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代苏州评弹的诸多要素在其艺术本体内的互动反映了苏州评弹作为一门艺术的存在方式和流传机制,为揭示近代苏州评弹发展状况提供了一个契机。听客,特别是票友群体作为苏州评弹的受众,和苏州评弹内部其它要素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阐释这些互动关系,有助于了解当时苏州评弹发展的面貌,进而理清近代艺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苏州评弹作为一个传统曲艺门类,可能其艺术生命力有所走衰,但是这种变化的内核反映了国家文化政策的发展由激进转向兼容并包。这是国家更是群众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苏州评弹是诞生于苏州这一江南文化圈中心地区的民间曲艺,其表演方式能够与传统苏州社会深度互动。在这一基础上,弹词长篇鲜明的科举说教,具体反映了明清以来江南文化圈中浓郁的科举氛围,并表现出科举文化对普通民众观念变化的影响,对于补充正统史料中的细节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苏州评弹在民国时期是盛行于江南的一种曲艺形式,而地处江南核心区域并且作为苏州评弹都市文化圈中的一员——嘉兴的评弹发展却一直被忽略。虽然嘉兴处在苏州评弹文化圈的边缘,但是发展并没有被"边缘化",在浙江地区更是独领风骚,因在杭嘉湖地区中以嘉兴最出评弹听客,故有浙江"第一书码头"之美称,显示出嘉兴在评弹都市文化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嘉兴的评弹艺人、书场、听客三个要素进行考察,进而窥探出苏州评弹在民国时期尤其是三四十年代的嘉兴地区发展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4.
苏州弹词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说正书之前先唱"开篇"的演出传统,学习开篇成为弹词艺徒学艺的起点。民国时期,女弹词的演出实践开始尝试将开篇作为独立的演出形式,出现了"点唱开篇"。随着评弹进入上海,弹词开篇在新兴传播媒介电台中占据了自己的位置,开篇的演出内容也在不断发展。丰富多彩的都市文化生活,使20世纪三四十年代诞生了大量反映社会生活的新开篇;得益于新闻出版业的兴盛,开篇逐渐丰富并扩大了自身的社会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夏季芳 《工程与建设》2006,20(4):341-342
公厕虽小,可它的环境和细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管理者对民众生活的关爱诚意,也反映了市民公共道德水准的高低,是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一个标志。该文分析了国内公厕的现状,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探讨了设计和管理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6.
苏州评弹(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的合称)是用吴方言讲故事的说唱艺术。苏州评弹的艺术特征,可以从它和小说、戏曲的比较中清楚地看出。评弹和小说的异同评弹和小说都是叙事的情节性艺术,有人物形象。评弹的演出脚本,如同一部长篇小说。曹汉昌的《岳传》一百多万字,徐云志的《三笑》也有近百万字。十几万字,可说上半个月。从脚本看,评话以散文为主,弹词则散韵相间。评弹是以听为主的,小说是读者看的。听书,是一次性过去的;看小说可快可慢,可以前后随意翻阅,可以掩卷而思。听评弹或看小说,其艺术形象的生成,是欣赏者(听众和读者…  相似文献   

7.
天井与小巷是苏州市民生活的重要建筑构成,承载着文化、传统、陋习、民俗等地域个性特征。范小青苏州市民文学图景主要在天井、小巷中展开,营造了独特的苏州气质,展示了苏州市民文学的审美性。天井、小巷蕴含了苏州市民的文化气质和历史传承,是范小青苏州市民文学特有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8.
<正>苏州评话,俗称"大书",是一种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地方曲艺说书形式,发端于宋说话中的讲史,至迟在明末清初就已形成,清代中叶进入鼎盛时期,主要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通常与苏州弹词合称为"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表演以第三人称即说书人的口吻来统领叙述,中间  相似文献   

9.
李莉 《科技资讯》2007,(13):248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舞蹈初用有节奏的模拟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供大家娱乐。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也不断的发展,从简单的模仿,进而发展成有音乐、表情、构图、造型来表达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0.
西方社会文化的"神圣"品质并没有在"世俗化"的浪潮中消失,与此相应,以基督教为样板的宗教及其信仰似乎以更为亲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上帝无处不在"、"上帝无时不有"真实的反映着神圣的信仰深深的根植于社会民众之心.相比于西方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把信仰置放于伦理的崇高之中.当承载着信仰的终极关怀由"士大夫"承担逐步消解在脱离民众生活的伦理性崇高之后,民众的信仰便只有一条出路:历经千难万险,到深山老林的庙堂顶礼膜拜,求得内心的修炼与安宁;信仰真正的成为了"难于人说"的神秘之举,世俗的芸芸大众没有真正的信仰.现在,是让信仰从崇高的伦理和高远的庙堂走向乡间田野深入民众之心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中潘金莲、阎婆惜、潘巧云、贾氏等四位女性之所以会出现与人私通的"红杏出墙"现象,主要是与她们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不如意现状、不良之徒的教唆和引诱以及她们本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等密切相关.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这四个女人红杏出墙的故事,一方面是为了寄寓强烈的警示与戒谕,另一方面是为了渲染梁山好汉"不以女色为重"的英雄品格,同时迎合市民阶层重于娱乐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2.
《清嘉录》是清朝嘉、道年间由苏州吴县顾禄撰写的地方岁时记,它从岁时这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江南日益成熟的城市民俗。从大体上讲,城市民俗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完全由城市所独立形成的民俗;二是由由乡村民俗演变而成的城市民俗。在《清嘉录》中,前者主要表现在城市的商业、娱乐休闲和服务业、岁时礼俗等方面,后者则更多地渗透在市民的日常生活起居中。  相似文献   

13.
张影 《厦门科技》2002,(3):60-61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千千万万个家庭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家庭生活是我们工作、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是一名档案工作者,回想自参加工作以来,已经是一名从事档案工作十年的"老"档案工作者了.何不把在从事档案工作过程中的知识、经验运用到家庭中来呢?于是,我就试着建立家庭档案.家庭档案是反映一个家庭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的各种材料经过整理后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王云清 《科技信息》2013,(20):153-153
抗战时期,随着日寇的大举入侵,国民政府迁移到西南重镇重庆,大量移民和工商文教团体迁入西南,西南城市民众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饮食、服装和居住等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及卫生习惯、婚姻习俗等的变化。这些变革,最终影响了西南民众平和、宽容的社会心态的形成,在西南地区近代市民社会变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雷 《太原科技》2007,163(8):8-9
目前,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智能卡(IC卡)已在城市交通、通信、购物、娱乐等社会公共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市民持有的各种IC卡逐渐增多,如,公交卡、煤气卡、电费卡、医保卡等,多达近十种。这些卡互不兼容,使用率较低,甚至一个行业就存在多家发卡单位和多种卡型,这种散乱局面给市民生活和城市管理带来了不便。同时,也由于系统、设备、卡介质的重复投入,使社会资源严重浪费。为了整合资源,减少重复建设,提高IC卡的应用水平,不断增强城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能力,规划实施太原市"城市一卡通"项目势在必行。鉴于"城市一卡通"项目是一个涉及领域广、技术关联多、社会影响大的系统工程,宜采取"政府协调、市场运作、统一标准、稳步推进"的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6.
李宁 《科技咨询导报》2010,(18):245-245
黑格尔从唯心主义出发,把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看作伦理发展的三个阶段,认为国家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决定力量,家庭和市民社会从属于国家,国家决定市民社会。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把市民社会看作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和由这种交往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其本质是物质生活领域,创建了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在当今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柳水的艳情词具有世俗化、市井化、诗意化的特征,它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 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音表现世俗化的市民情调,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意 愿、要求和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18.
民国十九年(1930)四月二十五日,①苏州阊胥盘区第八段同善救火会因试车撞死行人,首开苏州救火汽车杀人之例.事后舆论哗然,民众称其为"市虎"杀人.从各方面对此事的言论及相关部门对此事的处理结果可以看出,虽然法理在近代以来的刑事案件处理中很重要,但苏州民众在对待案件时,依然看重人情,在法律之外仍沿袭人情的因素.这一定程度上说明,自近代以来民众被法律疏远后,民间自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而这种规则乃源于中国的慈善传统.正是这两者的较好权衡,才使得传统以来社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但也必须认识到,法律实施的效果必须在具体的地域社会历史中才能得到全息的展现,如此法律史的研究才能更好地深入下去.  相似文献   

19.
试论抗战时期西南城市民众生活习俗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大量移民和工商文教团体迁入西南,西南城市民众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变革。主要表现为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及卫生习惯、婚姻习俗等的变化。这些变革,最终影响了西南市民平和、宽容的社会心态的形成,在西南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安徽淮河流域民俗体育"凤阳花鼓"的变迁与传承进行研究,发现"凤阳花鼓"源于凤阳本土,集"歌、舞"为一体的原生态民俗体育项目;变迁与自然条件、政治、经济、民众生活方式戚戚相关;传承路径主要分为3条:民间变异传承的沧桑之路、政治服务传承的谋略之路、花鼓艺人再生传承的发扬光大之路;新中国成立后,"凤阳花鼓"再获发展新机遇,普及为民众健身娱乐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