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143-143
2014年1月10日上午,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共有313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张存浩院士、程开甲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2.
短讯     
★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王忠诚、徐光宪两位科学家获得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55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5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254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6项,二等奖225项;授予3名外国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电子科技大学继2007年度获3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之后,又于2008年度再获3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在日前落幕的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北京在国家奖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学技术进步三大奖项全面丰收,首次实现一等奖满堂红:“《中国植物志》的编研”、“空地协同的民航空域监视新技术及装备”、“电力系统全数字实时仿真关键技术研究、装置研制和应用”三个项目分别获得国家奖三类奖项一等奖,充分体现了北京作为创新中心的实力与地位。  相似文献   

4.
2006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日前公布,北京大学喜获丰收。北大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自然科学奖9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科学技术进步奖8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科技进步奖(推广类)1项(一等奖)。获奖项目数在高等院校中名列前茅,优势明显。这也是北京大学自2001年以来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奖项目总数最多、获一等奖项目数最多的一年。  相似文献   

5.
《华东科技》2012,(3):13-13
中共中央、国务院14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奖励大会开始前,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会见了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代表。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74个项目和10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36项,其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55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83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262项;授予8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相似文献   

6.
《安徽科技》2010,(2):8-12
日前,安徽省人民政府决定,对2009年度为发展安徽省科学技术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授予尹同跃、陈国良同志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授予“汽车大型覆盖件液压机柔性冲压生产线”等15项成果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授予“数字化茶叶色选机”等37项成果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授予“淮河流域水资源配置关键技术及应用”等120项成果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授予爱斯贝特先生安徽省技术合作奖。本刊在此将重大科技成就奖获奖个人和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项目介绍给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7.
新年伊始,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高校在此次颁奖盛典中再创佳绩:复旦大学的谷超豪院士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孙家栋院士分享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传统的国家三大奖通用项目中,全国高校共获198项,占授奖总数的68.5%;在国家技术发明奖中,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占79,5%,其中两个一等奖项目悉数被高校收入囊中(详见本期“聚焦”栏目)……  相似文献   

8.
1月9日,在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安徽省共有12项科技成果荣获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不仅获一等奖数占到全国民口一等奖的1/6.而且实现了同一年度荣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重大突破,奇瑞更是获得了国家首次设立的“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类唯一的一等奖。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9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会上,颁布了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人选和项目。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奖项目3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55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5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54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6项、二等奖225项;授予3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相似文献   

10.
《榆林科技》2007,(6):7-10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实施“科教兴榆、人才强市”战略,弘扬科技创新精神,鼓励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根据《榆林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规定,2007年度市科学技术奖经过专业评审和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的综合评议审定,市政府决定,授予“单采分注、集输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等6项科技成果为榆林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授予“额带悬吊式支撑鼻镜的研制”等6项科技成果为榆林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授予“灵芝新品种引进及栽培试验研究”等8项科技成果为榆林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相似文献   

11.
2006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教育部科学技术奖)的推荐申报、评审工作已经结束,目前授奖项目已经公告,我校有7项获奖,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在全国普通高校中列第7位,也是我校连续第5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位居全国高校前10位.  相似文献   

12.
国内     
<正>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出炉:广东摘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月11日,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本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奖374项(人),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桂冠由谷超豪、孙家栋两位院士摘得。此外,  相似文献   

13.
《创新科技》2012,(12):36-41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国家科学技术界一项崇高的荣誉,目的是嘉许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有杰出贡献的公民及组织,表彰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以及提高综合国力。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两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获奖者的奖金金额为五百万元。十年来(2001-2011),共有18位各领域专家获得该奖项.  相似文献   

14.
近日,从教育部和省政府传来喜讯,2008年度我校有3项重大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莫,其中地质学系张兴亮教授等完成的“后生动物门类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王尧宇教授等完成的“多功能配位聚合物的构筑、性能、构效关系及应用研究”和地质学系赖绍聪教授等完成的“青藏高原北部岩浆作用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15.
我校地质学系罗晓容、王震亮、陈荷立等3位教授历经20余年完成的科研成果“泥岩异常压力的动力学研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获教育部2006年度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16.
《杭州科技》2014,(1):17-19
2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54项国家自然科学奖、7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8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14年1月召开的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盘点了我国最前沿的重大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程开甲获得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10位科技专家和313项成果。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大学的成果"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的研究"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结束了该奖项连续3年的空缺。  相似文献   

17.
媒体纵览     
正中新网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1月10日,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中科院院士张存浩、"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程开甲共获最高科学技术奖,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袁隆平牵头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荣获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此外,法比奥·洛卡等8名外国专家获颁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本年度共授予10位科技专家和313个项目国家科学技术奖。(来源:中新网2014年1月10日)  相似文献   

18.
2006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日前揭晓。我校地质学系罗晓容、王震亮和陈荷立教授完成的科研成果“泥岩异常压力的动力学研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荣获2006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19.
知识窗     
《定西科技》2007,(1):45-46
1、我国五大国家科学技术奖简介 为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我国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20.
一、成果总量 1、“八五”期间共受理申报大理州科学技术奖请奖项目309项,获奖179项,占请奖项数的57.93%,其中:一等奖19项、二等奖67项、三等奖93项;推荐申报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请奖项目33项,获奖17项,占请奖项数的51.52%.其中:三等奖17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