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国家政策导向下,协同创新引起了高校及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高校协同创新存在着主体需求不同,体制壁垒过多,学术评价不够合理,管理方式因循守旧等诸多问题,限制了协同创新的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推进高校协同创新要体制改革先行,坚持循序渐进,加强政府引导,维护学术公平。  相似文献   

2.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利于整合创新资源,加快科技创新进程,但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难以协同的问题。而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果关键在于创新知识在组织内部和之间转移绩效,所以应从社会资本结构维度、关系维度、认知维度、界面协调四个方面探索研究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为走出协同困境提供方向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2011计划”以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载体,旨在打破高等学校内部创新主体之间,以及高等学校与外部创新主体之间存在的协同创新壁垒,支撑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剖析协同创新中心这一新型高校创新组织的绩效结构及绩效评估的侧重点,构建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估体系,以显性产出绩效、显性协同绩效、隐性绩效潜力为三个构面,客观全面地体现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产出水平,中心成员之间的创新协同水平,以及协同机制体制改革和资源共享水平,可以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绩效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方协同循环创新”模型创新物流专业技能型人才输入模式,在明确多方协同模型构架的基本元素,即协同方、协同主体方和协同辅助方后,阐述技能型人才输入策略特点,分析模型构成基础元素和实施步骤,提出“企业+协会+高校”多方协同输入模式、“物流实训教学体系定制技能型物流人才”模式,多方协同进行实操实战培训,完成物流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行业输入。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校科技在创新过程中存在“重科学研究、轻成果转化,重独立研究、轻协同合作”的问题,导致高校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对经济支撑能力不强。运用高校科技创新协同度模型进行测算,分析各地区高校科技创新的差异性,并通过优化科研环境、引进高水平科技人才等方式,可有效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推动经济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中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转变创新理念和模式,促进社会各类创新力量的协同创新,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高校在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工作中,需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科研创新优势,大力协同社会各种创新力量和创新资源,构建一批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社会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议将原来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三个环节的两头,再分别加上政府和金融机构,拓展深化成为“政、产、学、研、金”的协同创新合作平台。  相似文献   

7.
基于主观博弈的高校“2011协同创新”共生稳定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同创新对推动我国科技、教育、经济发展意义重大,“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的实施将进一步引导高校加强协同创新的力度。然而高校与企业并非自发进行资源互动,现有成果对协同创新动态共生的变化机理等深层次问题研究不足。对此,运用主观博弈理论分析了高校协同创新的制度生成机制和内生演化机理,研究了引入“第三方指导”模式对博弈参与者的内生变化影响,探讨了博弈稳定状态和期望收益最大化的条件,进而提出对高校协同创新实现路径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8.
全媒体时代加强高校新闻宣传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与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新时代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学校竞争力和美誉度正相关。经抽样调查发现这支队伍存在人员编制不足、专业人才缺乏、协同育人不够、精品力作较少、保障机制不全等问题。做好顶层设计、选齐配强队伍、完善培训体系、提升政治素养、提高业务能力、增强协同意识、构建“大宣传”格局、坚持守正创新、打造精品力作、完善保障体系是加强高校新闻宣传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旗帜鲜明地提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指出高校要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既强调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极端重要性,又鲜明地提出了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协同创新”这一新思想和新要求。可以说,创新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灵魂,而协同创新则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迫切要求。全面推进协同创新,进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界的紧迫任务,而行业特色型大学,有着天然的协同创新优势,更应在协同创新中承担重任,为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根本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如何准确把握协同创新内涵,由高校牵头形成平级协同,自下而上地建立扎实有效的协同创新体,实现明显的协同增效,是“2011计划”实施的重点与难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组建“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的成功案例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以“海西绿色生物制造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为例,在充分总结建设前期存在的协同度低、利益分配不均、人才管理机制不灵活、考核体系不合理等问题的基础上,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引领,通过大力推进组织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人才培养、考评体系、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改革,打破封闭、分散、低效的格局,充分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建立起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模式,为高校协同创新体系构建提供一定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阐述了分析区域创新现状与模式,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基于对四川省获科技进步奖项目的分析,运用文本挖掘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四川省的区域开放协同创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川开放协同创新中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医院5大主体间的多边合作逐步加强,其中企业始终保持主导地位,高校企业、产学研、研究机构企业合作项目较多且趋势良好;区域开放协同创新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川东北、川西北经济区,城市开放协同创新格局呈“核心-边缘”分布特征;四川形成了全省、各经济区“大小”日益复杂的开放协同创新网络,其中成都长期保持网络中心地位,次级网络中心则在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和川东北经济区动态变化。最后提出统筹规划布局多个区域创新中心、优化区域开放协同创新网络、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系统、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协同创新中心,是我国高校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深入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演化规律对于指导实践,推动协同创新意义重大。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协同创新中心的生命周期可分为酝酿准备、组建形成、磨合震荡、规范运作、衰退老化5个阶段。将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构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生命周期模型,划分成长阶段、提炼阶段共性,有助于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成长机理进行深入认识,并为高校筹建协同创新中心提供一定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4.
高校协同创新的角色定位与价值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关于“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重要讲话,内涵深刻,意义深远,为我国高校改革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启动实施“2011计划”,标志着“协同创新”正在从中国高等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变成提升我国高校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具体行动。这里,笔者以江苏为例,就高校协同创新谈一些想法,或者说几点冷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积极践行胡锦涛同志“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重要思想,围绕以创新能力为中心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大需求,探讨如何紧紧抓住科学研究与高校教学紧密融合这个高校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坚持思想引领、理论创新驱动,广泛集聚高校优势资源,探索高校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拓展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思路和新体系,真正体现“科研·学科·人才”三位一体全面协同发展,促进知识、科技、文化育人要素的紧密融合,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本社将于2012年11月2日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科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6.
“2011计划”开启了新一轮高校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它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构建新的协同创新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实施协同创新战略,是一项艰巨的教育工程.皖西学院虽是一所新升的本科院校,但是在协同创新模式下,也为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发展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和尝试,并为如何构建协同创新模式下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发展策略提供了案例思考.  相似文献   

17.
潘美娟 《华东科技》2023,(7):117-119
<正>近年来,在教育改革事业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门及高校特别重视“双创型”人才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双创型”人才既能够体现高校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又能为人才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与此同时,在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迎来了发展契机。因此,本文在对协同育人理念及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开展的意义进行概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现状,提出相关策略,旨在为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书院制教育是新时代高校育人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有益探索,书院制育人的价值审视与“三全育人”培育理念、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均衡发展要求、创新型人才培育目标相一致,具备“双院”“双轨”“双导师”的协同育人特点。基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创新班发展现状,探索书院制背景下,高职院校通过加强环境协同、发挥全员协同、优化资源协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路径,如何实现创新型人才培育目标与全人教育理念相融合的一体化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19.
自去年胡锦涛同志在清华百年校庆上发表讲话以来,“协同创新”备受各方关注。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教育部一直在认真谋划、积极部署协同创新工作。前不久,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标志着“推进协同创新,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支撑高等教育全面发展”已经从理念宣传转入贯彻实施阶段。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维东教授认为,抓好协同创新工作首先要正确把握协同创新的内涵和特点,突出抓好队伍建设和需求引领,既要协调好校内教学、科研等各种资源,围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主线,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又要找准自身在国家、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因校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0.
董毓民 《今日科技》2023,(11):12-13
<正>在“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新起点上,杭州市西湖区抢抓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机遇,突出创新制胜工作导向,发挥高校高新高人高能级平台“四高协同”,从供给侧、需求侧、服务侧深化改革创新,着力建设创新策源首选地、成果转化首选地。连续2年成功捧回省科技创新工作的最高荣誉“科技创新鼎”,科技进步创新指数达266.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