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额济纳绿洲荒漠植被退化的水环境的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额济纳绿洲作为一个极端干旱的荒漠绿洲,黑河是其惟一的水源.随着黑河地表来水量的迅速减少和水质的严重恶化,额济纳旗地下水位快速下降,水质恶化,绿洲荒漠植被退化,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分析额济纳绿洲水环境的时空演变着手,论证了荒漠植被与水环境的关系,能为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黑河流域额济纳绿洲区水资源合理利用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多目标规划方法分析研究了额济纳绿洲区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模式,探讨了黑河流域中下游间不同的输水条件下,额济纳绿洲东,西两河区域的水土资源利用方案和生态环境建设规模。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土地承载力为切入点,采用RS与GIS、定性与定量和系统动力学模型与Logistic增长模型结合的方法,探讨了额济纳绿洲的土地资源及其安全状况,并提出了保障和提高额济纳绿洲土地资源安全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额济纳绿洲土地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脆弱复杂以及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了额济纳绿洲土地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以额济纳2004年统计数据为基础,预测了未来20 a内3种水土开发速率、投入水平以及人口增长速率与3种生活类型(温饱型、小康型和富裕型)组成的9种方案的土地承载力变化;最后,提出了提高土地承载力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5.
以2000,2003年陆地卫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通过遥感和GIS技术,据土壤调节植被指数和植被覆盖度结合土地覆盖/利用转移矩阵,剖析了黑河分水3年来额济纳地区土地覆盖类型的面积变化、空间变化、质量变化等特征,对分水前后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定量测算和对比.结果表明:水资源驱动下额济纳绿洲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确有好转,各植被覆盖类型面积均有扩展,总计增长11.9%;植被覆盖度提高,盖度集中区间迁移趋向主要由[0.0,0.05]转换至[0.05,0.30],比例为13%;空间演变为绿洲外围的低覆盖度植被大量生长,绿洲三角洲枯败的荒漠河岸林植被恢复生机,大面积水域重现;河流廊道区恢复效果好于外围区域.  相似文献   

6.
从宏观尺度上用遥感方法分析了天然绿洲的时空变化规律。以额济纳绿洲与和田绿洲为例,探讨了绿洲变化的原因,认为绿洲退化的动因都是人类的开发活动所导致的水均衡失调;以量化方式区分出绿洲退化的2类基本原因,即上游来水量的不断减少和过度农田开发导致的灌溉用水量与无效蒸发量增加。  相似文献   

7.
东居延海维持一定的水面面积是黑河"97"分水方案实施成功的重要标志,调水以来,黑河尾闾东居延海已实现连续13年不干涸,湖周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在枯水年份,进入东居延海的水量有限,东居延海有可能干涸。如何在枯水年份既能保证东居延海一定的水面面积,维持东居延海基本生态功能,又能不挤占额济纳绿洲植被生态用水,实现绿洲生态用水效益的最大化是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文中通过分析东居延海生态服务功能,计算东居延海不同水面面积情况下生态价值,构建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水资源配置模型,模拟不同来水条件下绿洲水资源配置和东居延海可入湖水量,从额济纳绿洲整体生态环境出发,提出既能实现东居延海基本生态功能,又能维持东居延海长期不干涸的适宜水面面积。通过研究得到:①东居延海生态价值随着水面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在水面面积0~18km~2变化过程中,生态价值增加显著,大于18km~2后,生态价值增加趋势明显变缓,单位面积水面面积增加所产生的生态价值不显著;②根据额济纳绿洲各生态分区的生态用水需求,通过水资源合理配置,无论黄藏寺水库是否建成运行,东居延海在连续枯水年会再次出现干涸,且最长干涸时间会达到6个月;③在东居延海维持18km~2水面面积,湖深为6m时,既能保持东居延海长年不干涸,维持基本的生态功能,,又能使绿洲生态缺水量最小,实现了水资源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内蒙古西北部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在绵延起伏的大戈壁上,占老的弱水河流淌着祁连山的雪水潺潺北下,孕育滋养出这美丽神秘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绿洲——额济纳。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植被覆盖区土壤水分反演的复杂性问题,以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绿洲为研究区,针对草地、耕地、林地以及总体样本等不同情况,基于Radarsat-2 C波段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polari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PolSAR)数据,利用标准强度和相位处理以及多种目标极化分解方法,提取...  相似文献   

10.
黑河绿洲农业自然资源空间组合与潜力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着重计算分析了黑河流域的光合潜力、光温潜力和光温水土潜力的分布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光温潜力衰减明显,衰减最为明显的区域是上游祁连山区和下游额济纳三角洲地区,分别达68%和64%,尽管如此,目前实际的生产力远未达到农业自然生产潜力,中游地区的高位冷凉型绿洲(1700-2300m)增产潜力最大,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区域,光、热、水、土资源的空间组合错位,限制了农业自然生产潜力的进一步发挥,对作物气候适宜性的贫民是规律的认识有助于农作物的合理布局,为绿洲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将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安排在最适宜的种植区,高位冷凉绿洲区今后应以春小麦、马铃薯、胡麻、油菜、蚕豆等为主,逐步压缩中位绿洲春小麦种植面积,中位绿洲(1100-1400m)及低位绿洲(900-1100m)以玉米、谷子和瓜、果、蔬菜、棉花等经济作物为主,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土、光、热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1.
祁连山以北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致使祁连山以北的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特别是额济纳旗地区由原来的生态屏障沦为沙尘暴的重要发源地。本项研究采用定量遥感技术,应用最新的全球植被指数(GIMMS)作为数据源,对祁连山以北地区1982-2002年间的植被指数变化幅度及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河中游的酒泉盆地和张掖盆地,石羊河流域的武威盆地和金昌盆地,多年植被指数呈上升趋势;而黑河下游的额济纳旗,多年植被指数呈负相关,绿洲呈现萎缩趋势,并对绿洲退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AMT法勘查额济纳盆地与巴丹吉林沙漠接触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明额济纳盆地东部与巴丹吉林沙漠之间的接触关系,有助于分析额济纳盆地地下水水位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通过当地地质资料和物探方法的对比分析,选择合理有效的音频大地电磁法(AMT)物探手段,在该区域进行了原始创新性的勘查工作。勘查结果认为额济纳盆地上升、巴丹吉林沙漠下降,两侧地层岩性厚度变化较大,推断额济纳盆地与巴丹吉林沙漠为张性断层接触。研究可为分析两者之间地下水转化关系和额济纳盆地地下水水位下降原因、探讨盆地与沙漠区地下水形成机制提供依据,对恢复治理额济纳盆地生态环境具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3.
政策评价不仅仅是检验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基本途径,也是决定政策去向及合理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采用基于专家导向的政策评价模式,对已采用或正在采用的额济纳绿洲生态系统恢复政策与措施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黑河分水工程"是所有政策中最重要且执行落实最好的政策,执行指数高达4.03;水资源类政策中"保证地下水水位供给"重要却落实不好;土地类政策中"防治沙漠化、盐碱化"重要也落实不好;植被类政策中"围栏封育"、"圈养舍饲"两项政策重要,执行落实较好;综合类政策中"加强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与评估"重要,执行落实情况却不如不重要的"生态移民工程"政策."生态补偿"是执行落实最差的政策,执行指数低达1.33;"防治水质恶化"执行落实情况次之,执行指数为1.93.政策执行的好的原因是政策内容清晰,便于操作,执行不好的原因反之.  相似文献   

14.
运用民族植物学方法,调查研究了额济纳蒙古族食用的野生植物.结果表明,与当地牧民饮食直接相关的野生植物包括4种代粮植物、8种蔬菜、6种果品和2种食疗保健植物.额济纳蒙古族食用野生植物的传统知识和经验,在食物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作为当地人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还具有民族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额济纳绿洲土壤的特性,在额济纳旗选取了四个采样点,对土壤的理化特性进行分析,其结果主要如下:该地区土壤含水量较低,碱性较强,pH值均达8以上,具有明显的盐碱化趋势和特征.表层土壤的pH值相对较低.该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就土壤深度而言,表层含量最高,逐层降低.土壤的含盐量较高.由实验结果可知,额济纳旗土壤呈现出干旱地区土壤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6.
解放后新疆耕作制度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放后新疆的耕作制度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变革 ,其中古老绿洲与新型绿洲间存在着差异。老绿洲利用麦茬复种多熟有很大发展 ;新型绿洲种植区域化、专业化布局发展很快 ,近年来在热量条件较好的地区多熟种植也有发展。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秸秆还田加化肥 ,或粪肥加化肥的养地技术也保证了种植制度的变革。完善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是绿洲农业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7.
绿洲稳定性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绿洲稳定性的尺度、内涵和机理。方法 在回顾绿洲稳定性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采用系统论研究方法,从尺度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结果 指出绿洲稳定性是具体尺度下的相对概念,提出绿洲稳定性的多维多层尺度类型体系、尺度间相互转化关系,以生态系统、绿洲复合系统、绿洲山盆系统、区域为尺度,多层次分析回答了绿洲稳定的概念、内涵、作用机理等基本问题。结论 系统理论是揭示干旱区背景下多作用力绿洲稳定性的基本途径;绿洲不稳定的实质是人地关系不协调,稳定的实质是可持续发展;实现绿洲的稳定良性演替,必须通过对复合系统两大驱动力关系进行优化和调控,以寻求自然与人的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