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工程学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現代地震学大約有百年的历史。它是从地震現象的記載开始,进而用仪器探測,以后又与弹性力学、地貭学相結合逐步发展起来的。地震学虽然起源于人类抗御地震災害的要求,但最初的研究是着重于认識地震現象的規律,以及探測地球内部构造的奥妙,却很少涉及在工程建設中如何抗御地震的問題。  相似文献   

2.
現代物理的重大发現一直对許多化学領域起着革命性的作用。理論和实驗物理的新观点,原子和分子結构的揭露,使我們能够洞察化学現象的內部世界。目前出現了一門新学科——化学物理学,即化学过程物理学;它的主要任务是探討分子內部联結原子的化学鍵的性貭,研究化学过程的詳細机理,建立在化学反应中出現的許多現象的內在規律。  相似文献   

3.
朱崗崑 《科学通报》1956,1(12):62-62
国际科學界商定从1957年7月1日到1958年12月底是国际地球物理年。在这18个月內,各国的科學家們將根据共同商定的統一的計划和要求,在全球各地广泛进行各种地球物理观測工作。我国已决定参加这个国际科学合作活动,并且在去年組成了国际地球物理年中国委員会来領导这項工作。  相似文献   

4.
Д.  И.  谢尔巴科夫 《科学通报》1958,3(23):725-725
苏联綜合考察队从1955年底就开始进行南极的考察工作,这个队是由大陆队和海洋队組成的。考察队的任务十分广泛,主要是与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工作計划有关,这个計划包括南极地帶大气过程对地球大气的一般环流的影响的研究,南极海流迁移的基本規律及其与全世界大洋洋流的一般环流的关系的研究,南极地帶及其現代冰川的自然地理描述、它  相似文献   

5.
地震是一种最惨酷的自然現象。地震灾害时常帶來人身的死亡和造成國民經济上的巨大的损失。因此,研究地震現象以及制定与地震灾害進行斗爭的防御措施,对遭受这种現象地区的建筑、工業以及居民都是有巨大意义的。与地震灾害作斗爭是采取工程上的防御方法:即在設計建筑物时,尋求可以保証設  相似文献   

6.
在最近出版的《地球构造物理学》上,希腊科学家P.瓦罗楚斯和K.亚历苏布洛斯发表了他们利用地球电场变化预测地震的观测结果和想法,并声称,他们现在完全有能力预报希腊境内地震的烈度和震中。对地震现象进行预测,实质上是研究各种预兆现象——地震之前所发生的那些现象。地震预兆,形形色色,从动物行为的反常、空中的奇光到频繁小震引起的地球物理特征多方面的明显的异常均属预兆现象。但是,瓦罗楚斯和亚历苏布洛斯的研究是限于地球大  相似文献   

7.
傅德譧 《科学通报》1963,8(12):33-33
天文学是一門观測的科学。对各类天体进行观測是天文研究中的一項基本任务。只有在大量观測資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探討和試图揭示出具有較大普遍性的自然規律。一部現代观測天文学的历史,基本上也是一部越来越朝着暗天体的观測极限推进的历史。本文将着重介紹电子望远鏡方法在鉴别暗弱天体方面的重要作用及其对天文研究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娄成后 《科学通报》1956,1(6):46-46
生物物理学是近些年來才独樹一帜的一門生物科学,虽然在百余年前已經有人开始研究有机体的电学現象,然而它的迅速發展却是較近的事,是在生物学、物理学与化学累積了一定的知識以后才实現的。生物物理学的任务大致可以分为三方面。一、研究有机体生活环境中物理因素与生物的关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像輻射、温度等重要的物理因素如何参加生物的新陈代謝及如何改变它;在不同情况下,如何設計新的措施來利用这种影响。这些知識可以作为物理治療、衛生保鰱、增加農產、改善品質与誘導变异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地震和地震灾害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公元132年,东汉的张衡(公元78~139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候风地动仪,用以测量地震发生的方位(图1)。这一测量本身包含着一个本质性的观念,即地震是沿一定方向从远处传来的地面震动。直到18世纪和19世  相似文献   

10.
尤芳湖 《科学通报》1959,4(13):433-433
一观測及資料整理方法 1958年6月开始,我們在海洋研究所党組織的直接領导下,以1958年3、6月在渤海及北黄海西部所进行的两次同步观測的48个观測站为基础,利用了本所两艘調查船“金星号”及“水星号”,按照良好的天文条件,对上述48个測站进行第三及第四次的昼夜連續观測,每个測站观測的层別,为表面,5、10、15、20、30、40、50米到接近海底,观測仪器表面用漂桿,后改用双联浮桶(可測0—3米),其余各层均应用苏式厄克曼海流計,在5米层,为了避免船磁影响流向的准确度,改用流向指示器观測流向,在某些測站及海区并应用了电接触式海流計及电磁海流計(GEK)进行观測作为补充。根据实測結果,我們应用調和分析方法,进行整  相似文献   

11.
郭敬輝 《科学通报》1958,3(6):190-190
目前我国各地,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大兴水利,但大規模的水利建设不免使水文測驗工作与水工設計的水文計算工作脱节,因此,必須将現有的水文观測资料,加以归納和綜合,編制中国径流模数等值线图,以滿足初步的水工設計的需要。作者曾在1954年編制了我国径流模数等值线图(地理学报21卷4期,1955年)。但当时由于资料有限  相似文献   

12.
<正>据史籍记载,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是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于公元132年发明的。它比国外同类设备早诞生1000年。近年来接连发生的汶川、海地、智利和玉树大地震等,无一不牵动着世人的心,也更让人们关注地震的预测和预报。其实,这种关注早在古代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3.
夏雨人 《科学通报》1959,4(13):425-425
云雾,特別是降水,对国民經济和国家社会主义建設有密切的关系。去年,在党的領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我国开展的人工控制天气的工作,特别是人造雨工作,仅在几个月內,就以惊人的速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云雾降水以及与它們有联系的大气物理現象;一直到現在还有許多問題不清楚。現在世界上研究云雾及降水的方法基本上可分为四类。 (1)天气学的研究方法:就是由气象观測員的观測,利用各种天气图分析等来預报云雾降水。这些方法在我国是比較熟悉的。 (2)高空气象的研究方法:这里包括无綫电控空仪、气球、各种系留汽球、飞机及雷达探測等,其中,飞机及雷达探測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4.
《科学通报》1957,2(1):29-29
去年9月初火星最接近地球期間,美国华盛顿的三位科学家用50英尺直徑的射电望远鏡收到了来自火星的無綫电波。观测是在3厘米的波長上进行的。这無綫电波起因于火星上的热輻射。根据50个观測紀录,他們估計出火星上的平均温度比水的冰点略低,与光学观測中所估計的火星平均温度相差不多。火星是第三个被發現辐射無线电波的行星,另兩个行星是金星和木星。  相似文献   

15.
尹赞勳 《科学通报》1959,4(9):297-297
1958年,中国科学院在地学领域內的工作,无論是地貭、地理、地球物理、古生物或者測量制图,都完成了許多重要任务,获得了許多科学成果,出現了大丰收大跃进的局面。我們的确可以說:工作規模之大,进度之快,在中国地学发展史上是沒有前例的。通过这些工作,通过学习八届六中全会的文件,通过貫彻上海会議的精神,我們在思想认识方面也得到了大丰收大跃进,开始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明确了政  相似文献   

16.
一、日地物理学以及它的研究对象太阳和地球是与我们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个天体。研究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学科就叫做日地物理学,有时也叫做日地关系。这门学科是太阳物理学与地球物理学以及其它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要准确地确定它的“生日”是很困难的。但可以肯定地说它诞生于国际地球物理年(IGY)以后。日地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太阳微粒流和电磁发射的变化量;太阳上发射源的物理过程以及它们  相似文献   

17.
楼桐茂 《科学通报》1958,3(6):191-191
1957年夏在山西汾河流域进行地形調查时,曾于宁武东庄乡汾河与桑干河的分水岭上發現一群小湖沼。小湖共計七个,出現于浅紅色砂岩中,位置分散,但隐然自成系統,其成因頗耐人寻味。茲就野外所見現象报道于后。一地質概况:本区位宁武的东南,距城約13公里,为汾河与桑干河分水岭的一部份,面积約90.5平方公里。在构造上屬于宁武靜乐向斜層的北端,因适位于构造尖没之处,地面輪廓呈“船艙”形,单斜山东  相似文献   

18.
杨友麒 《科学通报》1963,8(7):23-23
前言沸騰传热是化学、石油、动力、机械、冶金及食品等工业部門經常碰到的基本物理現象,所以在本世紀三十年代就有人开始了这方面的专門研究。而近十年来出現的一些剧烈反应和大量放热的过程(例如火箭噴气引擎的燃烧室、原子反应堆、沸騰层的反应設备等),要求找寻高效率的冷却方法,这就更促进了这方面研究工作。現代鍋炉的放热  相似文献   

19.
《科学通报》1959,4(20):703-703
研究冬夏季风的产生原因和发展过程以及它同冷热水旱的关系,对了解气候的形成、天气的特点、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特征和冷热旱涝的长期預报,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形成季风現象有两种說法。比較古典的說法,认为季风是由海陸冷热不同的季节变化所产生的。另一种說法是1950年左右才提出来的,他們說地球表面上所以发生季风現象,主要是由于地球表面东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行星风带)的位置发生季节移动。自冬到夏,风带向北位移,当东风带移到西风带时(或者相反),就产生西风(或东风)变成东风(或西风)的現象,海陸分布的不同,只是把风带季节位移所产生的季风現象加以一定程度的改变,而不是改变风向的主要原因。我們信为季风是海陸分布、行星风带和  相似文献   

20.
早在公元132年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时,中国人就已经认识到地震是远方传来的地面振动.从波动观点对地震的认识是本质性的.近代地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很大程度上是由研究地震波传播的知识体系所支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