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刘莉做为60年代出生的油田上仅有的几位文学女作者之一,在含苞的年龄对文学如醉如痴。随着成家,为人妻、为人母后,理想的花朵或幻化为生存的现实或成为梦中的守望。与七、八十年代出生的更年轻的女子比,她和她的同龄人缺少许多浪漫和时尚。更无法成为"另类"中的一员。因为她们多多少少挨过饿,吃过苦,知道生活的艰难。加上她们生活在非都市化的环境中(大庆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是建立在石油这个特殊的物质上,没有商业和贸易的历史,更无人文精神的积淀。都市文化离它是很遥远的。)她们的心中无法摆脱对家庭对朋友对社会的责任感。更主要的是文学把她们的精神提升到现实之上,使她们对世俗的东西深恶痛绝,不得不在平凡的生活中忍受理想和现实的冲撞和磨击。基于我们同代人同一个社会文化背景,那种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怀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余华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启迪实现了时间意识的觉醒,开始了在时间艺术上一系列的探索。他通过对时间的割裂、扭曲,建造了自己的语言迷宫;用“宿命时间”组织小说,创造了新奇的形式感;通过词语的堆积,阻滞时间的流逝,创造了仿梦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4.
5.
少数民族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常常带有自身浓郁的民族特色,在躁动不安的时代,他们的创作有些什么特点?本 文从世纪交替的历史角度,考查了中国部分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从中阐述了作家们在作品体现出的现代价值 取向与传统道德规范的冲突,现代文明与古老民间文化的冲突,人性自身善与恶的冲突,挣脱自我的冲突等。  相似文献   

6.
现代上海都市文化市场体制的形成使海派作家的社会角色、文学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并使其小说具有明显的商业化写作特征。  相似文献   

7.
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体现出深深的"乡愁情结",这一情结集中体现在短篇小说集《纽约客》、《台北人》中."乡愁情结"的具体内容是亲情、友情、怀乡之情以及所包含的今昔之感、故国之思,也有某些女性形象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扭曲和畸变.白先勇小说的乡愁,有甘美的丧失与精神病魔两种意义,这种意义通过空间、时间、历史、文化等多层面得以展示,其创作历程寓言式地指出了人类历史的沧桑以及随之产生的无常和苦谛.  相似文献   

8.
将作为文学史上小说创作第二次高峰期的清末小说。仅用“谴责小说”来界定描述,有笼统简单之嫌,而将《孽海花》许为此类小说之代表作品也有商榷之必要。“谴责”只是一种“时期风格”,经过曾朴整理增撰后的作品,却在不失其时代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作为历史小说的特征。其立意重在纵向的历史画面而不是横向的社会图景,与《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小说之所以被称为乡土抒情诗,是因为他的小说的主体是湖西小说,他的创作观念有着梦牵魂萦的湘西情结。他不仅以湘西为参照座标反衬出都市生活的恶浊,更重要的是,他把具有秀丽的自然景色,淳朴的乡风民俗和醇厚的人性的湘西作为一种人生形式的象征。他歌之咏之,实际上是在张扬他的理想的人生形式,他希望这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能被现代人所利用,从而达到重塑民族性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在人才辈出的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行列中,萨克雷(181②──1863)的创作堪称独树一帜。他以塑造为数众多、绚丽多姿的人物形象而蜚声英国文坛,并且成为“当代欧洲作家里的第一流的大天才。”①本文即试图从最能代表萨克雷创作特色的四部长篇小说《名利场》、《潘登尼斯》、《亨利·艾斯芒德的历史》、《钮克漠一家》入手,对萨克雷小说人物形象群作一总体观览、剖析,以期找出萨克雷在人物塑造方面所独具的特色及其对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独特贡献。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匡正指教。在萨克雷小说中出现的可供读者欣赏的成功艺…  相似文献   

11.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科举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藜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11):13-16
才子佳人小说是产生于明末清初的小说流派,这些小说中彰显了浓重的科举情结。这种情结是明清科举社会在文学中的直接反映。这批小说的作者多为郡郁不得志的中下层文人,他们多半是科场的失利者;而小说描写的对象——才子,却都是少年进学的英俊。在这一对矛盾中,彰显着小说作者自身对科举的痴迷、对功名的向往;也彰显着小说作者的理想——在才子的风流倜傥、少年得志中寄托自己的黄粱美梦。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当代台湾作家白先勇的创作生涯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分析了他在前后期创作中的不同风格表现及其原因。从他部分代表作出发,阐述了他创作中浓郁的怀旧、感伤情绪,以及创作发展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的“改革小说”正面响应了文学现代性的要求,反映了中华民族迫切现代化的呼唤。其发展经历了初期的物质现代化转向人内心现代性的追求;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逐渐深入的时候,改革小说却出现停顿。探索这段时间里它的变化,可以更好地为文学发展提供一个参考。现代性的复杂与多元,要求“改革小说”既要适应时代变化发展,又要时刻贴近人心,更多地关注于现代性过程中人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池莉以“究竟什么是爱情”置换了“五四”以来“如何获取并发展爱情”的主题,从粉碎浪漫爱情神话和强调婚爱中的生活法则入手,建立起自己的婚爱本质观,并表现出对现代情爱特质的由衷欢呼。  相似文献   

15.
16.
汤君纯小说所刻画的男性心理,集中了本世纪中国社会各个阶段知识男性的典型特征.从朱佩勋到一泽再到兆祥、温兴才、祁照青,概括了整部现代史上中国知识男性演化更新的大体过程,从精神负累到精神矛盾,再到自我超越,是上述知识男性走过的历史道路.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小说《儒林外史》一直被看作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本文认为,单纯地把该书看成一部讽刺小说是不够全面和准确的,不尽符合作者吴敬梓的原意和小说的实际。细察该书,“善善恶恶”应是吴敬梓的创作意图之所在,作品中既有不少讽刺、批判的内容,也有大量肯定、赞颂的内容,仅仅把注在前者而忽略后者甚至是不适当地夸大前者,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8.
分析郁达夫“自卑情结”的形成及其对他小说创作影响.并对郁达夫小说的历史贡献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包括以反传统为特征的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小说相比,现代小说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出内倾性、隐喻性和实验性的基本艺术特征,极力追求一种与现实相对应的表达方式,以便表现出世界的荒诞和人生虚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