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大自然》1999,(4)
铜录山位于湖北省大冶市,是一处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铜矿遗址。铜录山名称虽然为“山”,其实它早已被挖平、挖成谷地,因为从西周到战国、到汉代、到宋代,直到现代,这里一直是一个大型的铜矿场和冶铜基地。据专家估计,两千多年来这里炼出的铜,至少有10万吨。难怪现已发现的古代炼铜剩余的废渣,堆积的厚度就有3米,重量至少有40万吨。说起铜录山古铜矿遗址的发现,实在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虽然这里自古就是有名的大铜矿,当地人传说宋代名将岳飞曾在这里造过兵器,可是从来没有人对它进行过认真的调查研究与考证。60年代矿山使用电铲采矿石,从地下挖出不少坑木和小型铜制兵器,但没有人把这当回事。老乡把坑  相似文献   

2.
从环境考古角度对古居巢国的蠡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巢国(又称居巢)是殷周时期的重要方国之一.春秋战国时,它是吴、楚两国相互争夺的一个小国,先是归服于楚,后为吴所灭,汉朝后则鲜见典籍.后人在从历史文献考察这一古国的都城时,对它的消失始终有一些难解之谜.近年唐家嘴遗址的发现,重新引发对这一问题的讨论.通过对唐家嘴遗址文化层含碳较高的中间层位14C测年,距今年代2090±130aBP.结合文化层考虑,大约终止在1800年前的这个遗址,似乎可以与历史记载赤乌二年(A.D.239年)发生的"陷巢州"相合.本文以历史文献为根据,以环境考古理论为指导,初步划定古居巢国都城的大体位置及其功能、规模与等级,探讨唐家嘴汉代遗址与古居巢国都城之间的关系,反思人类活动对巢湖环境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对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古坑木保存状况及环境条件进行了检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遗址的封闭缺氧环境遭到破坏、有害微生物的侵蚀是遗址部分古坑木朽坏的主要原因,且主要危险在浅层。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大遗址周边区域历史文化特性进行保护,对城市空间开发实施控制,实现大遗址周边区域空间形态的融合,以城市形态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实地调研等方法对阿房宫遗址周边的空间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阿房宫遗址周边区域空间肌理较混乱,空间形态的破碎化现象严重,在城市总体空间结构中的功能角色不够明确.大遗址与其周边区域存在中心与场、相互依存、图底关系3种关系;大遗址周边区域承担着保护与缓冲、过渡与融合的角色;遗址周边区域空间形态的整合,应着重于形态结构、道路与交通、绿化系统与开放空间和建筑设计的结合.可为其他城市与其周边遗址的规划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宁夏中卫照壁山炼铜遗址位于中卫市镇罗镇最北部,是宁夏地区重要的青铜冶炼遗址,经文献和碳十四年代测年可推定其年代属西汉早期.文章对取自该炼铜遗址的炉渣、铜颗粒,以及在古铜矿采集的矿石样品进行分析得出:炉渣基本为铁硅系渣,内部有大量铜颗粒存在,部分为纯铜颗粒,部分为冰铜颗粒.综合实验数据和汉代中卫地区的历史背景,认为该遗址的冶炼工艺属于"硫化矿—冰铜—铜"工艺,主要冶炼产品为红铜和含砷、锑、铅的铜化合物.至于这些铜料的使用方式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造纸术起源一直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的重要议题之一。传统观点认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但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西北地区陆续出土了很多古纸,并引起巨大争议。一部分学者坚信这些纸属于西汉时期,因此他们认为纸并不是蔡伦发明的,也有学者坚称断代出现了错误,这些纸还是蔡伦以后的纸。本文致力于对每一处出土汉代古纸的墓葬、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进行分析,探讨这些古纸的真正年代,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敦煌市汉代悬泉置遗址出土古纸460片,由于数量较大,多出土于西汉层位,在国际上引起广泛的关注.为研究中国早期纸的起源、制作工艺及相关问题,对49片悬泉古纸进行了物理外观的初步考察.认为这些早期纸的原料主要是麻,较厚,表面粗糙、纤维不均、无帘纹,绝大多数是用浇纸法制造的,很多纸的制作工艺表现出明显的原始性.但也出现了一些加有填料的古纸,表面光滑,技术上相对进步.少数古纸较薄,有帘纹,纤维分布均匀,是抄纸法制造的,发现于悬泉置遗址的晚期层位中.当时已用墨在纸面上书写,但只作为书写的辅助工作,字纸的比例并不大.在对4片不同层位出土的悬泉古纸进行纤维的显微分析中,初步发现有3片的原料为苎麻,1片为大麻,均是淀粉施胶或淀粉滑石粉涂布的加工纸,是目前发现汉代已有加工纸的最早记录.首次对悬泉纸的制作工艺进行了综合性研究,对中国早期纸的起源和加工情况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和看法.  相似文献   

8.
<正> 从汉魏故都许昌市沿311国道东行30公里,可以看到一片洁白如玉的厂房,别具一格的古典式建筑大门。这里便是闻名遐迩、曾有“中州五粮液”之称的许昌姚花春酒业有限公司。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地处隋朝大运河故道,是我国著名的白酒文化发祥地之一。据地方志记载,早在汉代,皇家就在这里设立作坊,精酿“贡酒”;三国时著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历史上,许多文人名士,如“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  相似文献   

9.
华山水库原建于1958年4月,在一古坝的遗址上修建。同年6月30日大坝合拢,1960年基本建成。水库枢纽由大坝、输水洞(发电)、主溢洪道、副溢洪道等组成。  相似文献   

10.
《后汉书》文苑传载,黄香汉“江夏安陆人”。汉江夏郡治在今云梦县境内,安陆县治在今安陆市境内.文章从考证江夏郡治和安陆县治入手,并依据地方文献资料,断定黄香故里在安陆.至于天下黄姓尊黄香为祖,那只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目前,在古江夏郡境内尚未见先于安陆在康熙五年(1666)前发现黄香墓碑和祠庙的记载。  相似文献   

11.
发现     
《科技潮》2008,(1)
阿房宫实为"烂尾楼"近日,考古人员在阿房宫前殿遗址北至渭河、南至汉代昆明池北岸的62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了调查、勘探和发掘,先后发掘了后围寨遗址、好汉庙遗址、秧歌台遗址等,都被证实属于战国秦上林苑建筑遗址。调查  相似文献   

12.
屯堡方言与周边方言声调的共时比较和历时追溯表明:屯堡方言与周边方言声调的区别特征主要体现在调值及入声的归并上.屯堡方言阴平调值是中平调33,是明代汉移民语音的底层;周边方言的高平调55,是清代汉移民语音叠置覆盖的结果;其余方言的次高平调44,则大多是中平调受到高平调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过渡状态.入声归并上,屯堡方言全浊入声归阳平是填补舒声空位的结果,这与周边方言显示出很强的一致性;而其次浊声母和清声母入声字归阴平,这属于明代汉移民语音中的底层成分;周边方言乃至西南官话中这些字归阳平,则是清代汉移民语言对该方言进行重叠覆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扬雄《方言》记载了众多的汉代方言词汇,这些宝贵的历史语料不仅反映了汉代各地方言分布情况,还为管窥整个汉代社会体系提供了相对详尽的资料。通过整理发现,《方言》一书中囊括了有关汉代政治和经济体系、社会阶级关系、生产力水平以及战事物质配备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且这些都是社会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要素。希望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立足《方言》词汇,尽可能窥见汉代社会体系的轮廓。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然科学、民族学、考古学等有关方面的专家经过合作研究,确认了广西北流县铜石岭是汉代俚人(壮族先民)铸造北流型铜鼓的遗址。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古铜鼓铸造遗址。1987年11月25日,自治区科委召开技术鉴定会,通过了中国科学院、中国考古研究所及中国科技大学等9名专家对这项研究作出的鉴定。铜鼓是国际性文物,中国、越南、老挝、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都有铜鼓出土。目前,世界上已发现和出土铜鼓2000多面。中国是发现铜鼓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15.
津市历史考     
杨群英 《科技信息》2008,(3):245-247
湖南津市自古以来就是澧水流域的重要市镇,本文主要通过对津市虎爪山遗址等考古发现,以及秦时嘉山孟姜女、三国澹津侯与晋南平郡郡治、晋时新洲车胤、唐代杜牧、杜忄宗与岐阳公主在澧州、明袁中道与津市、清代津市商业集镇的兴盛等方面的研究来探索津市古代历史.  相似文献   

16.
华北工学院原名太原机械学院,是一所多科性高等理工科院校,座落在太原市风光秀丽的二龙山下、汾水河畔学院路,与古晋阳八景之一的“冽石寒泉”和汉代古迹窦大夫祠相毗邻,占地约1500亩.  相似文献   

17.
《科技潮》2003,(12):45-45
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坐落在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内,它是北京地区继周口店之后远古人类遗存的又一重大发现。在最现代化、最繁华的中心商业街发现如此久远的人类活动痕迹,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为了妥善保存这一弥足珍贵的古人类遗址,东城区人民政府与李嘉诚先生共同投资在原址兴建了这座专题博物馆。作为独具特色的遗址博物馆,300余平方米的展厅内演绎着2.5万年前的古人类生存画卷,真实记录了北京地区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状况。看点一:原土层遗址块。作为整个博物馆最核心的内容,陈列原址发掘出土的石器、骨器、用火痕迹,运用照片、壁画、…  相似文献   

18.
《奇闻怪事》2011,(11):30-31
曾经有人说,最完整、最精美的古罗马遗址不是在意大利或欧洲,而是在北非,特别是在利比亚。在利比亚西部城市班加西附近的地中海沿岸就有这样一批古罗马遗址群,最著名的便是昔兰尼遗址和阿波洛尼亚遗址。在利比亚的班加西和图卜鲁格城南边,有一处干涸的沙漠地,名字叫昔兰尼加。在那里海拔400米处,便是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的昔兰尼古城。相传,昔兰尼古城是由巨人巴托斯用手推  相似文献   

19.
汉代以后巢湖流域文化衰落是安徽江淮地区考古研究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分析,并结合近年来环境考古研究的新成果,从环境考古学的角度透视和分析汉代以后巢湖流域文化衰落的原因.结果表明,地理环境改变导致的古"巢淝通道"衰落很可能是汉代以后巢湖流域文化衰落的根源所在.随着汉代以后巢湖流域气候环境的恶化,特别是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群发以及中国大的气候背景下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加上南北分治的政治地理因素导致的战乱状态,这些都使得古巢淝经济文化交流通道日渐衰落,区域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遭受重创;经济地位的日益下降,又导致通道沿线大型聚落难以维系,聚落规模变小,表现在考古学上则是聚落遗址和墓葬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巢湖流域原先繁荣的文化也因失去发展的基础而自此衰落.  相似文献   

20.
“桐梓人”发现于贵州省北部地区桐梓县的桐梓河畔岩灰洞遗址,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土了六枚属于晚期直立人阶段的古人类牙齿化石。随着其他学科的渗透和研究工作的深入,这六枚牙齿化石在古病理学方面的特殊意义,日益引起古人类、古生物、地方病、环境地质等学科的关注。从氟谈起氟是地球表面广泛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