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利于整合创新资源,加快科技创新进程,但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难以协同的问题。而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果关键在于创新知识在组织内部和之间转移绩效,所以应从社会资本结构维度、关系维度、认知维度、界面协调四个方面探索研究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为走出协同困境提供方向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美国国家基金会资助的“中心计划”,旨在促进学科交叉研究以及促进研究与教育的整合。以其中“科学技术中心计划”为例,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促进了高校资源整合、跨领域跨学科合作以及学科发展。这些都是我国在实施协同创新中心计划时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3.
金梦霞 《今日科技》2022,(11):42-43
<正>如何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宁海以多维协同创新集成改革为突破口,聚焦科技引领,打造县域创新高地。近年来,宁海县积极探索县域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率先走好全县域、全产业链、全要素、全过程、全生态“县域多维协同创新”集成改革这步“先手棋”。2021年,县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出台了《宁海县多维协同创新集成改革方案》一号文件,完善优化了集聚创新资源、  相似文献   

4.
基于主观博弈的高校“2011协同创新”共生稳定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同创新对推动我国科技、教育、经济发展意义重大,“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的实施将进一步引导高校加强协同创新的力度。然而高校与企业并非自发进行资源互动,现有成果对协同创新动态共生的变化机理等深层次问题研究不足。对此,运用主观博弈理论分析了高校协同创新的制度生成机制和内生演化机理,研究了引入“第三方指导”模式对博弈参与者的内生变化影响,探讨了博弈稳定状态和期望收益最大化的条件,进而提出对高校协同创新实现路径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中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转变创新理念和模式,促进社会各类创新力量的协同创新,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高校在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工作中,需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科研创新优势,大力协同社会各种创新力量和创新资源,构建一批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社会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议将原来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三个环节的两头,再分别加上政府和金融机构,拓展深化成为“政、产、学、研、金”的协同创新合作平台。  相似文献   

6.
“双一流”建设为大学学术卓越发展提出了全新需求,亟待全面提升大学学术卓越能力。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创新型国家,瑞士拥有世界最密集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瑞士联邦政府依循“教育-研究-创新”的“知识三角”生态逻辑,通过“知识三角”组织主体协同、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多渠道资助机制融合、多元平台聚合,有效推动大学学术卓越发展,进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构建‘知识三角’生态系统”“多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多维协同创新”是瑞士联邦政府推动大学学术高质量发展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7.
周斐 《华东科技》1996,(4):12-12
1996年是“九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2010年远景目标的奠基之年。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奋斗目标,江苏姜堰市科委提出了狠抓“五个到位”,实现“四个突破”,做到“三个过硬”的目标任务。决心以科技作先导,再创新辉煌  相似文献   

8.
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共同组建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于2015年获得教育部首批认定。自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该中心在建设运行、人才选聘、资源汇聚、科研组织、人才培养、绩效管理等方面进行突破和改革,突出中心特色、代表性成果及“树标杆”作用,为“2011计划”整体建设提供实践资料,也为正在紧锣密鼓进行认定申报工作的其他“2011协同创新中心”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周轶 《今日科技》2023,(2):48-49
<正>以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催生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嘉善不断深化区域、产研、要素、机制“四协同”,持续奏响创新引领“双示范”建设的“最强音”。近年来,嘉善县抢抓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战略机遇,聚焦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全力构建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体系,形成了“开放协同创新”的嘉善模式。2022年,该县蝉联省“科技创新鼎”,连续两届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  相似文献   

10.
“我们这里讲的协同创新,与平常所说的科技创新不同。它是经济概念,是科技在市场过程中的应用,是经济事十会的发展模式.可以回溯到‘创新理论’的提出人熊彼特所说的五种创新。”11月22日,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在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向令同前来参加培训的学员解凑了何为“科技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1.
“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体现国家意志的又一重大战略工程。2012年5月,在河南省政府主导下,以国家粮食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由河南农业大学牵头,协同河南工业大学、河南衣科院等单位,组建了“中原经济区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高效协同创新中心”。同年9月,中心被认定为河南省首批协同创新中心,并被推荐申报认定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  相似文献   

12.
创新走廊是跨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空间载体和发展模式,卡斯卡迪亚创新走廊实现了跨国度、跨城市的创新一体化发展,在全球创新走廊先进案例中具有独特地位。在探讨卡斯卡迪亚创新走廊发展背景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分析卡斯卡迪亚创新走廊“市场力量驱动、行政力量为辅”的组织架构和协同机制,结合其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举措,以期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发展及国内其他跨区域协同创新载体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的意见要求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决策部署,江苏省教育厅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2012年8月1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两校一所")联合举行"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启动仪式。"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是首个由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育的协同创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宁波市鄞州区科技局抢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机遇,在全国首创提出打造创新资源高水平集聚、创新成果高质量转化、创新要素高效率协同、创新环境高品质提升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系统,以完善政策为“阳光雨露”,润泽人才和企业等创新主体,厚植人才链、企业链、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服务链互促互融互生的高质量发展沃土,创新整体效能持续攀高,形成“千帆竞发”式创新热潮、营造“示范领跑”的创新气候。  相似文献   

16.
“十四五”时期,加快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已成为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系列部署中的关键环节,是深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推动国家经济科技战略实现的重要举措。“四个面向”战略下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将进一步增强高校科技创新驱动力、增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吸引力、增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撑力、增强产学研用服务社会贡献力。当前高校产学研在主体职责边界、合作体制机制、法律政策体系、支撑载体资源等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新时期,应以“四个面向”战略为指引,革新组织方式、再造评价体系、构建整合机制、优化制度环境,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强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广东科技》2011,(5):44-45
【序曲】“广东十大创新人物”和“广东十大创新企业”评选活动启动 由省委宣传部主办,省科技厅、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等20个单位联合组织开展的“广东十大创新人物”和“广东十大创新企业”评选活动(简称“双十”评选)在南方新闻网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18.
科技型企业是科技与经济最紧密的结合点,是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培育科技型企业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要举措,可以提升创新链和产业链水平,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赶超式发展。溯源科技型企业培育的理论基础,宏观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要求发挥“技术创新”的驱动作用,微观企业成长存在内部资源与能力约束,仅依靠市场导向也会导致企业缺少持续创新动力,因此培育科技型企业不仅需要充分发挥“有效市场”作用,也应更好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从二者协同视角,研究培育科技型企业的作用机理,探索“战略导向+市场导向”的科技领军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元培育路径,加强创新引领与协同驱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示范性特色专业协同创新主要在于实施校际协同创新的专业建设模式、院所协同创新的专业建设模式和校企协同创新的专业建设模式。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示范性特色专业开展“校、企、所”协同创新,通过营造校、企、所“共生态”,搭建三方互动平台、推行“三真”教学模式,提升了专业服务产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王树柏  毕云龙  刘森 《华东科技》2023,(12):134-136
<正>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联系实践、学校连接企业、融合专业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创新性地提出“理实融合、产教协同”的创新创业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组成师生探究式学习共同体,强化“理实融合”,与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做实“产教协同”,着力提高应用型本科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