别描述了我国以省为单元,按国民收入计算的,1952~1992年间区域不平衡的变动情况,发现它们对较长时段的不平衡性变动的描述是比较一致的,但对较短时段有一些差别;从两系数的构造上揭示了它们给各发展水平的区域对总体不平衡性贡献之权重的基本差别,并结合中国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分布认为,从对两极分化的关注考虑,变差系数比较更适合于测量我国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仍有加大趋势,这将会影响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缩小经济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作者阐述了积极开发西部地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分析了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西部经济的几点想法,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对人口迁移有影响的都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移民政策、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不同的层面,比较和分析了中国、韩国以及马来西亚等三个亚洲国家的城市移民之间的差异:韩国的城市化水平最高,其集聚经济效应也最高,人口迁移的驱动力较强。马来西亚的城市化水平中等,其集聚经济效应较高,人口迁移的驱动力中等。中国应该提高城市的集聚经济效应、减少国内移民政策的限制和缩短城市移民的适应过程,由此,加速城市化进程,以便解决城市贫民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发展的过程,为一个多维概念.鉴于目前城市化水平测度常用的单一评价指标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城市化丰富内涵的现实,剖析城市化的内涵,并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和地域景观城市化等方面构建区域城市化水平测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1995-2009年辽宁省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辽宁省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首先表现为经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其次表现为人口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但生活方式城市化和地域景观城市化对区域城市化的贡献正在不断减弱.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城市化的发展对策,强调区域城市化各个因子的均衡发展是促进辽宁省城市化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而地形复杂、人口众多却分布不均、资源丰富而人均不足、历史悠久而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区域经济及其重心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体上分为区域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统一一体和分离分化两个历史阶段。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及其重心迁移的历史演进,结合现实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规律,是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