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现场化学氧化法合成聚苯胺/环氧树脂防腐涂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了采用化学氧化聚合法直接合成聚苯胺/环氧树脂(PAn/EP)复合防腐涂料的新工艺.研究了苯胺与环氧树脂的质量比、氧化剂的用量及反应时间等反应条件对防腐涂料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和透射电镜(TEM)等对PAn/EP复合涂层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袁征.  相似文献   

2.
以聚丙烯(PP)为基材与高介电常数的BaTiO3复合而成的BaTiO3/PP复合膜是一种电性能优异的高频、交频电介质绝缘材料,它具有介质损耗小、介电常数不随频率而变化、防潮性能优良及价廉等优点.通过BaTiO3/PP复合膜的试制,研究了填料BaTiO3的表面处理,含量及介电常数等因素与BaTiO3/PP复合膜电性能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磺化聚醚醚酮/磷酸锆复合质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法原位生成磷酸锆,制备磺化聚醚醚酮/磷酸锆复合质子交换膜。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复合膜的断面形貌;采用热重分析仪研究复合膜的热稳定性;采用气相色谱测量并计算了复合膜的阻醇性;采用交流阻抗法测量复合膜的质子传导率;同时还研究复合膜的吸水率、尺寸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复合膜中磷酸锆呈无定形状态,与有机基体结合紧密;随着磷酸锆含量的增加,复合膜的热稳定性、尺寸稳定性和阻醇性能提高,吸水率降低,当磷酸锆含量(质量分数)为30%时,复合膜的甲醇渗透系数比磺化聚醚醚酮(sPEEK)膜降低47.5%;在100%相对湿度下,复合膜的稳定温度随磷酸锆的含量增加而升高,含磷酸锆20%以上的复合膜在80℃时仍稳定;质子传导率在低温下略有降低,但随温度的升高,质子传导率有所增加,当温度为80℃时,质子传导率与Nafion115膜的传导率相当。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磁场强度下,用苯胺单体(An)和氧化剂过硫酸铵(APS),掺杂剂磺基水杨酸(SSA),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合成了导电聚苯胺(PAn)。研究了氧化剂和掺杂剂用量对PAn掺杂率和电导率性能的影响;并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粒径分析、腐蚀电位曲线表征了PAn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磁场对苯胺聚合的影响是正向的,磁场能减少掺杂剂的用量、提高产物的电导率;在乳化剂n(SDBS)/n(An)=0.45,氧化剂n(APS)/n(An)=0.8,掺杂剂SSA 0.3 mol.L^-1时,合成的PAn电导率最大;在磁场环境中合成的PAn导电性、粒径、防腐性、规整性等各方面与无磁场作用的产品相比均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采用流延法制得不同配比的淀粉/琼脂复合膜,研究了不同链支比的淀粉对淀粉/琼脂复合膜微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对制得的复合膜进行扫描电镜(SEM)观察、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X-射线衍射(XRD)测试、机械性能测试以及亲疏水性能测试,对不同配比淀粉/琼脂复合膜的微结构及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琼脂含量一定时,Waxy/琼脂复合膜的断裂伸长率小于另外两种;随着琼脂含量的增加,各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增加,且G50/琼脂复合膜的水接触角显著增加,而琼脂较弱的亲水性降低了复合膜表面的亲水性。  相似文献   

6.
乙醇脱氢酶在聚苯胺-聚丙烯酸修饰电极上的固定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循环伏安法在铂电极上于0.5mol/L苯胺-2.5mol/LHCI-15%(质量分数)聚丙烯酸的水溶液中制备聚丙烯酸掺杂的聚苯胺膜;并在0.25mol/L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溶液(pH=7)中测试掺杂后的聚苯胺膜的电化学性能,聚苯胺-聚丙烯酸(PAn-PAA)复合膜修饰电极在电位为-0.2~0.4V时出现1对稳定的氧化还原峰,与PAn修饰电极相比,它在此中性缓冲溶液中具有更好的导电性和电化学活性,可用作固定酶的载体和酶催化反应的电子传递媒介。实验中采用两步法将乙醇脱氢酶(ADH)固定至PAn-PAA复合膜中,用循环伏安(CV)、交流阻抗(EIS)和扫描电镜(SEM)等方法对固定乙醇脱氢酶前后膜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ADH已固定至复合膜中。  相似文献   

7.
采用电化学聚合法制备了聚吡咯(PPY)/聚砜(PSF)复合膜,分别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表征了复合膜的表面形态和化学组分,并用循环伏安法和电化学交流阻抗法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复合膜呈双层不对称孔结构,其内层(与工作电极接触的一面)是由黑色聚吡咯组成的带少量微孔的致密导电层,而外层(与溶液接触的一面)则是由白色聚砜组成的具有许多微孔的绝缘层;相同条件下所制的复合膜电化学重复性好,在酸性溶液中具有较好的电化学稳定性和电化学活性.  相似文献   

8.
聚苯胺/高岭土导电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导电的聚苯胺(PAn)/高岭土复合物,当苯胺/高岭土投料质量比为15/100时,复合物的电导率达0.92S/cm,考察了制备工艺和原料配比对产物导电性能的影响,对复合物的导电性,密度,SEM和表面接触角的研究表明,反应体系中高岭土的存在,一方面阻碍了部分单体的聚合反应,另一方面由于苯胺在其表面的吸附和聚合,使得复合物在PAn含量较低时呈现较高的电导率,XRD的研究说明,单体尚未进入高岭土的层状结构内。  相似文献   

9.
导电聚合物聚苯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聚苯胺是一种典型的导电聚合物,因其具有多样化的结构,较高的电导率,独特的掺杂机制,优异的物理性能,良好的环境稳定性,且原料廉价易得,合成方法简便等优点,而成为最具有应用前景的导电高分子材料之一。较合面地介绍了聚苯胺(PAn)的合成方法、性质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0.
PES/SPES共混平板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了聚醚砜/磺化聚醚砜(PES/SPES)共混平板复合膜,并对其进行性能表征.铸膜液配比对膜性能有较大的影响:聚合物浓度增大,膜孔径变小、膜厚增大、水通量变小;PVP的添加能有效改善复合膜的亲水性,膜的接触角随PVP含量增大而减小;膜的水通量随铸膜液中PVP含量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当PVP含量为6%时,水通量达到最大值;接触角随共混聚合物中SPES含量的增大而减小,且随聚合物组份中SPES含量的增加,水通量先逐渐增加,并在质量配比为PES/SPES(8:2)时达到最大值,随后水通量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1.
利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on)与聚苯胺(PAn)间的氢键作用为驱动力通过层层自组装技术(LBL)构建了(PVPon/PAn)多层超薄膜.分别利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反射等对该自组装多层膜的沉积过程、吸附动力学、成膜驱动力、形貌、结构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VPon/PAn氢键自组装多层膜结构有序,表面粗糙度小.  相似文献   

12.
聚苯胺薄膜电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文中在Pt电极上用循环伏安、恒电位和恒电流电化学聚合方法制备聚苯胺(PAn)薄膜,对PAn膜电化学合成条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循环伏安法的扫描电位上限、扫描速度、恒电位法的聚合电位、恒电流法电流密度等因素对PAn膜的物理和循环伏安特性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酸性介质的浓度以及氯离子搀杂也极大地影响着PAn膜的性能。  相似文献   

13.
以苯胺,聚硫橡胶预聚体为主要原料,采用电化学一步法原位复合,制备了聚苯胺/聚硫橡胶复合膜。用LCR电桥,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X-射线能量散射谱,热分析对复合膜的导电率,结构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它们的组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以苯胺、聚硫橡胶预聚体为主要原料,采用电化学一步法原位复合,制备季聚苯胺/聚硫橡胶复合膜。淫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方法考究了复合膜两个表面元素组成、相对含量和官能团类型,并用曲线拟合分峰技术对基本元素谱进行数学处理。结果表明,复合膜溶液面聚流橡胶含量远大于电极面;电极面上部分聚硫橡胶中的硫原子被氧化成含氧基团;聚茉胺与聚硫橡胶在原位复合过程中,聚硫橡胶预聚体与聚本胺分子链中的部分N原子或  相似文献   

15.
掺杂聚合物对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甩胶方法在导电玻璃上分别制得单一的聚烷基噻吩并在其中掺杂不同量的聚乙烯咔唑的有机发光层,再用真空蒸发方法将铝沉积在这些有机层上作为发光二极管的负极。选择合适的掺杂比,电致发光二极管在电压为5V、电流密度为30mA/cm^2时就有光输出。这一结果表明,掺杂具有空穴特性的聚乙烯咔唑对增强短烷基侧链的聚烷基噻吩电致发光强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采用纳米材料增加碳纤维(CF)的表面粗糙度及活性官能团,不仅可以改善CF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状态,而且不会对CF本体造成损伤,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CF表面改性手段。使用电泳沉积技术(EPD)将碳纳米管(CNTs)沉积在高模CF表面,然后与环氧树脂(EP)复合,制备了单向纤维增强层压板(CF/EP复合材料)。使用万能拉力机测试CF/EP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ILSS),结果表明,在电压为6 V时制备的CF/EP复合材料的ILSS为58.9 MPa,与未经EPD处理的CF/EP复合材料(ILSS=52.2 MPa)相比提高了12.8%。同时,通过EPD制备了海藻酸钠与CNTs共沉积修饰的高模CF,海藻酸钠的加入增加了CNTs与CF表面的黏附性及氧含量,提高了纤维表面对树脂基体的浸润性。当CNTs的质量浓度为0.3 mg/mL、海藻酸钠的质量浓度为1 mg/mL、EPD电压为8 V时,所制备的CF/EP复合材料的ILSS可达68.3 MPa,与未经EPD处理的CF/EP复合材料相比提高了30.8%。  相似文献   

17.
采用纳米材料增加碳纤维(CF)的表面粗糙度及活性官能团,不仅可以改善CF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状态,而且不会对CF本体造成损伤,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CF表面改性手段。使用电泳沉积技术(EPD)将碳纳米管(CNTs)沉积在高模CF表面,然后与环氧树脂(EP)复合,制备了单向纤维增强层压板(CF/EP复合材料)。使用万能拉力机测试CF/EP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ILSS),结果表明,在电压为6 V时制备的CF/EP复合材料的ILSS为58.9 MPa,与未经EPD处理的CF/EP复合材料(ILSS=52.2 MPa)相比提高了12.8%。同时,通过EPD制备了海藻酸钠与CNTs共沉积修饰的高模CF,海藻酸钠的加入增加了CNTs与CF表面的黏附性及氧含量,提高了纤维表面对树脂基体的浸润性。当CNTs的质量浓度为0.3 mg/mL、海藻酸钠的质量浓度为1 mg/mL、EPD电压为8 V时,所制备的CF/EP复合材料的ILSS可达68.3 MPa,与未经EPD处理的CF/EP复合材料相比提高了30.8%。  相似文献   

18.
采用真空灌注工艺,制备磨碎玻璃纤维(MG)/聚氨酯(PU)/环氧(EP)灌封材料,并对其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U含量的增加,PU/EP共混聚合物的拉伸和冲击强度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当PU含量为15%时,共混聚合物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拉伸强度为60.57 MPa,冲击强度为23.56 kJ/m2,与EP相比分别提高32.77%和115%。为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强度,并保持良好韧性,采用添加MG的方法来增强PU/EP。当MG与EP的质量比为1:1时,材料的拉伸强度达到79.72 MPa,与PLJ/EP相比提高31.95%,而冲击强度为17.83 kJ/m2,仍保持较高水平;同时,与相同含量的活性硅微粉相比增强PU/EP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提高18.91%和11.51%。  相似文献   

19.
对三氟化硼乙胺,苯酐两种固化剂在两种聚苯胺/环氧树脂涂料成膜时的漆膜干燥时间,漆膜硬度,漆膜抗冲击强度和漆膜的附着力等性能的特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