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紫阳书院     
又名武夷书院,古称"朱文公祠",全国著名书院之一,被称为"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书院始建于南来淳六年(1246年),初建在府城南门外紫阳山麓,理宗皇帝御题"紫阳书院"匾额。紫阳书院以祭祀朱熹,宣扬朱熹理学思想为主旨。正德七年(1512年)郡守熊桂重修紫阳书院。正德十四年郡守张芹,另建书院于紫阳山中,从此歙县有两个紫阳书院,讲学之风称盛一时。清代康熙、乾隆先后御题"学达性天"、"道脉  相似文献   

2.
南宋时期吕祖谦在家乡浙江金华创办的丽泽书院,与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江西的象山书院并称南宋四大书院。丽泽书院之所以鼎盛一时,声誉远播,影响深远,并非因为它的规模,而在于吕学的博大精深,在于吕祖谦以明理躬行为本、以经世致用为务、以平和宽大为怀的独特思想和风格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国历代宰相籍贯分布的统计结果和系统分析,研究了宰相籍贯分布的时空变迁规律,指出中国宰相籍贯分布前期(秦汉~北宋)主要集中于北方黄河流域,后期(南宋~清代)转向南方长江流域尤其密集于江浙地区,并探讨了影响宰相籍贯分布的内在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4.
聚落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时空分布与演变蕴含着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重要信息.通过提取福建和台湾宋代至清代古市镇的空间数据,利用GIS及其空间分析功能,探讨闽台古市镇的时空分布和空间扩散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闽台古市镇数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多,并在明清时期经历了高速增长期;在空间分布上经历了由内陆向沿海、山区向盆地谷地,再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山区的扩散过程;从闽台古市镇规模和集中时间看,台湾古市镇出现多晚于福建,二者皆在清代达到顶峰,应该是福建人口清代大规模迁移台湾所致,同时也折射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现实.  相似文献   

5.
理学文化景观不仅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更是武夷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采用描述统计与核密度分析法,借助GIS技术,对北宋到清代952年间建设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最具代表性的理学文化景观(书院和摩崖石刻)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时空尺度上,不同朝代建设的理学书院和摩崖石刻的数量差异大且不平衡,海拔200~225 m处数量最多,且主要分布在九曲溪与山北景区两大主景区,并呈现出由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趋势。为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应注重完善理学书院和摩崖石刻的相关资料,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新旅游形式和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6.
尽管在学术上贡献有限,但县级书院占清代书院很大比重,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清代南部县鳌峰书院经历了初创、迁建、改制三个阶段,最终转变为新式学堂。书院所设职事简单,人员不多;院产主要来自民间捐施,收入单一,支出庞杂,财政一直紧张。鳌峰书院有一定规模的藏书,虽主要服务于科举考试,但也是朝廷教化、加强统治的宣传阵地,并在时代的洪流中逐渐受到西学的强烈影响。县衙对书院进行严格控制,有关书院的事务成为地方政府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清代众多县级书院之中的一所,南部县鳌峰书院大体能反映出清代县级书院的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7.
畲族现有人口630378人(1990年第4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数),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浙江、安徽5省60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其中以福建、浙江两省的人数为最多。在公元7世纪初以前,对居住在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的少数民族(含畲族先民在内)泛称为“蛮”、“蛮僚”或“峒僚”、“峒蛮”。到了公元13世纪中叶南宋末  相似文献   

8.
张轼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湖湘学派的奠基人。他是“乾淳之盛”的诸多学者中最早自觉地利用书院研究、传播理学的。其书院教育思想基本上反映了南宋理学教育的学风,但又具有鲜明的特征:重视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提升到宇宙本体论的高度;提出“传道济民”的办学宗旨,彰显了儒家内圣外王的传统价值观;注重践履,具有传统儒学经世务实的品格;兼容博采、不囿一隅.体现出融通百家的优良学风。张拭的教育思想是其独特的以“性”为本体、道器一体的哲学思想在教育层面上的折射和反映。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书院建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发展状况、选址、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等方面介绍了山西书院建筑的特点:山西书院初建于辽代,兴起于元明时期,并于清代达到鼎盛,清代后期逐渐没落直至消亡;在选址与环境布局上,分为择胜而处的选址与情景交融的环境布局、置于园林之间,创造诗意的环境布局与置于城郊,环境布局以人工为主3种方式,深刻地体现出了书院这一文人建筑的特点;阐述了山西书院中官办书院和家族书院的区别和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0.
试图从中国传统仪象的含义入手,并与西方古典传统的第谷天文仪器进行比较,探讨北京古观象台清代古天文仪器的来源。通过对《灵台仪象志》及第谷《新建天文仪器》的比较研究,可以肯定古台的清代仪象虽然假以"法象制器"的传统理念,但其确与欧洲第谷式的古典天文仪器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联系。清代仪象在引进西方度制的同时,应用中国传统的铸造工艺和独具特色的外观设计,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历史遗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