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巢湖地区中生代以来构造应力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25个节理观测点资料,对安徽巢湖地区中生代以来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恢复。发现该地区经历了两次主要的构造应力场的巨大转变,并对构造应力形成机制作了探讨,认为构造应力场与板块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6条区域地震大剖面的研究,揭示了川中地区基底断裂在剖面上和平面上的发育特征。指出基底断层以高角度的逆断层、下正上逆断层和正断层为主。它们在震旦纪已开始发育,在历次构造运动中都有活动。在前中生代主要处于张扭应力背景之下,在中、新生代转化为压扭应为背景。基底断裂在剖面上和平面上都成带发育,构成网格状断裂系统。它们对盖层断裂和褶皱的发育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松辽盆地高台子地区的构造样式及其形成机制分析是研究该区石油地质特征的一个关键.在高台子地区通过三维地震成果及构造组合的规律分析,确定出了高台子地区具有伸展构造和反转构造两种基本样式,并且分析了它们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4.
5.
云南剑川-鹤庆一带新生代推覆构造成因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剑川 -鹤庆一带地质资料和最新地球物理探测资料综合分析 ,客观地揭示了这一带推覆构造集中发育产生条件和形成机制。由于川滇菱形断块内广为发育的壳内低速层在剑川 -鹤庆一带缺失 ,导致上、下地壳层间滑动在这里受阻 ,致使构造应力在受阻断块前缘产生高度集中 ,古近纪 (早第三纪 )主压应力东西向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南北向推覆构造 ,中新世中晚期主压应力为近南北向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东西向推覆构造。这一独特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也是造成这里成为地震多发地的主要原因之一。论文用离散元模拟了这一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6.
川西坳陷构造格局及其成因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川西坳陷是晚三叠世以来于四川盆地西部发育起来的前陆坳陷,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多期次构造运动.受西缘龙门山冲断带、北缘米仓山构造带和南缘川滇构造带的影响,川西坳陷相应发育北东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三组主要构造.川西坳陷现今构造具有东西倾向分带、南北走向分段和垂向分层的变形特点,据地表构造形迹和地腹构造展布,可划分为三个变形区(带):龙门山前缘扩展变形带主要受龙门山冲断带影响,发育北东向构造;川西北低平褶皱区同时受龙门山和米仓山构造带的影响,发育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构造;川西南低缓断褶区同时受龙门山和川滇构造带的影响,发育北东向和近南北向构造.川西坳陷的构造形成受控于三大因素:基底结构和中下三叠统富膏盐岩层的分布提供了边界条件和物质基础,而周缘构造带影响下的多期、多组构造最终造就了倾向分带、走向分段、垂向分层以及复合-联合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7.
8.
9.
南堡凹陷断裂系统形成机制及构造演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基于南堡凹陷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成果,结合平衡剖面技术可以判断断裂系统的发育情况、研究断裂系统形成机制、重现凹陷的构造演化历史.结果表明南堡凹陷构造样式可分为"坡坪式"、"铲式"和"多米诺式"构造样式,构成了深部的"Y"型断裂组合、浅部的"X"型断裂组合.古近纪为凹陷的裂陷发育阶段,其发育机制为郯庐断裂带控制的伸展变形机制;新近纪为凹陷的拗陷发育阶段,其发育机制为重力、热演化共同控制沉降机制.现今不同圈闭类型的构造格局主要受古近纪构造活动及东营、馆陶期构造活动的控制,受断裂发育演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石坑岽矿区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分析与研究,初步探讨了主体背斜、正断层、缓倾角断层以及岩浆岩对含煤地层的控制作用,对今后该矿区的勘探与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田茂洁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3)
通过对南充市近郊浅丘区10年生典型人工林进行了群落调查,并对群落组成、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南充市近郊的人工林群落均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3个层次;乔木层主要由重阳木和白杨构成,物种多样性最低,Shannon-Weiner和Simpson’s指数分别是0.49和0.62,乔木郁闭度较高.灌木层和草本层虽发育略差,但组成物种多,多样性较高,均在0.7以上.(2)从群落发育来看,主要的乔木和灌木物种基本上能够实现自我更新,但乔木层建群种单一,群落易受病虫害侵袭. 相似文献
12.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北段晚中生代岩体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北段分布着一些晚中生代岩体,其侵位时间在120~128 Ma之间,稍晚于同期华北克拉通内江苏徐州和安徽宿州地区(简称徐宿地区)。文章通过对上述两地区的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研究,认为张八岭隆起北段岩体的岩浆来源可能是壳-幔岩浆混合形成的,并可能经历了一定的岩浆分异作用;而徐宿地区岩浆可能与深部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有关。上述结果表明,张八岭隆起北段岩浆来源深度较华北克拉通内部徐宿地区深,断裂带内具有较强的伸展活动及岩石圈减薄程度。分析认为,断裂带的存在和活动在岩石圈减薄过程中具有诱发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区最近几年水平形变场的含义与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整体无旋转基准的基础上,采用了以提取低频应变信息为主的连续应变模型,按三个时段(1999—2001年、2001—2004年和2004—2007年)处理了华北地区400余个GPS测站复测资料,获取了三个时段的相对运动速率及其相应的主应变率场。结果表明:1999—2007年华北地区水平形变场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不同时段的结果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三个时段的结果与应力场及其动态变化相辅相成——第一时段着重反映背景应力场与昆仑山地震孕震过程中远场的动态应力场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时段体现了昆仑山地震后应力场调整所导致远场变化的结果,第三时段不但体现背景应力场的主导作用,同时还可能影射应力场有所加强的成分。 相似文献
14.
15.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与川中隆起过渡带是一个斜坡地带。通过对绵阳丰谷—中江回龙地区以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目标层的勘探目标优选评价研究,证实了在该过渡带及其两侧具备有利的沉积和构造背景;存在有效的储集层和储集体;烃源岩生烃强度高,天然气资源潜力大;储盖组合配置良好;有多种类型的有效而适时的圈闭;天然气输导条件和保存条件有利。探讨了地层压力流体封存箱成藏可能是该过渡带的主要成藏模式,认为川西坳陷与川中隆起过渡带的须家河组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6.
原袁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4):119-121,124
在地面混凝土结构工程中,裂缝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通病,由此产生的各种工程质量问题屡见不鲜。特别是超长混凝土结构的裂缝问题成为一个普遍的技术难题。在大量工程实践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概述了超长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成因,提出了防止和减轻超长混凝土结构温度收缩裂缝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天然气组分、碳氢同位素组成与薄片、包裹体等资料分析,研究了川东南二-三叠系的长兴组、飞仙关组与茅口组气藏H2S成因。结果表明,天然气组分以烷烃气为主,非烃含量平均24.68%。其中,烷烃气均偏干,部分样乙烷低于检测下限,可测样乙烷含量0.03%~0.39%,均值0.15%;δ13C1值均偏重,为–28.3‰~–35.2‰,平均–31.1‰,部分样出现δ13C1 > δ13C2倒转。非烃以CO2和H2S为主,H2S含量1.0%~21.7%,平均5.3%。储层中代表原油充注与古油藏裂解的各类沥青较少见,方解石脉中烃类包裹体以含气态烃包裹体为主,含油包裹体少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川东南茅口组几乎不含H2S的岩溶缝洞型气藏(分布于涪陵北部与綦江地区)未见遭TSR改造迹象;飞仙关组气藏(分布于涪陵北部)、长兴组气藏(主要分布于涪陵北部与中部)与茅口组热液白云岩气藏(分布于涪陵中南部)的H2S均为TSR成因,部分遭受TSR改造气藏现今H2S含量较低或为后期被消耗所致;其中,飞仙关组参与TSR反应的烃类以液态烃为主,而其他层位气藏以气态烃(甲烷)为主,这可能与TSR发生时储层中是否存在一定量液态烃有关。TSR反应于各层内独立发生,并非飞仙关组发生后向下“倒灌”。长兴组TSR反应所需硫源或来自飞仙关沉积期卤水的侧向排泄,茅口组硫源或来自相邻层位富含SO42-流体。 相似文献
18.
晚清政府关于外国人内地游历政策的特点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松霞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27(6):71-75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列强的武力威胁下,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始允许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游历。为加强对内地游历外国人管理,清政府相应制定了管理外国人的内地游历政策。从政策本身来看,内地游历政策是比较严密的;但就政策的制定过程和完善措施来说,内地游历政策又具有相当大的被动性与滞后性。晚清政府关于来华外国人的内地游历政策,是中国近代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晚清时期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地面抬升证据讨论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当前学术界在青藏高原地面何时达到现代高度问题上存在着许多不同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3种:14Ma前已达到高于现代的最大高度,8Ma前已达到或超过现代高度,距今3.4Ma来分阶中强烈上升并逐步达到现代高度,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意见分歧,除高原面积广阔,研究程度不深和覆盖面不够的原因外,不同研究者所使用研究方法和证据的差异也是重要因素,在分析了各种证据对高原地面上升的记录机理后,我们认为夷平面、河流附地, 相似文献
20.
利用R.及古地温等资料重建地层的方法,对四川盆地燕山期古构造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恢复其古构造格局.四川盆地燕山运动的主要构造发育期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最终形成了三隆三拗的构造格局,即龙门山山前古隆起、川中古隆起、华蓥山—川东南古隆起和川西拗陷、川北拗陷、川鄂擞陷,3个拗陷连在一起形成了以川中、川东南隆起为中心的西、北、东半环状的拗陷的围绕,龙门山山前隆起带则沿龙门山分布.该构造格局的形成,特别是形成的燕山期古隆起对于油气的富集有很重要的指向性,同时对于陆相红层次生气藏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